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理气论的基本预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877
颗粒名称: 一、朱子理气论的基本预设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3
页码: 033-035
摘要: 朱子理气论的基本设定是“理先气后”和“理在气中”同时成立,前者强调形式本体论,后者强调形式结构论。朱子用“不离”和“不杂”来描述理与气的关系,表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既相即不离,又浑然一体,同时又不可互相等同。朱子认为太极是动而阳、静而阴的本体,同时在阴阳动静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时和不同位的表现特征。朱子的目的是将宇宙生成论转变为宇宙本体论,强调太极作为本体存在于阴阳动静中的理据,并且作为本体的太极不能与阴阳本身混同。朱子还回答了关于理生气和理的永恒性的问题,认为理作为观念实体是永恒存在的,即使物质世界消亡,终极实在的理仍然存在,世界会重新开始。这表明朱子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对于理充满着信念,认为理是终极实体,是永恒而超越的。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理气论

内容

朱子理气论有一个基本的设定:即“理先气后”和“理在气中”可以同时成立,前者是就形卜而言,后者是就形下而说,换种角度讲,前者属干理本体论,后者属于理气结构论。至于理气的关系问题,若从本体论和结构论的角度讲,则朱子分别用“不离”和“不杂”这对概念进行归纳。朱子的这个思想最早见诸乾道九年(1173)起稿而在淳熙十五年(1188)定稿的《太极解义》中所表达的一个观点:
  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阴
  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①
  这是朱子首次明确地以“本体”概念来诠释“太极”.对于建构太极本体论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出现的不离与不杂这对描述性概念,所指的是太极与阴阳之间存在“不离”与“不杂”的关系,在后来朱子建构理气论的过程中,这一描述被归纳为“理气不离”和“理气不杂”,用以总结朱子理气论最为根本的特质,是有一定理由的。
  所谓“理气不离”,盖指理气在现实世界的存在结构中,处在相即不离、浑然一体的状态,任何现实事物的存在结构中都同时具备理和气这两种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所谓“理气不杂”,盖指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两者毕竟为“二物”,而不可互相等同。故朱子在《太极图解》一文中,一方面,明确地以本体释太极,区别于形而下的阴阳,他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另一方面,朱子又明确指出太极在阴阳动静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时”与“不同位”的表现特征。②
  这里所讨论的太极、动静、阴阳的关系问题,涉及朱子理学的整个宇宙论乃至太极本体论的建构问题,在下面还会有详细的讨论。朱子的理论目的在于:其一,将“太极动而生阳”的一套宇宙生成论扭转为宇宙本体论,强调太极之所以“动而阳、静而阴”的理据在于太极之本体;其二,作为本体的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所以然,故而存在于阴阳动静的过程之中——“不离”,同时,作为“本体”的太极又不能混同于阴阳本身——“不杂”;其三,在“太极动而生阳”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尽管太极在阴阳动静过程中具有无法确定的“不同时”和“不同位”之特征,而太极始终“无不在焉”,就太极本体的角度看,虽然它是无形无象、冲漠无朕的,然而,作为阴阳动静之“理”已经“悉具于其中”。③
  然而,问题是这个作为太极本体的形上之理何以能“动而生”出阴阳的形下之气?此即“理生气”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假设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那个“形上之理”,在天地万物毁坏之后——一种大胆的假设,它是否依然如故地“存在”?此即理的永恒性问题。我们先来看朱子是怎么回答第二个问题的: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①
  问:“自开辟以来,至今未万年,不知已前如何?”曰:“已前亦须如此一番明白来。”又问:“天地会坏否?”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②
  这里的两条语录,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后一条的记述更为完备。朱子与其弟子所讨论的问题是:“万一”这个世界崩坏了,“理”将会怎样?从哲学上说,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既然理是观念实体,那么,如果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社会等整个世界有朝一日被毁坏殆尽、彻底消失的话,这种观念设定的天理实体究竟何以存在?
  朱子的回答很巧妙,主要讲了两点。首先,从原理上说,物质世界是不会消失的,而是永存的,所以,“不会坏”;然而,只有在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下——即人道丧尽的情况下(这是在现实世界中,例如改朝换代之际,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事实),天地万物的气数也许会消亡,这与朱子的“气散尽”说是一致的,但也不必杞人忧天,只要终极实在的“理”还存在,这个世界终究会重头再来一遍。这个观点说明,朱子学的理首先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普遍存在,它并不会随着物质世界的消亡而消亡;在这个意义上,朱子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它不会赞同任何宗教意义上的“末世论”,而是对“理”充满了一种信念,因为理就是终极实体,永恒而超越。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