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政大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47
颗粒名称: 致政大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54-258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朱子与祝康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朱子致仕后的一些事情。朱子原本计划让祝康国的儿子在他身边学习,但由于朱子被迫离开歙县赴任潭州,无法实现这个计划。而祝康国去世后,朱子感到悲伤。他安顿下祝穆两兄弟,在家塾中教育他们。
关键词: 教育 朱子 祝康国

内容

祝穆和祝鍨站在竹林精舍的门前,孤零零的样子。他们的父亲——朱子的表弟祝康国死了。
  朱子赴潭州任知州前,祝康国从崇安赶来看朱子。当时,祝康国带着祝穆两兄弟来,想让他们在考亭跟随朱子的门生学习。朱子因要赴任潭州只得等他归来再说。潭州归来后,又是伪学又是逆党,朱子如何敢约祝康国带儿子来?不想,如今与祝康国阴阳两隔。朱子看着两位孩子,浊泪缓缓流出。他想到了父亲举家入闽,想到号称祝半州的外大父(外祖父)家道中落,想到自己14岁去五夫的情景……如今祝穆兄弟也再难回到歙县的故土了。歙县外大父的公道与义举,完全可以形诸笔墨训习子孙。朱子担心祝家历史飘散,特意撰写《外大父祝公遗事》,朱子说:“俯仰今昔,为之流涕不能已。”他将两位孩子安顿下来,在家塾中受教。
  祝穆两兄弟能来,朱子是多么的高兴。那些门生,一些已故,许多避去。或者“杜门不敢见人”,或者“藏头缩脑,不敢吐气”。祝穆的到来,仿佛给庆元四年(1198年)的腊月注入了一丝春意。一些学子也陆续顶着寒冷从四方聚拢而来。考亭渐渐有了暖意。不久,正月到来,朱子70岁了。就安心终老考亭吧。朱子向建宁府递呈报告,通过建宁府向朝廷请求致仕。致仕,就是归还朝廷给的官职。尔后,就可以“偷安田里,以尽余年”。经过往来的公文递送,尚书省批准朱子致仕的敕牒传到朱子的手中时已是庆元五年四月。朝廷同意朱子守本官致仕。
  致仕前,朱子完成了《楚辞集注》和《楚辞辨证》。朱子注《楚辞》是从赵汝愚被贬谪时开始的。赵汝愚贬谪永州就恰似屈原流放江南。消息甫一传来,朱子便作《梅花赋》,寄托无限忧思。后赵汝愚谪死衡州道中,朱子闻知消息,匆匆前往马伏赵汝愚之婿刘填家哭祭。哭祭后,回竹林精舍,门生聚拢过来,朱子默然不语,只取出他注释的《楚辞》一篇递给门生传看。门生不解朱子何意。朱子平时教育门生,先“四书”,再“六经”,再而是史传。为何此时突然取出《楚辞》来呢?朱子没说,门生也不敢问。然而,注《楚辞》的序言却让人看出了端倪: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足以知千载之下有知我者,而不恨于来者之不闻也。呜呼悕矣,是岂易与俗人言哉!
  朱子说,推究屈原的为人,他的志向和言行虽然超出圣人所谓的中庸之道,不可以视为法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啊……
  朱子注一本书是为了追念一个人。他注《楚辞》是为了追念忠君爱国的赵汝愚。
  《尚书》也需注释了。如今,儒家经典,朱子大体都纳入注释体系之中,不能落下《尚书》。只是身体每况愈下,眼睛看不清,伏案坐不久,凭一己之力持续校注已不可能。朱子嘱李方子、黄榦、林夔孙等几位门生分头修撰共同完成。
  致仕了,不再会卷入政治了。只是,一生追求圣贤之道,转眼衰朽之年,那些诬陷不实之词还有辩白之日吗?
