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生命的开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尤溪》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79
颗粒名称: 朱子生命的开篇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39-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家乡和家世,包括他的出生地尤溪、他的家族历史以及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文章强调了朱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并表现出穷追深思的秉赋和对思考的热爱,这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关键词: 朱子 尤溪 文化景观

内容

家乡·家世
  尤溪,朱熹生命之源,他诞生于此。
  这是一个完整的古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深入其中,古风满目,古韵深厚,一路走去,分明是在读历史、读文化,岂止观赏了古建筑!
  龙门洞旁一片百亩方园内,有几百棵古老的银杏。原本只知道银杏是植物中的活化石,在我就读的大学母校未名湖旁,有两株高大直立的银杏树,年轻学子们路经时,都会走近抚摸它那笔直、粗壮的树干,仰望之,以示礼敬!而在龙门却是那样漫漫地成片,可见天地精华钟情于尤溪这块土地。这里还有个龙门洞,据传,夫子遭受韩侘胄党打击时,逃到这里,遇一老农,指引他躲进龙洞。家乡的山水、自己的乡亲救了他!他在洞内还整理完成了《四书集注》的手稿。
  有蓬莱就有神仙,有罗汉就有菩萨。
  尤溪还真有一座蓬莱山,一座罗汉山。蓬莱山位于尤溪、大田、德化交界处,是尤溪境内最高的山峰之一,山上有建于唐代的寺庙。据介绍,此山为三明市最优美的旅游景点,可谓“茂林修行,奇花异草,流泉飞瀑,景致独特,盛夏不暑,严冬不寒”。
  罗汉山又是一处好山水: “气候温润,日照充足,风光秀丽,奇峰竞拔,怪石嶙峋,古树参天”。那山岭中,洞穴沟坎都会成为洞府,是神仙隐匿的地方,也是圣人诞生之处。
  不然,朱子诞生时怎么会山山水水都来道贺?!朱家住处前后有“文”、 “公”两山,那日,竟然都熊熊起火,烈焰照天。熹父接过吉兆,为新生儿取名“喜火”——熹。
  夫子过世后,朝廷谥号文,后人便称之文公。这不就是命运机缘嘛!
  朱熹也是名门旺族之后,且世代业儒。其先祖朱古僚被称为一方富豪。他曾奉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戌防婺源,便移居于婺源。朱氏后裔尊之为婺源朱氏始祖。
  到了朱熹祖父朱森那一辈,因其祖是一个只读经书,不问生计之人,一生不得志,未能入仕,家境贫寒。但他还是告诫子孙后辈: “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生之业。”
  朱松在《行状》中,回忆其父,亦云: “家人生产未曾挂齿。子松游乡校,时时少得失,无所钦戚。家既素单,久而益急,或劝事生业,曰: ‘外物浮云尔,无庸有为也。使子贤,虽不荣,于我是,不然,适重为后日骄纵之资尔’。晚读内典,深解义谛,时时为歌诗,恍然有超世之志。”
  家道已衰落,朱松只能奋而重振。
  家父·家教
  熹父朱松。
  家世到他时,已衰落至极。他要想使家人过殷实的日子,乃至于重回先祖那时,为一方富豪,抑或走进仕途,得以腾达,他必须绝地崛起。
  他进士出身,到尤溪县当县尉,才有此后移居尤溪,住在好友郑安道馆舍,朱熹在此出生。
  朱松自然深受儒学哺育,为人处事无不体现儒家思想。
  他从小苦读经书,胸藏经邦治国之道,可生不逢时,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儒学已式微,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交织;道德伦丧,信仰断裂,心理失范。从靖康元年开始,朝廷就在逃跑和挨打中维持。百姓也得跟着颠沛流离,朱松就数度携家小,或躲居寺庙,或逃往深山……国家离乱,抱负压抑,丧子之痛,使朱松沮丧。从此,他把精力都放在小儿子身上,他相信那位山人的预言: “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子,便是孔夫子”。
  一个中秋夜,父子在庭院仰望天空,朱松告诉儿子: “头上是天。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和星星。还有雷雨和闪电。”朱熹冷不丁地问: “天之上有何物?”朱松大为惊讶,稚子能问这么大,这么深的问题!后来朱松在《中秋赏月》中记叙了这难忘的夜晚: “……停杯玩飞辙,河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可见,朱熹自幼就有穷追深思的秉赋。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乐爱国,在福建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朱熹》的文章,笔者对文中最中意的是,乐教授说,朱熹像牛顿一样爱思考。在《《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不就与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相类? “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在今天几乎是基本常识, “沧海桑田”嘛!
