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最大古银杏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854
颗粒名称: 八闽最大古银杏群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5
页码: 224-2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尤溪县的古银杏群落,包括银杏王、北宋年间开山祖殿的古银杏等。文章中还介绍了中国林学家对于银杏起源的研究,以及在尤溪县发现的大量矿渣和银杏果实的用途。
关键词: 尤溪县 银杏 银杏树

内容

生态极好的尤溪县,生长着福建最大的古银杏群。在距离县城近60公里的中仙乡龙门场自然村,有300多株古银杏树,或分散、或集聚,树龄大都几百年,最老的一株“银杏王”,已是1100多岁。
  古银杏树和古茶树,同是中国绿色文明悠久绵长的一个标志。有意思的是,她的出生地也曾经和古茶树一样,遭到质疑。据说当年日本林学家声称,银杏最早发现于日本国,幸好法国林学家及时反驳,说:有资料证明,日本的银杏是唐朝时日本留学生从中国天目山引进的。中国林学家为了证实银杏的祖籍,专门组织力量调查,在西天目山发现树龄1000—1500年野生银杏就有200多株。 《中国植物志》第7卷予以论定:银杏最早生于中国西天目山,后来由此向中国北方传播,再从北方传到欧洲,由欧洲传到美洲各地,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此论定得到世界林学界认可。
  前些年的一个深秋,我慕名前往西天目山,登上海拔1000米高的北宋年间开山祖殿,在殿前峭壁下,顽强生长一株老银杏,它高12米,胸径100厘米,树冠覆盖近一亩,被誉为天目山“五绝”之一。它的树龄1500年,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站在殿前俯瞰古树,金黄色的树冠尽收眼底,阳光下,片片银杏叶如金色蝴蝶展翅欲飞。
  纵观神州大地,称“银杏王”和“银杏第一树”的有几十处。这既说明中国是银杏王国,又说明国人喜好称王称第一。贵州的福泉县最为典型,他们干脆把吉尼斯总部请来,确定本县黄丝乡李家湾村的一株古银杏为“天下第一银杏”,果然“有志者事竟成”,该树于2001年8月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这株古银杏出生于唐朝,身躯伟岸,高38.5米,胸径479厘米,需十五六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是我国银杏树胸径最大一株。
  而在福建,称“八闽银杏王”的就有两株。一株在闽北古邑浦城县九牧乡渭潭村。树高35.8米,胸径356厘米,树干下部如一口大铁钟,树身巍峨不失儒雅。另一株也在闽北古邑建瓯县迪口镇西坑村。树高33.2米,胸径299厘米,树龄910年,树干虽部分中空,但依然长势旺盛,苍劲挺拔,老当益壮。两株唐朝老树确实比肩伯仲,都有王者风范。
  龙溪好歹也在银杏王国中争得一个“之最”—八闽最大的古银杏群。我们来访,虽然不遇观赏银杏的最佳季节,但古银杏群经典的摄影作品悬挂在动车站候车厅,编入《尤溪旅游画册》中,已让我们大开眼界。那一幅幅“碧云天,黄花地”的龙门场金秋画面,足以动人心旌。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满山皆翠。龙门场的古银杏或散落在山野,或集聚在村头,刚刚抽出新芽。那鹅黄色嫩得新鲜,嫩得光亮,缀满枝头,如烟雾一般让人看得恍惚。银灰色的树干粗糙晦暗、霜皮溜雨,仿佛几百年的时光痕迹都精雕细琢其中。老态龙钟与新芽勃发、沧桑岁月与鲜嫩生命集于一身。给人一种奇妙的视觉冲击和思考的冲动。这也许是金秋季节所没有的感觉和感悟。
  银杏树下散落着古民居,这些民居大多是杉木构筑,古朴雅致,暖和的阳光从疏疏密密的古树枝桠中洒下,让斑斑驳驳的古民居富有灵性。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树下房前晒太阳。一条小溪清澈见底蜿蜒于村庄,也将溪畔的老树倒映其中,眼前景象宁静悠远,仿佛踏入挑花源中。
  龙门场采风,有幸结识村里小伙子王启秋。小王27岁,7年前毕业于电大旅游管理专业,是目前村里唯一一个获得县旅游局颁发证书的导游。他说龙门场村民都姓王,乃闽王王审之后裔,村里有两座王氏祠堂,供着先祖便是闽王。小王自我介绍时分明透露一种自豪。
  龙门场银杏群落的形成,应归功于宋代这里发现了银矿。据地方史料记载,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龙门场已采矿炼银。由于矿石品位高,蕴藏量大,直至明代仍作业不止。如今我们走在山间小路上,仍随处可见冶炼后的矿渣。小王告诉我,这里方圆3公里土地表层皆是矿渣,平均3米深,最深处可达120米。他指着河岸一株古银杏裸露的根部让我们看,那被河水冲刷过的根须竟生长在矿渣堆里。显然,银矿的开发早于银杏群落的形成。
