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太极,与陆氏兄弟争锋再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33
颗粒名称: 无极太极,与陆氏兄弟争锋再起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95-199
摘要: 朱子与陈亮的辩论引起了陆九韶的关注,他对朱子关于《太极图说》的解读提出了异议,并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朱子对此进行了批评,认为陆九韶轻率地表达个人见解。然而,在淳熙十四年,陆九渊继续这场辩论,他认为《太极图说》的作者不是周敦颐,而朱子的解读源自道家思想。朱子则驳斥称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并指出新概念的提出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争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太极图说》的作者以及"无极"的来源。朱子通过校订《太极图说》消除了其中的道家色彩,使其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这一观点是朱子奠定理学基础的重要一步,但也引起了陆九渊的质疑。
关键词: 朱子 陈亮 争议

内容

朱子与陈亮辩论正酣的淳熙十二年(1185年),陆九韶溯着春溪水涨的九曲来到武夷精舍。
  陆九韶是陆九渊的四哥,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比朱子大两岁。这一年,陆九韶以居士应诏举遗贤,取道武夷,来拜访朱子。
  两人聊起了宋朝的那些学派,关学、新学、蜀学、洛学……他们说到了北宋五子,谈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也谈到朱子修订成书的《太极图说解》《通书解》。朱子侃侃而谈,毕竟朱子对周敦颐的著作反复校订,倾注了太多的心血。陆九韶当时没说什么。但陆九韶离开
  后,出于解读的不同,他给朱子寄了一封信。陆九韶的信很坎坷,沿途辗转奔波,走了半年才送抵。信中,陆九韶对《太极图说》的作者提出质疑,对朱子的“太极”“无极”的解读也提出异议。陆九韶比较宽厚,只是表达不同意见,并没有明确为自己立论的意思。而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子的回信则批评陆九韶没有理解周敦颐就跳将出来表达个人见解,未免立论轻率。淳熙十四年,陆九韶和朱子还有通信,但互相无意再行辩论,朱子最后用一句“然大者已不敢言,则亦无可言者矣”来结束辩论。
  按理,无极太极之辩就如此无疾而终了,不痛不痒,让人意犹未尽。
  淳熙十四年底,陆九渊接过四哥的话头,重整旗鼓,再行辩论。
  陆九渊致书朱子,“无极”“太极”的交锋重新启动。
  每封信的开头总是那么有人情味,即使是极具挑战性的辩手。他们确实也互相敬重对方。陆九渊说他的乡人彭世昌买了片山叫象山,象山在信州的西面,距离自己的住地不远,才两舍(60里),山间是良田清池,山涧又合成瀑流,两崖壁立,怪石嶙峋,蟠松蜷伏。陆九渊说他在那儿建了一处精舍。
  渐渐地,陆九渊“面目狰狞”起来,开始切入主题。
  朱子与陆九渊的争论全面展开。
  陆九渊赞成陆九韶的观点,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所作。这是争论的第一个问题。
  陆九渊在给朱子的信中说:“梭山(九韶)怀疑《太极图说》不是周子(周敦颐)所作,我认为梭山没错;退一步说,如果确实是周子的著作,也极可能是周子学术未成熟时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世人转载他人的文字,后人不加分辨误认为是周子的著作。”陆氏兄弟也不是信口雌黄,因为《太极图说》提到“无极”,而《通书》中的“理性命章”“动静章”只提到“太极”,均未提及“无极”。
  事实胜于雄辩,也凑巧,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子入都奏事,
  经过玉山,停留40多天。朱子在玉山邂逅了在翰林院供职的洪迈,朱子从洪迈主修的国史中,看到周敦颐、张载、二程的传记,周敦颐的传记有明确地载录《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有了事实的依据。
  但其实,南宋初年,朱震曾进呈周敦颐传给二程的太极图原图。周敦颐确实有作太极图,只不过朱子说“太极图旧本……其意义终未能晓”,朱子对原图进行了改动。现如今再看朱、陆的争论,是各对一半。
  争论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无极”是道家的观点。
  如果陆九渊的立论正确,那意味着朱子搭建的哲学构架是源自道家,而不是儒家。朱子当然不同意,必须起身出招了。
  陆九渊说:“‘无极’二字本是出自《老子·知其雄章》,儒家圣人的著作倒没有提到什么‘无极’。”
  朱子驳斥道:“文化也会与时俱进。伏羲画卦、文王演卦的时候,没有提到‘太极’,但孔子却提出了‘太极’的概念;孔子根本没有说过‘无极’,但周子最终提出了‘无极’的概念。推陈出新,新的理念与概念的提出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但其本质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能因为新概念的出现就否定它的合理性。”
