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禀造成的人与自然物的差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931
颗粒名称: 三、气禀造成的人与自然物的差等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3
页码: 115-117
摘要: 朱熹主张人与自然物在理和生物之心等方面具有普遍性,但在现实中存在差异。他认为人具有道德性和知性,能够思考和行为,而自然物则没有这些能力。尽管朱熹认为人与自然物在本源上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存在优劣、差等和不同。他并不认同深层生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所有存在物都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朱熹的观点与人间中心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他并不支持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正当性,而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物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关键词: 朱子学 生物之心 自然物

内容

朱熹主张人与自然物具有“理一分殊”和“心一分殊”的普遍性。仅从这一点 出发,那么人与自然物不仅平等,还将具有相同的内在的价值,人没有为自己的繁 荣和福祉利用自然物的权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朱熹是“生命中心主义者”或“深层生态主义者”?尽管朱熹在普遍的理和宇宙心的层面上,即本源的层面上主张人与自然物的相同性和平等性,但认为现实中人与自然物是不同的。
  朱熹认为,从理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物被给予的理相同,由于它们均以这种理为各自的本性(性即理),因此可以视作是相同的。然而,现实中,由于禀受的气的差异,人与自然物具有不同的特性。不仅是人与自然物之间,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由于禀受的气的差异,也存在多样化的层次。首先,朱熹从人与动物、植物及无生物三个层次提出如下观点。
  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但其所以为是物之理,则未尝不具耳。(《朱子大全》卷五十九《答余方叔》)
  人与自然物接受的理是相同的。但是,现实中人与自然物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血气和知觉的存在,人和动物属于这一类;第二层次是没有血气和知觉,但有生气的存在,植物属于这一类;第三层次是连生气都没有的,只具有形质、气味和味道的存在,动植物之外的无生命自然物均属于这一类。虽然所有存在物的理和性相同,但是理在个体事物里内化的过程中(分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不同。位于最顶级的人最接近神灵,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性品。次级的动物虽不具备五常性品,但具有知觉。最低级的植物和无生物连知觉都没有。那么,人、动物、植物即无生物之间产生这种差异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从朱熹的下述观点中可以窥见其原因。
  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着。凡人之能言语动作,思虑营为,皆气也,而理存焉。故发而为孝弟忠信仁义礼智,皆理也。然而二气五行,交感万变,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自一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惟人得其正,故是理通而无所塞;物得其偏,故是理塞而无所知。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乌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能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朱子语类》卷一)
  人与自然物全部是理气的合一体。理不能单独作用,不能单独显现。理必须通过气的作用显现。阴阳二气的交感之下,五行与万物化生之处才会显现理。人的身体行为和内心的思虑作用全部是非理的气的作用,理在如此的气的作用下,作为原理内在于事物之中。孝悌忠信等纲常伦理和仁义礼智等道德本性都是非气的理。即,是“性即理”和“心是气”,不是“心即理”和“身即理”。阴阳二气和五行的交感过程中,不仅会生成人,还会生成自然物。在这种生成过程中,存在“精密(精)”和“粗糙(粗)”两个层次。虽然人与自然物均由相同的一气组成,但人由畅通正直的精气组成,自然物由歪斜闭塞的粗气组成,由此产生了差等。即,气的差等造成拥有正直之气的人其理是畅通的,拥有歪斜之气的自然物其理是闭塞的,缺乏智慧。从本源的层面来看,由于理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物是平等的。但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由于气的差等性,人与自然物之间也存在差异。人由天地间的正气组成,因此懂得道理,具备知识。自然物由天地间的歪斜之气组成,因此禽兽无法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植物因根系埋在土壤之中无法移动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具备道德性和知性,可以直立行走。动物没有道德性和知性,可以移动但无法直立行走。而植物连移动都不行。此外,动物虽有知觉功能,但有偏向性,远不及人类的全知全能。故,人是优秀的,自然物是劣等的。综上,在价值层面上,人与自然物拥有平等的本源,但在现实中两者有优劣、差等和不同。
  以上观点表明,尽管朱熹认可人与自然物在理一和生物之心等方面具有普遍性,但不同于深层生态主义思想,即认为所有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且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虽然朱熹主张在气禀方面人与自然物存在差等,但并不是采取和西方环境伦理的“人间中心主义”相同的立场。朱熹心中的气禀差等带来的人类的优秀性不同于人间中心主义,并不认可人类征服及统治自然的正当性。人比自然物优秀是因为只有人具备孝悌忠信或仁义礼智的道德性,且这种道德性是人与自然物沟通交流的依据。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