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求实求理精神、重视经世致用思想的当代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870
颗粒名称: 一、朱熹求实求理精神、重视经世致用思想的当代价值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4
页码: 022-025
摘要: 朱熹的思想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倡以理为实,追求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他批判了佛教和老庄的“空”、“无”观念,认为它们不注重实际、无法应对社会问题。相反,朱熹主张儒学以实为本,注重实际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他强调宇宙万物的客观实在性,反对把一切归于虚幻不实的观念。朱熹在批判佛老观点的同时,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精髓,如理本论和心性论,以及道家的思想,为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添砖加瓦。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求实求理

内容

朱熹求实求理精神,重视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在对佛老和旧汉学的批判、扬弃中,提出了求实、求理的实学和经世致用思想,以理为实,主张于实处求理,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强调讲实学、求实理、致实用,以回应外来文化、宗教思想及理论形态转型的挑战,针砭社会时弊,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从而把儒家思想实理化,把儒家经学实学化,完成了理论形态的转型和理性主义的文化超越。不仅创新发展了儒家学说,而且把儒学治国平天下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朱熹等理学家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即是理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值得认真探讨并发掘其现代价值,而不应把理学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流弊过分夸大,将理学片面地视为脱离实际的空谈心性之学。
  朱熹反复强调“释氏虚,吾儒实”①,批评“释氏便只是说‘空’,老氏便只是说‘无’,却不知道莫实于理”②。以理为实,提倡实理,反对佛老的“空”、“无”。认为佛教不明理之本体,于大本处未立,故把批佛的重点放在批判佛教的“空”论上。“空”论是佛教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各派普遍使用“空”这一基本范畴。虽然各派对“空”的解释有所不同,但“空”的涵义基本是指事物的虚幻不实,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认为世界一切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有而不实,即为“空”。就佛教大多数流派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空”、虚幻不实而言,可以说属于“空”派,朱熹深知“空”论在佛教理论中的重要性,故通过批“空”来求实、求理。他说:
  佛以空为见,其见已错,所以都错。③
  儒释言性异处,只是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
  问:“释氏以空寂为本?”曰:“释氏说空,不是便不是,但空里面须有道理始得。若只说道我见个空,而不知有个实底道理,却做甚用得?”④
  可见,佛教把一切都归于空寂,所以是以空寂为本,其言性、言理,俱为之“空”,为之“无”,而与儒学的“实”、“有”不同。正因为儒学讲“实”,以理为实,以性为实,故与佛教的空寂之说不同。
  由此,朱熹指出尽管佛教的“空”论把宇宙万有幻化为虚无,抹煞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但事实上万物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抹煞不了的。他说:
  释氏则以天地为幻妄,以四大为假合,则是全无也。
  若佛家之说都是无,已前也是无,如今眼下也是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而万事万物,细而百骸九窍,一齐都归于无。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著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⑤
  批评佛教以天地为幻妄,以地、水、火、风之“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为“假合”的理论,而强调万物的实有,吃饭穿衣均是实有而不得归于空无。
  以上表明,朱熹在对佛老空、无思想的批判中,提出了求实、求理的思想。并在批判中加以扬弃,吸取佛老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如借鉴华严宗的理本论形式和理事说,吸取佛教的“月印万川”说,借此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借鉴佛教的心性论;又吸取道家、道教的道本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为建构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服务。朱熹在对佛老的批判中又加以吸取,在扬弃中加以创新,从而超越盛行一时的佛老之说,确立了以儒为本,融合三教的新儒学,即理学思想体系,以其求实、求理的时代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亦是对儒家重社会人事、轻天命鬼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与求实、求理的思想相联系,朱熹重视民生,提倡经世致用。为了实现社会治理,保障民生,朱熹力陈复井田、行经界的理由和重要性。他说:
  本州田税不均,隐漏官物动以万计,公私田土皆为豪宗大姓诡名冒占,而细民产去税存,或更受俵寄之租,困苦狼狈,无所从出。州县既失经常之入,则遂多方擘画,取其所不应取之财,以足岁计。如诸县之科罚、州郡之卖盐是也。上下不法,莫能相正,穷民受害,有使人不忍闻者。熹自到官,盖尝反复讨论,欲救其弊,而隐实郡计,入不支出,乃知若不经界,实无措手之地。①
  指出豪强占田无数,而普通农民则产去税存,又遭受地租的剥削,故生活贫困痛苦,狼狈不堪。如此州县亦收不到应得之入,只好采取多种手法,取其不该取的钱财,以维持日常所需。这样,上下不法,又把负担转嫁给农民,使得穷人益穷,令人不堪忍受。朱熹到官后,亲眼目睹了这一弊端,决心实行经界以救其弊。
  朱熹不仅提出复井田、行经界的思想,而且还力图将此加以施行。他上《条奏经界状》,奏请在漳州行经界法。他同时令邑人清丈土地,核实田亩,积极条划经界;又将实行经界这件事晓谕漳州人户,告知施行经界之法的目的、宗旨和要求及利害关系等,认为“经界一事,最为民间莫大之利”②,通过行经界为百姓谋福利。朱熹并强调农业生产是满足民众吃饭穿衣基本生存需求的首要之举,而衣食足则是实行道德教化的基础,以达到共同富裕。他说:
  契勘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每岁二月,载酒出郊,延见父老,喻以课督子弟,竭力耕田之意。盖欲吾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③
  指出“务农重谷”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州县守皆应以劝农为其基本职责。其宗旨是通过父老劝喻子弟勉力农耕,实现丰衣足食,然后施之以教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朱熹在这里提出“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强调的是共富,而不是少数人的为富不仁,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熹不仅重视农耕,主张通过勉力务农实现共同富裕,而且把食作为民生之本,把农作为足食之本,并将此上升到“理”的高度。他说:“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④既然是自然之理,就只能重视民生之本和农业生产,而不能违背。凡不肯及时用力以治农事者,将难以满足百姓吃饭穿衣的基本生活需求。可见朱熹对民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朱熹重视民生和农业生产,主张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施行,这正是理学家经世致用思想的表现。这对当代社会重视民生、经世致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值得借鉴。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方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