  回到陆九渊说的“无极出自道家”的观点,这确实是朱子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周敦颐是“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吸收儒、释、道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初具雏形的体系。不可否认,周敦颐在著述《太极图说》时的思想带着浓重的道家气息。开创道学的周敦颐,通过引道入儒的方式,重建并振兴衰弱的儒学,这正是周敦颐的伟大之处,功绩不可抹杀。周敦颐《太极图说》开篇即是:
  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显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这与
  道家的思想并无二致。
  从考据学的角度来看,陆九渊是对的。但从义理学的角度来看,朱子并没有错。
  朱子校订之前,《太极图说》有《国史》和“九江”两个版本。
  宋史馆编修的《国史》版本为“自无极而为太极”。
  九江本是“无极而生太极”。
  朱子最后校订为“无极而太极”。
  前两个版本并没脱离“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的道家思想。
  朱子校订成“无极而太极”后,无极和太极成了同一对象,没有先后顺序,也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同一对象不同角度的理解。无极和太极原有的道家色彩被抹除,《太极图说》成了儒家的开创性经典。
  这是朱子奠定理学基础的第一块砖石。但这块砖石一铺下去,陆九渊就迷糊了。陆九渊在来辩论的信中说:“太极本来就那样,你就只管说来说去,让人越来越糊涂,你说我兄长立论轻率,你才立论轻率。”
  由此,他们必然要进行第三个核心问题的争论:太极之上要不要加一个无极。
  儒家经典《易经》中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同样是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提到“唯皇作极”“皇建其有极”:圣人根本没提到也没使用过“无极”。陆九渊对朱子说:“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并且批评朱子画蛇添足,陆九渊原话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
  朱子则指出,并不是“太极”之外又有一“无极”,二者实际上是相同的,是浑然一体的。朱子认为“太极”就是“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理就是世界的本原,“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且如万里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是在这里”。
  “太极即是有理”。然而,这个无处不在的“太极(理)”却无器、无形、无状。这个无处不在却无器无形无状的太极(理)就是“无极”。
  “无极即是无形”。
  朱、陆争论的第三个问题“太极之上要不要加一个无极”其实是朱
  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根本差别所在。
  朱子和陆九渊都承认宇宙中有一个超越的“理”存在。不同在于:陆九渊以为“心即是理”,整个宇宙都在心里,离开人心,也就无所谓“理”;朱子以为“理”是客观存在,万物都有一个理,“理”是人心的认知对象,可以通过感知和观察自然万物并总结规律提纯归纳出来,是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的。
  朱子的理学分出“无极”“太极”是没问题的;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理论不需要无极,他的太极便是理,太极便是心,离开了心,世界就不存在了,陆九渊可以抛开“无极”。
  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尊德性,是在乱世中求悟,以期救治人心。
  朱子的“理学”主张道学问,是在乱世中求理,主张遵循天理、遏制人欲。
  他们对“极”的理解,也有明显的差异。
  陆九渊以为“极”就是“中”的意思,像《尚书·洪范》的“唯皇作极”“皇建其有极”中的“极”就是指中道、法则,指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不偏不倚,取道中庸。朱子反驳说,“极”不是“中”,而是北极之极,屋极之极的“至极”。“屋极”即是屋顶,为房屋至高之处,“北极”即是至北之处。
  朱陆二人的差异又如何能通过争论解决?
  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朱子决定结束辩论,他对陆九渊说:“各尊所离,各行所知。”互相尊重对方的不同,各自按自己所理解的去实践。
  朱子与张栻、与陆九渊、与陈亮等大儒的辩论都带着尊重对手互为朋友的底线。淳熙十五年五月下旬,与陆九渊论“太极无极”期间,朱子应诏去了一趟临安。在临安,朱子与林栗相遇,又一场辩论开始。这一场辩论与先前的辩论都不相同。临安城中,朱、林二人对坐而论,他们正面的带着硝烟的辩论最后演变成林栗对朱子的一次人身攻击和学术压制。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陆九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