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之心与生命中心主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930
颗粒名称: 二、生物之心与生命中心主义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3
页码: 113-115
摘要: 朱熹认为天地具有心的属性,而不是将天地视为无生命的机器。他将天地看作是一个有生命意志的生命体,拥有生养万物的功能和意愿。天地的心即为天地生物之心,它是人与自然万物都具备的普遍之心。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体现了仁爱的特征,是人与自然万物共享的内在价值和道德原则。天地的心将人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它们相同的价值。朱熹认为天地生养万物的心决定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性和同等性。因此,人应该保护他人和关爱万物。
关键词: 朱子学 生物之心 生态哲学

内容

既然理是所有存在物普遍性和平等性的依据,那么理是无生命机械论世界循环往复的因果论的原理,还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世界的生命原理?朱熹是否也从机械论的世界观出发,将世界看作为一个机器?还是像有机体论那样,视世界为生命体?其答案可从朱熹有关“天地生物之心”的探讨中找到。首先,如下所述,朱熹认为天地是有“心”的。
  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着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朱子语类》卷一)
  朱熹认为天地具有“心”的属性。由此,可以看到,他没有将天地当作无生命的自动机器,而是极大可能地将其视为生命体。这种天地之心就是人心,就是事物之心,也是动植物之心。由于与天地阴阳交感和感应所孕育出来的全部存在物都具有心,所以均不是机器,而是堂堂正正的生命体。从根源上来看,人、事物、动植物的内心不是局限在个体之中的个体心,而是天地之心,即全宇宙层面上的“宇宙之心”。宇宙自然的所有存在物可通过这种心融为一体。除了理一分殊,还有心一分殊。如果说心一代表本源的天地之心,那么分殊心代表通过与天地的交感和感应诞生的人和事物各自拥有的“个别心”。
  那么,“天地之心”具体指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内容中窥见一二。
  且看春间天地发生,蔼然和气,如草木萌芽,初间仅一针许,少间渐渐生长,以至枝叶花实,变化万状,便可见他生生之意。非仁爱,何以如此。
  (《朱子语类》卷十七)
  天地具有不断生养万物的功能。即,天地不是无生命的机器,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意志(生生之意)的生命体。天地生养万物的力量,即生命的意志就是“仁爱”。仁爱是将上天与人贯通为一体的理一,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契机。人与自然万物均是由天地的仁爱生养的。天地之心即为天地生养万物的仁爱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从仁爱是天地之心这一点来看,自然万物绝不像人间中心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实现人类幸福与欲望的工具或手段。自然万物理应与人具有同等宝贵的生命价值。
  天地生养万物的心,即天地生物之心,是人与自然万物都具备的普遍之心,是人与自然物同等性及平等性的根据。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在天地的生物之心下诞生的,故天地、人及自然万物三者之间具有德的一致性。天地具有元、亨、利、贞等四德,自然万物具有春、夏、秋、冬等四德,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四德。人的道德性与道德价值来源于天地——宇宙自然的道德性和道德价值。天地的元高于一切,能够凌驾万物;春的生发气韵可以抵达任何角落;人的仁可以包容一切。天地的元、万物的春、人的仁具有相同的普遍性和价值,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天地生养万物之心决定了人不比自然物优秀或优越。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同等的。故,人得以天地生养万物之心来爱护他人,惠及万物,并理当如此。①
  如果说天地是具有生养万物之心的生命体,那么天地生养的自然万物同样是具有这样的心的生命体。宇宙自然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想要存活且想要他物存活的“生意”。朱熹对“生意”作如下解释:
  天之春夏秋冬最分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虽分四时,然生意未尝不贯;纵雪霜之惨,亦是生意。(《朱子语类》卷六)
  以谷种譬之,一粒谷,春则发生,夏则成苗,秋则结实,冬则收藏,生意依旧包在里面。每个谷子里,有一个生意藏在里面,种而后生也。(《朱子语类》卷二十)
  尽管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大部分地区都有分明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特性。春天具有让万物萌生的功能,夏天具有让万物生长的功能,秋天具有让万物结果的功能,冬天具有让万物休养生息的功能。四季各异的功能是生养万物的基础。四季不同功能之间有着共同的分母,那就是“想要活”和“让其活”的“生意”。在所有果实收获完毕的严冬,望向苍茫的大地和干枯的树木,会觉得一片死寂,没有一丝生存和救赎的意志。然而,冬季并不是死寂的。万物休养的冬日里,生命在为春日的萌发做准备。在霜雪的严寒中,在土壤里、树木里、谷粒里都有等待春日萌发生命的强烈意志。因此,春天来临时,死寂的 大地和树木中会萌生出劲头强盛的新芽,茂密地生长开来。
  四季共通的内在“生意”正是“仁”。
  且如万物收藏,何尝休了,都有生意在里面。如谷种桃仁杏仁之类,种着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如春之生物,夏是生物 之盛,秋是生意渐渐收敛,冬是生意收藏。(《朱子语类》卷六)
  对于朱熹而言,“仁”不限于孔子所说的“爱人”①的道德性。谷物或水果种子的外表看起来是死寂的,但其中蕴含着生意。因此,种下的种子中可以萌发新芽。生意并不随冬天的到来而消失,因为种子里储存着生意。生意藏匿在冬日的种子里,到了春天再萌发新芽。因此,谷子是“仁”的,其中蕴含着生意。
  朱熹认为,“仁”是自然万物生命尊严的依据。仁意味着自然万物具有相同的内在的价值。仁和自然万物的生意并无不同。具有生意是指具有内在的价 值。由此,人不能肆意破坏和损伤具有生意的自然物。
  这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生命中心主义”有一定的相似性。生命中心主义承认动植物等生命个体含有内在价值。古德帕斯特(KennethE.Goodpaster)主张要将“活着”(beingalive)这一条件作为道德思虑的必要充分条件。②泰勒则指出,所有生命体是“目的论式生命中心体”,由于所有有机体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③决定地球野生生命共同体的人类道德关系是有机个体的利益。④考虑到上述生命中心主义的观点,朱熹所说的具有生意的全部有机个体是“目的 论式生命中心体”,故可以假定各有机个体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