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博士论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941
颗粒名称: (二)博士论文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3
页码: 129-130
摘要: 这四篇论文涉及了关于朱熹思想、丁若镛思想、朱熹伦理思想中的敬、孝道概念,以及朱熹对《四书章句集注》的诠释与影响。论文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探讨了朱熹与丁若镛的观点差异,朱熹伦理思想中的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朱熹对孝道的诠释与教育实践。同时,这些论文也对朱熹思想的历史传承、辐射影响和中国儒学的秩序追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朱熹思想的理论内涵、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 朱子学 博士论文 学位论文

内容

1.金玟,《朱熹与丁若镛“道心人心论”之比较研究》,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
  作者对朱熹与丁若镛的“道心人心论”进行比较研究,并聚焦于两者对“道心”的问题意识,以此考察“道心”概念哲学含义的变化与差异。在此问题意识下,本文一方面从程颐与吕大临关于“中”与“未发已发”之辩论开始,接续讨论朱熹中和旧说与新说的理论发展,深入探讨朱熹对“道心人心”论的理论含义。另一方面,首先从历史观点来考察身为信西派的丁若镛与天主教的关系;再者从与天主教理论的类似性切入,讨论丁若镛对“上帝”的观点,深入探讨丁若镛对“道心人心”论的理论含义。此论文比较朱熹与丁若镛对“道心”的观点,提出(1)朱熹的“道心”是必须先通过“知觉”之后才形成的道德意识,实际上不会赋予“道心”本体的涵义;(2)丁若镛的“道心”等同于“灵明”、“天命之性”为代表的本体,而“上帝”是这些本体义所根据的终极本体。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的论述,延伸探讨朱熹与丁若镛的本体论与工夫论之比较。
  2.陈永宝,《朱熹主敬伦理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理论建构》,辅仁大学哲学系。
  作者以《保训》、《易经》和《论语》等先秦儒家与忧患伦理为立论前提,以唐宋佛学伦理思想及张横渠、程伊川的“敬”思想为背景,采用形上分析、形下论证及形上与形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述。论文以朱熹伦理思想为核心内容,以“敬”思想的产生、发展、内容为写作主线,通过文献综述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朱熹伦理思想中关于“敬”思想的文本进行整理、思考和总结,对其重要文本予以较细致且深入的解读,并从历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同时,论文中对朱熹本人及其师友门人及明清学者的原始文献,和当代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深挖,力图为朱熹伦理思想的现实应用做好理论铺垫。除此之外,论文强调朱熹的“敬”思想和他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与理论渊源的内外原因。在这个思路下,采用对形上理论与形下经验相结合,及逻辑分析与历史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对朱熹伦理思想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整理。在内容上,采取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所谓“线”即是以朱熹的“敬”思想为主线,使全文紧紧围绕“敬”思想而展开;所谓“面”是以朱熹的伦理思想为论述内容。通过对二者的综合研究,挖掘朱熹伦理学及“敬”思想的深层内涵和现实意义。
  3.陈秀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孝的诠释与影响》,台北市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作者认为《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之力以钻研和探究,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建立道统架构,并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朱子毕生以经典诠释为职志,其《四书章句集注》为集宋学与汉学之大成者,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典籍,继以建立宏大精微之儒学体系。
  《四书章句集注》为朱熹毕生之力作。后世学者多赞其内容精确缜密,其旨在发挥圣人之心,实为贯通五经之奥旨,与明伦体道之要典也。然此书之所以为后人所重,实因元、明、清科举之所致矣。综观朱熹所为注解,多以理学又博撷众家之说。《四书》体系之研究成果汇集在《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由于朱熹的《四书》学,使得儒家的儒学史,得以形成《四书》学继承与开展的新契机,使之成为南宋以降儒学史研究之主流。
  朱熹为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师承二程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均为理与气构成的,二程对孝的天理化论证是通过仁完成的。而朱子亦认为孝为理之分殊,并以天理论证孝道的正当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孝的诠释与践行方式,继承发展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父子相隐的思想;在仁孝关系上,承袭程颐“仁为孝弟之本”的思想,并论证了孝悌为君子追求礼、义、智的根基。在其影响下,其弟子与后学们也对孝进行研究、阐释与传播,对后世论孝、行孝与著述均产生重要影响。
  论文从朱熹前、后儒家圣哲对于《四书》中“孝”的诠释,分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孝的诠释之脉络与意涵,以绾合《四书》孝道思想的真谛与价值,并提出对当代孝道之浅议,作者盼能对孝道观念渐次浅薄的当今社会,略尽一己绵薄之力。
  4.蔡至哲,《中、韩儒者的秩序追求——以朝鲜朱子学儒者为中心的观察》,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
  作者以东亚儒学视野,参考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的秩序研究,关注中、韩儒者之思想,特别是朝鲜朱子学之发展,借以思考朱子学秩序关怀里的价值与界限。朱熹透过区别“三代”、“孟子死后的汉唐千五百年间”、“二程及朱熹自己所处的宋代”,建立了“道学”的历史观,让“道学”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批判汉、唐的失序。沃格林曾定义西方历史上所谓“存在的飞跃”就是与原有帝国秩序的决裂,走向了分殊的秩序(differentiated order)。朱熹以道统的高度,对传统汉唐中华秩序进行批判,可模拟沃格林思想,视为一种中华秩序下的“存在的飞跃”。
  然而,传统东亚秩序强调一元性、整体性、政教合一的特质,若溯其根源,也与朱熹高举《大学》的“贯穿本末”,全面恢复秩序的思维,有着深刻关联,对近世东亚儒学之发展更有深远影响。明清两代皇权以全面掌握秩序之名,将“道统”的话语权篡夺,使统治者变成“政治”、“文化”无上的权威。实质上否定了朱熹思想的紧张性与对皇权批判反省的可能。当全面恢复秩序的企图,丧失了对真理的不确定感与紧张性,而代之以如沃格林所说的灵知主义式的不宽容与压迫,其实反而带给人更多关于秩序的困惑与忧虑。
  朝鲜儒者希冀传承“后朱子时代”的道统。在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之际与失序危机感中,重塑了以道统为依归的中华秩序。模拟沃格林思想,可以视为一种中华秩序下的“存在的再飞跃”,值得吾人在今日重新反思何为“中华秩序”之时作为参照。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宣妘
责任者
金玟
相关人物
陈永宝
相关人物
陈秀绒
相关人物
蔡至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