  “千字桃”又是一则佳话,表现出小朱熹的勤奋、执著。相传一个仲春时节,满园桃花盛开,父子欣喜赏花。朱松口念唐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汲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的七言绝句《汪伦》的后两句,要朱熹抄写。朱熹很快写就,送到父亲面前。朱松说,字写得不错,有长进。却点了点“挑”字: “心正字正,心不正字不正啊!”朱熹一看,原来是自己把“桃”字写成“挑”字,他听了父亲讲解的那首唐诗。知道自己人在案旁,心在窗外,就请求再写一千个“桃”字。
  窗外风雨大作,把满园桃花打落,一片狼藉。当他写完了一千个“桃”字时,天气忽然开朗,满园桃花复开,一片灿烂,人们说这是对朱熹勤学苦练的褒扬。一段佳话,传说至今。
  朱松见小儿聪慧,4岁就让朱熹读《孝经》,小儿哪懂?但让他知道“孝”是什么。慢慢地,朱熹懂了,才能写出“不若是,非人也”的体会;5岁就送他入学堂,还赋诗《送五二郎读书诗》相送勉励。
  朱松是朱熹的启蒙老师,他亲自督课讲授,对朱熹进行系统的经、书教育,并结合当时的现实,进行讲解。
  父亲还为他请了一些有名望的大儒,为他授课,使其所接受的教育有雄厚的积累。如刑部侍郎杨由义,出使金营不跪拜金帅,全节而归,给予了朱熹忠君爱国的身教。他让朱熹读老儒尹焞的《论语解》,成了朱熹解读《论语》的入门。
  朱松也注重《论语》学的传授,但他最重《春秋》一经。他认为:一是它的“尊王攘夷”,可以名正言顺地攘斥异族入侵。二是它倡导的“君臣父子大论大法”可以整顿业已败坏的封建纲常。朱熹正是从朱松传授的《春秋》学中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
  朱松对朱熹特别注意忠孝节义教育,他抄录了黄山谷《令时五观》,题了三句赞语: “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这可以视之为教育朱熹的思想道德准绳,为朱熹立下了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朱松竭尽全力地、时时处处地用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去熏陶启迪朱熹,意在激励朱熹树立奋勇为国的思想,期望朱熹长大后能为大宋中兴尽忠效力;他为朱熹谈说了《昆阳赋》并题字,朱熹把手书珍藏到老,晚年还作跋回忆: “绍兴庚申,熹年十一岁,先君罢官行朝,来寓建阳(应是建瓯),登高在氏之居,暇日手书此赋以授熹,为说古今兴亡成败大致,慨然久之。……”
  儒家忠孝节义的圣训贤传,在朱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少小开始读《孟子》,深为吸引,立志要当“圣人”,后当他自己回忆这个读书感受时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而今方觉得难。”
  由于良好的教育,使朱熹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儒学基础,为日后的“四书”、 “五经”等成就,奠定了指导思想。学识基础、学养储备,使“四书”成为经典,被朝廷定为全国科考教科书。直至当代,这些经典都还发挥着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时任日本国首相的田中角荣;夫子的《《朱子家训》至今也都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中: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处事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已,勿妒贤而嫉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从之”……都仍脍炙人口,备受提倡。朱熹·尤溪
  朱熹离开尤溪后,迁居建州。
  到了14岁,朱松病危,托孤武夷山五夫里的好友刘子晕、刘勉之等理学深厚者。
  自此,开始了贯穿朱熹一生的读书、求学、立论、传道的生涯。
  他痴情于著书立说、收徒传道,到哪里都要办学收生。
  他离开尤溪之后,据可考,回沈城9次。留下许多墨宝。
  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两次北归,途径尤溪,住大罗寺,留有“寒竹风松”之岩书。
  第三次回尤溪,遇林嶷当知县,建县学“观大阁”,朱熹参观了该校,并作《观大阁》诗,称赞学校的壮观,赞扬林嶷兴学,抒发了对家乡重文兴教气象兴盛之激情。
