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礼》的真伪、版本和内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963
颗粒名称: (一)《家礼》的真伪、版本和内容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4
页码: 154-15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界对于《家礼》的真伪、版本和内容的研究。关于真伪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家礼》是朱熹的草稿,是真作;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伪作。文章列举了各学者的观点,并指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家礼》是朱熹的著作。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综述 《家礼》

内容

1.真伪
  因《家礼》曾经失窃过且《四库全书》定其为伪,学界对《家礼》的真伪历来有争议。陈来从宋人、元明人、清人及今人论辩《家礼》的不同点出发,梳理了朱子门人和后来学者论《家礼》的观点,并对朱子的《祭礼》作了考证,还列举出一些新证,认为《家礼》确为朱子所作。⑥束景南考述了朱子增益《祭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家礼》一书的过程,确认《家礼》为真。⑦安国楼根据朱熹的礼仪观及相关著述,认为两者的风格和基本思想一致,因此《家礼》是朱熹未及最终写成的草稿,并非他人著述。①汤勤福亦认为《家礼》是真,且在它影响下元明清三代有大量效仿《家礼》的著作。②彭卫民认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将经学与哲学、礼学与理学融会贯通的学者,其礼学思想具有浓郁的义理色彩,朱子通过提倡“源头活水”的学礼观、秉持“知崇礼卑”的考礼观以及践行“陈数知义”的制礼观,梳理了传统礼义的演绎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三礼》的改造。③彭卫民还认为朱子通过对传统礼学中“仪”与“义”、“知”与“行”、“本”与“文”等三对辩证关系的阐释,一方面重新审视了《三礼》的演绎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编纂《仪礼经传通解》与《家礼》完成了对《三礼》的重新改造,因此《家礼》不伪。④但清人王懋竑以《家礼》为伪的观点经由《四库全书》肯定,影响至今很大。彭林作《朱子作〈家礼〉说考辨》,试图从《家礼》内部文本考察以及其多处误读《仪礼》的地方来重申王懋竑《家礼》“伪书”说。⑤陈峰、肖永明认为学者们对王懋竑辨伪《家礼》的逻辑进路缺乏完整清晰的了解,王氏之逻辑进路包括征于古今礼书、验诸人情风俗、考之朱熹行年等三方面,并认为朱熹未撰作《家礼》。⑥苑学正则从版本脉络和思想理路两方面辩驳了王懋竑以《家礼》为伪的两个理由:一是《家礼》成书和失而复得的相关记载存在可疑之处;二是《家礼》思想内容存在不足甚至谬误。苑学正认为,前者主要是由于王懋竑对相关文献掌握不够全面而引起的误解,后者则在判断标准和具体论证上都存在问题。在具体论证中,王懋竑罔顾朱子不拘古礼、积极吸收后世礼俗的思想,往往据《仪礼》以绳《家礼》,加之对《家礼》本文存在误读,遂造成《家礼》谬误百出的假象,由此怀疑《家礼》非朱子所作并不能成立。⑦毛国民《〈朱子家礼〉真伪考的历史回顾与探索》综考以上观点,认为诸家“真本论者”观点以及一些有力新证都指向“《家礼》乃朱熹早年草创之作”,朱子在世时《家礼》虽未彻底完成,但其大体则已成。⑧