  据说古时炼银需加入以银杏为原料的一种配方,才能使炼出的银既纯又白,现代技术的生化分析,银杏可提炼出剧毒的氰化物,可以用于冶炼用途。而且在民间,银杏果和银杏叶可食用和泡水饮用,是败火、益气、止咳、消炎的传统保健品。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记载。那时龙门场还没有银杏树,为了采矿炼银业永续利用,朝廷督办大臣便在此引种银杏,遍植成林。说来奇怪,也许是冶炼过的矿渣特别适合银杏生长,龙门场的银杏便长成规模宏大的群落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古银杏尚有500多株,但1958年大炼钢铁,伐树熔融,古树也难逃一劫,所幸大都幸免于难。小王认真地说,现存368株是他逐一核实过的,还不包括一树多株在内,而不是县里有些资料写的353株。
  在古银杏群落中有一株树龄1100多年的银杏王,高达20米,胸径180厘米,需3人合围,冠幅达亩余,树形甚美。1989年的《尤溪县志》记载为银杏王。在这古银杏群落中,还有夫妻树、姐妹树、兄弟树、五代同堂树等等,甚为奇特。那株夫妻树当年是雌雄两株同栽,相距咫尺,后来逐年长大,竟合为一体,两株合璧之痕隐约可辨。树高26米,胸围需五六人才能合围。深秋时节,雄树要比雌树晚20天左右树叶才变黄,届时,树冠翠绿与金黄相间,形成“双色迎冬”的奇景。相传该树在大炼钢铁时也险遭不测,但似乎有神来助,当伐木锯横跨树身之时,忽从树上落下一条大白蛇,伐木人抱头鼠窜,夫妻树得以幸存,于是爱情便天长地久。
  穿行于一株株古银杏,登上龙门山,来到“尤溪八景”之一的龙门洞。这是一个天然溶洞,长约2000米,洞口两石形状似龙头,对峙俨如山门,古代传有黑龙居住,故名龙门洞。洞口苔藓斑驳,寒气逼人。小王介绍,洞内别有天地,有飞瀑轰鸣,溪流淙淙,洞中有洞,上下错层,殊多奇景;钟乳石造形各异,石龙、石凤、石笋、石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只是近些年大概生态渐好的原因,蝙蝠越来越多,赶也赶不走,弄得溶洞脏兮兮的。我们没带照明用具,不进洞也罢。龙门洞历史上颇有名气,明嘉靖年间的县志记载,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期间,多次游历龙门洞,作有《赞龙门洞》诗,并题刻“别一天地”四字于洞口,至今犹存。相传朱熹晚年冤陷“伪学”之案,也曾避难于洞中。龙门洞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即添了它的神秘与魅力。
  小王是位精明又利索的年轻人,他自我标榜从小就有经济头脑。许多年前,龙门场废银矿吸引不少人来淘金,还是小学生的他,去批发矿泉水,送到矿山卖给淘金人,一瓶净赚一元钱,他成了当年同学中的“土豪”。这些年,他到莆田市区开了个小商店,专门出售龙门场的银杏果、茶籽油、笋干、尤溪红酒等土特产,生意蛮红火。他的妻子便是莆田姑娘,做生意时结识的。金秋两个月期间,他一定守在家中,经营农家乐,当导游。现在全村参加导游培训的有10多人,办起农家乐的有六七户。自从龙门场古银杏群获得“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提名奖和“全省最佳摄影基地”之后,游客纷至沓来,除八闽各地的游客,还有江西等地。2013年游客最多的一天达1.3万人。
  小王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农家乐做客。这是一幢典型的闽中古民居,木柱板墙青瓦,一厅两房,两侧配以附属的厢房,围合成一个三合天井庭院,其布局形式称“堂厢式三合天井”型民居,清新隽逸,淡雅明快。背靠青黛龙门山,屋前是一片古银杏林。小王家是全村第一个办农家乐的,这两年一到旅游旺季,家中的厅堂、天井和屋前银杏树下便摆上25张饭桌,请来5位厨师,15位帮工,烧当地农家菜,一桌10人12道菜收费350元,游客应接不暇,最高峰的一天,从清晨开张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接待游客大几千人。小王的叙说让我吃惊不已,想不到龙门场古银杏群的金秋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也说明了人们崇尚生态文明、追求自然和谐之美已成风气。
  返程中,我们看到不少新栽的银杏。近些年,村里种下1000多株银杏,还有个育苗基地,育有6000多株的银杏苗,主要输送到外地。银杏生长期极其缓慢,从种植到最初结果得20多年,从初结果到大量结果还得20多年,所以称“公种树而孙得食”,银杏树又名“公孙树”。龙门场人感恩宋代先祖留下宝贵的遗产,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人物

唐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