  第四次回尤溪,重游出生地郑氏馆舍。看到墙壁上父亲朱松题写的《蝶恋花》词: “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馀闲犹倚芭蕉劲。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馆前的半亩方塘和父亲的遗作给了他怎样的点拨?他悟到了什么?那首《观书有感》便酝酿于胸,脱口而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主敬”理念的阐发,悟出天地、生命、事业如若生生不息,就要依靠那源头不枯,极含深刻的哲理。
  此后数次回尤溪,或家事,或会友,或途径,或拐道,都有墨宝留下:诗词、题字、联子,单是诗就有30多首。其中一次恰遇知县石子重大力整顿县学,并聘朱熹高徒林用中掌管教事。朱熹应邀在县学讲论学问。同时,在石子重、林用中陪同下,到其父“韦斋”旧址,缅怀先父,还题写了“韦斋旧治”,请石子重作《韦斋记铭跋。现“韦斋旧治”碑仍站立于尤溪宾馆前。
  石子重重新修葺学宫,新建了传心阁、明伦堂、崇德斋、居仁斋、由义斋,竣工时朱熹应邀道贺,亲撰《重修尤溪庙学记》,为明伦堂题匾作铭,为传心阁作跋,还为崇德、广业、居仁、由义四斋作铭。从此,尤溪县学“因为陈说圣贤修已治人之学,而讲求义理至当之归”之盛举, “异邦之人,亦复裹粮就学”,成为朱子理学传播盛地。
  据考,朱熹第八次回尤溪时,应学者的要求,题写了著名的四个“之本”: “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持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还携友游天湖,作《立春大雪游天湖》诗三首。
  最后一次为魁城连珍宇一门三进士留下了“诵诗知国政,读易见天心”的对联以及“梅竹”横幅。
  尤溪的文史工作者对这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了很好地梳理、概括和总结,有几个方面对尤溪的影响是深远的。
  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朱熹著有三篇《劝农文》,告诉乡民,“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若夫农之为务,用力勤,趋事速者所得多,不用力、不及时所得少,此亦自然之理也”,还要乡民们种植杂粮、桑麻,保护耕牛……数年之后,就能使尤溪的自然条件得到改善。
  朱熹的教谕为百姓所接受,许多家谱、家规无不把劝农、农事列入其中,让子孙传承。
  宋时,尤溪每于夏历二月十五日,举行“劝农”典礼。
  兴文重教的兴起。朱熹重视教育,亲自编写大量教材,修复和创办了不少学校,仅福建省,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3所之多。他编的教材有《小学》、 《四书章句集注》、《家礼》、 《近思录》、《诗集传》,等等;
  他把培养“圣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什么样才算“圣人”?依他看来应是:明人伦,即为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这个神圣的目标,整个过程,包括言行举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形成一种规范。据《尤溪县志》记载,尤溪县书院始于朱熹时的南溪书院,后各朝各代都增办书院、学宫,并要求在其中学习的生员“以自学儒家四书五经为主,也学习诸子百家、史、志、策论和古文章、诗、词、歌、赋等。由县令(知县)和儒学教谕、训导,定期作集中讲授,解答疑难、指导学习和考评”。 用崇尚诗文来形容尤溪人也不为过。自有朱松、朱熹父子出版过诗集(《书斋集》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外,元、明、清,以至现当代,也是诗文专集累累。
  这里笔者特别感兴趣的有两个诗社:紫阳诗社、中仙诗社。前者会有专文谈及,笔者只谈“中仙诗社”。它成立于1932年,数十年来,虽经风雨,浮沉不定,但都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下来。特别是自1979年复社以来,坚持至今,每年都举办诗会,出诗集。会员从几个人发展到如今,已有100多人。
  他们还在中仙街道十字路口,修建一块“中仙诗社专栏”壁,出专刊,供来往行人、诗词爱好者观赏、品味,让中华诗词走进农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暑假还举办培训班,参加者多为学生,又是一代接力者。
  清廉政绩。朱熹一生为官短暂,不足9年。但他恪尽职守,为官清廉的名节流芳后世。
  他不论上奏朝廷、向同僚建言,还是自己身体力行,都不离恤民、省赋、正朝廷、立纪纲、厉风俗……他不厌其烦地规劝皇上应当“正心诚意”,应当远小人,辟宠倿;他自己从政能为民谋利,不与民争利;他建议地方官员能廉明严毅,勤政不阿,恤民养民,劝学兴教,守土护境。