  总之,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后世流传的《家礼》是朱熹的草创未定之稿,《家礼》不伪已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识。周鑫系统总结了当代中、日、欧美学者关于《家礼》成书真伪问题的研究,认为他们的研究主要依循三种路径展开:第一,整理应氏、丘濬、王懋竑、夏炘诸儒的论说要点,判定《家礼》是否为朱熹所作;第二,搜罗散落在朱子本人书写的信牍序文、经义著述和朱子门人笔述中的语录传记、《家礼》序跋中与朱子家礼思想、家礼行为及家礼著作有关的材料,重建朱子写作《家礼》的思想观念、历史情景,并比对通行本《家礼》礼文,参酌思想变化与情景局限,判断《家礼》哪些内容为朱子原作、哪些系后人改易;第三,梳理《家礼》诸版本的传刻系统,比勘其文字异同,追溯《家礼》的原始面貌。学者们大体确信《家礼》的底本乃朱子草定,刊本则杂有后儒点窜的痕迹。①
  2.版本
  关于《家礼》的版本。彭卫民搜集了《家礼》的各种刊本,认为原稿本的誊录本始出,门人后学据原稿本分别刊刻广州本、余杭本、临漳本、潮州本、萍乡本等,均佚。传世的刊本中,依“通、冠、婚、丧、祭”礼的编排体例,可分为不分卷本、四卷本、五卷本、八卷本、十卷本、“钞配本”、“集注本”。其中以宋刻为善,元本、抄本、明本皆从宋本而出。“集注本”中的《家礼叙》为朱熹亲笔手书,仅凭此一点便可平息自明代以来对《家礼》是否为朱熹所著的所有学术论争。②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一书由吴震、郭海良译成中文,该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家礼》版本系统”主要从朱熹弟子著作和后世藏书家藏书目录来理清《家礼》版本的发展演变,把《家礼》版本分为原稿本、宋刻本、元刻本;第二章“《家礼》的思想渊源——从《祭仪》、《古今家祭礼》到《家礼》”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祭仪》及二程的礼学思想特点;第二部分论述《古今家祭礼》博采众家的礼学思想;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家礼》由二程说转向司马说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主要以《家礼》为例来探讨朱熹对古今家礼的博采。第三、四章“《家礼》与《书仪》的比较(上、下)”探讨了朱熹《家礼》哪些地方借鉴《书仪》,哪些地方是朱熹独创,并从这些创新之处考察朱熹礼学思想的特点。第五章“朱熹家礼思想的发展”,主要从朱熹晚年语录和《仪礼经传通解》探讨朱熹晚年家礼思想的变化。③本书及彭卫民博士论文,分别是中、日学者从版本系统、内容源流、动态发展等方面考察《家礼》最为全面专精的作品。西方学者对《家礼》最有研究的是伊佩霞,她的《中华帝国的儒家与家礼》第七、第八两章专门探讨明清两代的《家礼》改编本,指出《家礼》宋刻原本系统虽不可考,但元刻原本系统至少已发展出五卷正文本、十卷纂图互注本、五卷集注本、十卷增序纂图集注本。《家礼》改编本系统肇自元代,在明清时期日臻繁复。由此可见学者们已大致掌握考镜《家礼》版本的四类基础文献:朱子亲炙门人的笔述、《家礼》众多刻本的序跋、《家礼》现存刻本实物与版本目录学著作。④由此可见,《家礼》的版本研究已相当充分。
  3.内容
  关于《家礼》的内容。韩国学者卢仁淑《〈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第二、三章对《家礼》的真伪、版本、内容作了考察,认为《家礼》的设篇次第、冠昏丧礼本诸《书仪》而有所损益。①日本学者上山春平仔细比对《家礼》与《书仪》,得到的结论是:《家礼》在篇章结构与卷首通论上踏袭修正《书仪》,而在冠昏丧祭四礼上承袭简化《书仪》。《家礼》一书正是以《书仪》为蓝本,简省其仪节、剔除其考辨,再掺入程颐和朱熹自己的发见而成。②王志跃对比了《宋史·礼志》与朱子《家礼》的内容编排和具体仪节的安排,认为《宋志》因受体裁的限制,兼成书仓促,所以对不少仪节进行了省略或概括叙述,在结构的编排上稍逊《家礼》一筹。《宋志》主要是为官私著述提供史料,而《家礼》对后世的影响则甚为广泛。③然而,《宋志》与《家礼》性质和资料来源均极为不同,因此,将《家礼》与其他礼制文献做对比研究,恐要在充分考虑它们孳生背景、依存土壤的条件下进行,这也是日后的学术增长点。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