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义利,英雄所见不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32
颗粒名称: 王霸义利,英雄所见不同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212-195
摘要: 该文讲述了宋代朱熹和陈亮之间的交往和争议。陈亮是朱子的学生,但因为一次弹劾唐仲友的行动而引发争议。陈亮曾被冤枉入狱,并与朱子进行了书信往来。朱子在信中劝陈亮放弃坚持正义的立场,陈亮则感到委屈和不满。两人的交锋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分歧和对宋朝政治的不满。
关键词: 朱子 陈亮 争议

内容

朱子忙碌的身影出现在隐屏峰下建造武夷精舍时,陈亮也起早贪黑地给自己建了一座园子、架了几座亭子。淳熙十年(1183年)秋天,西风送爽天高云淡的一天,朱子走出武夷精舍,接过一封带着菊香的信缓缓展开。是陈亮从永康寄来的。别致的信笺上跳跃着豪宕的笔迹,是一首词。陈亮念念不忘朱子的生日,特为朱子撰贺寿的《水调歌头》一首,羡慕朱子“且向武夷深处,坐对云烟开敛”的飘然。信笺中,还有问候存想之语,也谈起了一年多前朱子六劾唐仲友的风雷激荡之事。弹劾开始至今,陈亮始终沉默不语,置身事外。陈亮取舍两难啊!一边是婺州的学术圈、妻子的亲戚圈;一边是他敬重的朱子。无疑,陈亮的缺位让人感觉到他缺乏人情,婺州妻子的家人认为他站队站错了,由此,陈亮得罪婺州的权贵之族——何家、唐家、王家。唐仲友的三弟娶义乌富户何恢的大女儿,陈亮娶何恢的二女儿。何家、唐家、王家都有请求或暗示陈亮出手干涉。陈亮就算沉默也已是罪人。
  陈亮向朱子透露了一点苦衷,他说:“台州的事件,是非毁誉各半,但是,所引起的震动却是巨大的……我陈亮平生不曾谈论别人的是非,唐与政(仲友)却由此怀疑并中伤我啊!”
  朱子当时一意弹劾唐仲友,并没有过多考虑。得了陈亮的信,朱子才想起陈亮的不表态其实是在坚持正义。朱子感叹地说:“见了老兄的信,才明白老兄以道义凌驾于私情之上,如此,也堪为一世之豪了。”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暖花开,朱子与朋友、门生溯九曲溪而上,为九曲作棹歌。行至第九曲,朱子吟出第九曲的诗: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这首诗若干年后成为政治迫害的由头之一,此是后话。武夷的朱子挥笔写下《武夷九曲棹歌》时,永康的陈亮正在宴席上喝酒。不想,一喝就喝到监狱中去了。
  陈亮入狱的原因是一些胡椒末。
  永康乡人的宴席很奇怪,会把胡椒末洒在汤里和大块的肉上,如此才算主人有敬意。陈亮和乡人围坐而食,座中一位姓卢的回家后半个月
  暴亡,死后十天,卢姓的儿子跳将出来告发说:“宴席那天,有人下毒,酒桌上的陈上舍(陈亮是太学的上舍生)是杀人凶手。”陈亮被捕,囚禁在大理寺。很明显,这完全是诬告。虽然是诬告,却也让陈亮平白无故入狱七八十天。
  陈亮的案件是“大案”,被关在大理寺。五月二十五日,陈亮出狱。从大理寺出来,陈亮过绍兴,见到了朱子的《精舍杂咏》《九曲棹歌》,还有韩元吉的《武夷精舍记》……陈亮很谦虚地表示,自己笔力荒退,想为武夷精舍写些什么也不敢了。朱子得知陈亮系狱时,给陈亮寄去一封信。朱子知道陈亮入狱,但不知道陈亮为何入狱,更不知道当陈亮正走在绍兴的大街上看到一些关于武夷精舍的文字时才收到来自武夷山的他寄去的信件。不太明白陈亮入狱原因的朱子劝陈亮放弃“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坚持,以“醇儒”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免遭人祸。朱子讲的也没错——后来陈亮二次入狱也说明陈亮的性格极其容易引人猜忌。陈亮也确实有不喜欢礼法那一套并超脱法度之外的言谈举止,平日处事也过于狂傲。陈亮的目光有锋芒,锐利无比;为人又才气超迈,喜欢谈兵,议论风生;写作更是非常了得,下笔顷刻几千言。他的原名叫汝能,因为羡慕诸葛亮,就改名为“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陈亮才太高,特别容易树敌。如果朱子劝诫的对象是张栻或吕祖谦,张、吕也许会反省自己,但陈亮不会。走在绍兴大街的陈亮终于按捺不住了。陈亮按捺不住也有道理。固然陈亮性格狂傲,但此次陈亮入狱的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宰相王淮恼怒朱子从而开始打击道学党人,陈亮被顺便牵连到狱中反思一番,差点有性命之虞。陈亮委屈啊!
