朱熹“敬畏”思想的美学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070
颗粒名称: 朱熹“敬畏”思想的美学意义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1
页码: 221
摘要: 这篇论文探讨了"敬畏"作为一种审美态度的内涵和要求,并以朱熹的思想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辩证分析法,通过对朱熹的文本细读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挖掘了他关于"敬畏"思想的存在和丰富内涵。论文在第一章介绍了朱熹"敬畏"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内涵,第二章探讨了"敬畏"思想的美学意蕴,包括常惺惺之心境、整齐严肃之威仪之美、忧患意识之审美底色。第三章将"敬畏"思想放在人格美学中进行考察,分析了其在朱子人格美学中的作用。该论文提出了"敬畏"思想和审美之间的关联,并探讨了"敬畏"思想在朱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博士论文

内容

“敬畏”是一种审美态度,它包含有庄严恭敬的态度与忧患意识。庄严恭谨的态度使个体处于清醒状态并保持理性思索,使个体时时对周围事事物物保持开放的心境与敏锐的觉知,容易唤起个体对崇高、雄健之美的欣赏。忧患意识使个体的思考始终不离人间,以人为本,并对社会与他人抱有一份责任感。在此视角下,我们对朱熹所崇尚的人格美之内涵与要求,具体如渊明风流、光风霁月会有另一番理解。“敬畏”之境与“洒落”之境的矛盾与内在统一,朱熹对“孔颜乐处”与“曾点气象”多有讨论。这两个典型境界意象的矛盾,也是“乐天忧世”这一审美传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无论“乐天”还是“忧世”,其中都有“敬畏”思想的作用。“敬畏”天理使人生于世而有行为边界与最终追求,从而有了“乐天”之心;“敬畏”思想也使人始终明确最高境界的难以实现与忧国忧民之心,“忧世”意识油然而生。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辩证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和查阅相关的资料,以“我注六经”的态度挖掘朱熹“敬畏”思想的存在及其丰富的内涵。在朱熹“敬畏”思想与“敬”观念之间,“敬”与“畏”之间通过辩证与分析,对“敬畏”思想的边界予以确认。论文在第一章基本廓清朱熹“敬畏”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内涵后,于第二章进入对朱熹“敬畏”思想美学意蕴的思考。以“常惺惺”之审美心境、整齐严肃之威仪之美、忧患意识之审美底色分别展开,试图解决作为着力于道德实践工夫的“敬畏”思想,是如何关注审美、进入审美境界的问题。人生境界论或者说人格审美论是儒家哲学乃至朱子理学探讨中心的核心,第三章将朱熹“敬畏”思想放在人格美学中进行考察,分析“敬畏”思想在朱子人格美学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