  写诗遣兴倒还可以,朱子提笔,却想起一段往事。乾道六年(1170年),工部侍郎胡铨荐举朱子,理由便是朱子会写诗。其实,朱子与胡铨只一面之缘啊!由此,圣上问宰相虞允文,虞允文说朱子不在程颐之下。往事历历,朱子挥毫写下:
  我穷初不为能诗,笑杀吹竽滥得痴。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
  如今的朱子自嘲说自己写诗纯属滥竽充数,可世道无常,滥竽充数者的假与实事求是者的真难以分辨。“莫向人前浪分雪”的“分雪”是“辩白”之意。世道如此,真伪又如何呢?至于他人的不实之词,不去辩白也不须辩白的吧!晚上,朱子将官服整齐叠放好。旧时的东京(汴梁),官员致仕后就以穿闲居野服接见客人为礼。朱子病体日久,屈伸俯仰都不方便,穿官服非常困难,就借用东京旧礼,穿野服见客。致仕不久,赵蕃来信称朱子“致政大夫”。朱子见了,非常满意,认为以“致政大夫”相称,真实而又雅驯。朱子也让门人以后一概用“致政大夫”称呼他。
  陆游也致仕了,比朱子迟一个月。这些年来,友人凋零,自陆九渊、陈亮相继去世后,伪学之禁、逆党之籍的打击接踵而至,互相存问的友人实在寥寥,屈指算来,也就辛弃疾、杨万里、陆游了。
  杨万里好直言,任气节,引朱子为知己。他曾向朝廷举荐60位人才,首列朱子。他说:“某行天下,自谓知我者希。知我者,其唯亡友钦夫(张栻)与契丈(朱子)乎?”后来,孝宗亲自升杨万里为东宫侍读,侍奉太子赵惇读书,太子亲题“诚斋”二字赠给杨万里。庆元元年(1195年),赵惇已是宁宗,君临天下了。宁宗收召杨万里。彼时忠贤远遁,“空国无君子”,朱子劝这位宁宗潜邸的旧臣出仕,“更能不以乐天知命之乐,而忘与人同忧之忧,毋过于优游,毋决于遁思,则区区者犹有望于斯世”,他多么希望杨万里跻身朝堂,承担天下的忧患啊!然而,杨万里放浪于清风明月间的心意已决,终不出仕,吟唱着“江风索我吟,山月唤我饮。醉倒落花前,天地为衾枕”。权臣韩侂胄建了豪华的园地——南园。韩侂胄让杨万里作《南园记》时,杨万里说:“官可以丢,记不能作。”结果,韩侂胄大怒,开始转向物色陆游,陆游居然同意了。
  朱子和陆游的交往,已20年了。朱子建竹林精舍时,陆游待在老学
  庵,前两年天寒的腊月,朱子寄了一床纸被给陆游,陆游兴奋得很,回诗相谢,“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他想朱子为他的老学庵写铭文。朱子知道陆游为韩侂胄写《南园记》后,担心陆游“迹太近,能太高,或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确实,陆游被批评“笔墨失于矜慎”。朱子也用类似语气批评过陈亮,说他“才太高、气太锐、论太险、迹太露”。朱子守的是中庸之道,行事以道义为本。如今,陆游致仕,也是好事,不会因为身在官场而晚节不保啊!他写“问君今夕不痛饮,奈此满川明月何”总比为韩侂胄写《南园记》好。
  朱子常常称赞辛弃疾,说他“卓荦有才”,然而,辛弃疾常行事不拘礼法,独断专行,朱子不久前特意寄去“克己复礼”四字相勉。
  致仕的敕牒递到竹林精舍,消息传开,考亭的陈总龟(字昭远)携酒前来庆贺。
  致仕,理应宴请宾客,以示“功德圆满”。但政治气候如此晦暗,朱子怎会张扬?只是设了家宴,借此机会与儿孙子弟共享天伦之乐。陈总龟来了,不免多饮些酒,陈总龟借兴赋诗。朱子却突然想起父亲从临安归来赋的那首《渔父词》,想起刘子翚遗书的中原之志,不由缓缓吟道:
  阑干苜蓿久空盘,未觉清羸带眼宽。
  老去光华奸党籍,向来羞辱侍臣冠。
  极知此道无终否,且喜闲身得暂安。
  汉祚中天那可料,明年太岁又涒滩。
  吟毕,朱子的眼泪突然奔涌而出。众人大惊。朱子摆摆手,示意儿孙们不用理会。接着,训诫儿孙们说:“我10岁的时候,先君主战,忤逆秦桧,后来天下议和,先君回到建州,彼时满腔慨然地说,‘从太祖受命到今天,一百八十年了’。太祖立国是建德元年(960年),那年是庚申,明年又是庚申年。可是中原依然没有收复,‘汉祚中天’,光复大宋要待何时呢?”
  父亲、刘子翚、张浚、刘珙的形象,一并涌上心头。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墓地,父亲墓地的位置还是矮了些。此时,父亲的一句诗“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突然浮上心头,崇安武夷上梅里正有一座寂历山,仿佛是谶语。由此,朱子拖着衰朽之躯再迁父亲墓于寂历山中峰僧舍的北面。乾道六年(1170年),朱子已迁父亲墓于鹅子峰下,此是再迁。
  家政也该交代交代了,六月一日,朱子告家庙:“家政由孙子朱鉴继承,儿子朱埜、朱在扶助朱鉴;朱鉴尚小,等成年行冠礼后,再行治理家政;如朝廷有恩意荫封,家族得首先考虑朱鉴……”
  家事,该做的都做了。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康国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