  朱子和陈亮都没有错。陈亮憋屈不过,他是个自视极高的人,他用“人中之龙”形容过两个人,一位是朱子,另一位是自己。两位“人中之龙”的豪杰就“王霸义利”的主题展开辩论,那一封封往来的书信就是一次次的口舌之辩。
  其实,朱子和陈亮的交锋早就开始了。他们思想的分歧,早已上达天听。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的《上孝宗皇帝书》已一棒子将道学
  者打倒。陈亮指斥说:“当今的儒士,自认为走的是‘正心诚意’之路,全然是风痹不知痛痒的家伙。他们安于君父被金人俘虏的大仇,却低着头大谈性命,不知道什么玩意才叫‘性命’呢!”淳熙七年(1180年),朱子上《庚子应诏封事》,朱子对孝宗谈论了当时的功利主义,批评他们“不相信先贤的大道而喜欢大谈功利”。
  朱、陈的辩论也不仅仅是朱、陈的辩论,他们的辩论与宋王朝的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代十国,大一统已分崩离析,随之而来的是人心解体和道德失序,北宋诸大儒已努力构建起严密有序的思想体系,朱子接过诸儒的接力棒,把道学建立成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的系统,以救天下之失。陈亮也救天下之失,他对宋王朝苟安于南方、不思进取痛心疾首。可是,他剑走偏锋,对繁文缛节不屑一顾,内心急切,他说如今天下就像“失火之家”,在关键时刻,“揖逊不足以救焚”。
  朱子也是为大宋救火,陈亮也是为大宋救火。他们都忧国忧民,坚决主战。不同的是,年龄有差距,这一年朱子55岁,陈亮42岁。还有,朱子师承洛学,建立道统;陈亮则全靠个人聪明建立理论,没有师承,没有体系。孟子说:“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朱子承接孔孟一脉,认为春秋五霸实际上是打着仁义的名号,以满足个人的贪欲。朱子的王道思想是主张以仁义治国。陈亮不同意朱子的看法。在陈亮看来,仁义道德与建功立业是统一的,一个有道德的君主就必然能建功立业;如果不能建功立业,也就无所谓仁义道德;将道德与事功割裂开来,那才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这种主题的辩论被称为“王霸义利”。也就是走王道之路还是走霸道之路?坚持道义优先还是追求功利为主?
  朱子说:“夏、商、周三代君王行的是王道,汉、唐的君王行的是霸道;王道施仁政,霸道行功利。”
  陈亮反驳道:“也不见得,行王道的君王也攻城略地,也谋位夺权,像成汤战夏桀于南巢,然后建立商朝;武王伐商纣于牧野,尔后建立周朝。这些不就是王道之中的霸道?”
  朱子又说:“尧舜禹三代以后,天理失传,汉唐的君王所作所为全然是出于人欲。”
  陈亮仍然不同意:“不对,汉唐君王也一样开阔宏大,儒生谈三代君王,就说他们行王道,施仁义;谈汉唐君王,就说他们行霸道,求私欲。在我看来,不如直上直下,就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事。”
  陈亮是“王霸一体,义利统一”的。
  陈亮对自己的实用主义来了一个比喻,他说:“就像把一堆无用的金银铜铁熔作一炉,只要能造出可用的东西就可以。”
  黑猫白猫,能抓鼠就行;有用的是最好的,实用才是硬道理。这一点,朱子又何尝不知道,五夫赈灾、南康赈灾、浙东赈灾……朱子哪一次不是舍命救助百姓。然而,有几位官员能和朱子一样全力为百姓谋划?如果没有“正心诚意”的基础,又哪谈得上“功业”?如果朱子和那些麻木的不作为的官员一起和稀泥,那又如何成事?
  朱、陈二人更高层面的分歧在于:陈亮的事功思想与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思想严重悖离。
  “内圣”是指一个人正心诚意,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外王”是在“内圣”的基础上,才能够安邦治国。儒家的政治思想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没有道德指导的政治,就是霸道,就是暴政。如果不能正心诚意,行事不追求道义而只追求利益,就必然丧失道德、没有底线,个人或集团就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从而导致社会道德败坏,人人成为盗跖之徒。
  陈亮的将金银铜铁熔作一炉的做法就是不择手段的行事方式。朱子清醒地意识到该严厉地制止陈亮了。他必须卫道。他驳斥陈亮:“把金银铜铁搅在一起,不但是弄坏了金银,就连铜铁也不能用了。”
  朱子担心陈亮的学问流布开来,会使后世之人全凭智力把持天下。陈亮啊陈亮,你真是掉到利欲的胶漆盆里去了。朱子再一次直指陈亮才气太过、锋芒太露,他说:“细细品读你的来信,好像未免有郁勃不平之气,我妄自揣测,大约是老兄平日才太高、气太锐、论太险、迹太露
  的毛病,虽然经历变故,颠沛坎坷如此,但你依然不明白这道理啊!”
  朱子希望陈亮从利欲的胶漆盆中抽身而退。但陈亮怎肯罢休?淳熙十二年(1185年)秋,不服气的陈亮依然来信辩论:“如果三代是王道,汉唐以来是霸道,三代行仁义,汉唐全私欲,那么,近两千年来的英雄豪杰都是有眼的盲人,他们一点圣人之道都不曾领悟吗?”
  陈亮的来信千余字,而朱子已不想再辩,回了封一百多字的信说:“过去的都不值得计较,从目前来看,应当穷理修身,学习圣人事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王霸义利的书信争锋就此了结。
  他们选择了沉默。但情谊依然还在,一年之后,淳熙十三年九月,陈亮派人给朱子送来了雪梨、甜榴、蜀织、苏笺,又给朱子寄来一阙贺寿的词。陈亮也是有情有义之人,这些年,几乎每年不忘给朱子寄一首寿词。辩论是辩论,陈亮内心依然敬重朱子,他说“独归心于门下”,如此狂人却膺服朱子。陈亮想到武夷一游,朱子说:“武夷冬寒夏热,不宜游赏;但春暖秋凉,十分惬意,红绿粉葩,霜清木脱。要不,你明年春天过来?”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