  循理守礼之民风。这注重于社会风气的教化,每个家庭礼仪的建树,也都纳入理学的程序。他亲自编写了《家礼》,含婚礼,丧礼,祭祖以及一年中各节庆的祭祀,至今都仍延用。
  忠孝爱亲的伦理。伦理是理学最重要的内涵,称之为大伦大法,所以,朱熹才能在读《孝经》时写出惊人之语“不如是,非人也”,也是朱熹终身致力的思想道德建设。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终身呼吁的核心要义,但也是被广为诟病的典型主张。单从字面看,这话太过偏激、太极端,是人就有欲望,也是合理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不可能“革尽人欲”。但从当时所处的社会来看,朱子会如此激愤是可以理解的。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官场贪风日盛,上下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礼教废驰,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金人凶猛南下,小朝廷东躲西藏,战与和没完没了地争执。社会动荡,人心慌慌。而朱熹,他不是普通百姓呀,他是思想家,从帝王为君、朝臣理国,社会秩序,都在他思想之列,面对国家民族命运,他对那些贪得无厌,危及国运的大小官吏怒斥,也是情理所在。
  笔者以为,谈论一个历史人物、一件历史事件恐怕都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当地评论之,才能公允。
  告慰朱公
  如今,尤溪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是一颗在万绿丛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了。
  从山里走出去,不用爬山越岭,用双脚丈量地面了,也不用手提肩扛;这里物产丰富,民众生活大为改善,不用像朱熹当年那样嚼着苦果,诓皇帝,以减免赋税,为家乡百姓减轻负担;还有许多山货,如竹、笋、香菰、金针茹、木耳、银杏、茶叶、金柑、芦柑等等都成了宝贝,获得了许多荣誉: “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以及中国“千年古县”之称号。
  朱熹晚年,遭受不侧,恶遇“庆元学案”,理学被打成“伪学”,备受攻击,朱熹为“伪学魁首”,遭受追缉,尽管他倔强地认为“吾道不孤”,但仍含恨离世。
  在朱熹身后,理学得到了极大弘扬。
  自元朝以后, 《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国考教科书;
  朱熹被称为“三代下的孔子”,并从祀孔庙;
  理学已走出国门,数百年间,成为东南亚社会主流思想,并有许多研究理学的分支机构;
  由于朱熹在经学、理学、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学科上都有突出贡献,公元1970年代入选为“世界千禧人物”;
  如今,朱熹家乡的尤溪县要建成朱子文化城。走进县城,十分浓郁的朱子文化滋润着朱熹公园、紫阳公园、火车站前广场、大理公园等等,或竖石碑,或有围墙,均题写、镌刻朱熹的诗词、对联、题字,名言,比如在火车站前广场立有18根高大的石柱碑,其中就有四个之本的题刻;在大理公园有许多朱公语录: “谄媚轻等,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敬老何?不怠慢,不放荡谓也。诚者何?不自欺,不狂妄谓也”;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主,而又炫之也”……随时随处可以阅读朱熹思想。
  朱公能含笑九泉了!

知识出处

走进尤溪

《走进尤溪》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收入32篇作品,包括新闻访谈、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和随笔,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了尤溪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和朱子文化,并侧重表现了尤溪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尤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爱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