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灵秀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20
颗粒名称: 五夫灵秀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39-143
摘要: 本文描述了五夫地的山水风光和民风淳厚,以及朱子、岳丈、刘清四等人在这里的生活和修身齐家的理念。同时介绍了方士繇、吕胜己、黄榦等学者追随朱子的经历,展现了五夫成为学人圣地的景象。
关键词: 五夫 朱子 岳丈

内容

山水清秀地,悠然旷远天。
  五夫民风淳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籍溪、潭溪川流不息;门前方塘半亩,小荷初绽……五夫张扬着十里的荷花,弥望着田田的莲叶。母亲当年煮白莲,教诲朱子说做人要像莲花,要做正人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朱子却感觉是“莲(怜)子心中苦”;还有岳丈,夏暑的时候,就会让人从萧屯送瓜来。当年屏山先生吃了岳丈的瓜后甜得直写诗:“万言不直一杯水,才似谪仙良可嗟。
  顾我小诗偏发市,年年博得萧屯瓜。”岳丈只送瓜不卖瓜,屏山先生还说什么“发市”,一丝不苟的屏山先生偶尔也会开玩笑!父母已逝,先生已矣,生活还在继续。社日的时候,朱子也会和乡民半醉而归;元宵的时候,朱子也便带着刘清四和孩子们去看龙鱼戏。月上柳梢,花放千树,鱼龙狂舞,笑语盈盈……刘清四的笑靥随着东风绽开,朱子牵着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朱巳,她却甩开父亲的手,看满天灯火,满天星光,跳着叫着,欢呼雀跃。
  长子朱塾被遣往吕祖谦门下学习,朱子身边的儿子是朱埜和朱在。闲居五夫,不能治国平天下,却也一样修身齐家。朱子写下“四本”训诫儿子,“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每天天还没亮,朱子就起床了,洗漱之后,穿好深衣,戴好幅巾,穿上方履,带着儿子,先拜祖先,再拜先圣,然后两个儿子开始明理开始读书。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的《家训》也拟定了: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此时的五夫越来越成为学人的圣地,邵武方士繇带着拜师礼,带着童仆风尘仆仆地踏进五夫。他要长住五夫,追随朱子。
  方士繇字伯谟,一字伯休,莆阳(今莆田)人,名门之后,父亲是绍兴间名士方德亨,外祖父是兵部尚书吕祉(建阳人)。淮西兵变,吕祉临大节而亡,敕葬邵武,吕祉的儿子——方士繇的舅舅吕胜己迁家邵武。方士繇12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来到邵武娘家。方士繇拜朱子为师后,把家也迁到五夫的籍溪来,离胡安国故宅不远。赵蕃写诗《题方士繇伯谟五夫所居三首》其一便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胡氏离开籍溪去了湖南后,风月没了主人,如今让姓方的来经营这一方风月了:
  文定去营衡麓宅,仲容自老籍溪傍。
  只令风月无人主,今代玄英更姓方。
  方士繇的舅舅吕胜己也紧随其后奔向朱子问学。朱子曾在吕胜己家
  看到一画卷,画的是胡人首领和一位胡女并辔而语的场景。吕胜己苦苦请求朱子题诗,朱子耐不过题诗其上,末句写道:“却是燕姬解迎敌,不教行到杀胡林。”引用了阿骨打的典故。吕胜己的汉隶写得相当精妙。受吕家的影响,方士繇的书法不输吕胜己,擅长篆、籀、隶、行、草诸体。淳熙二年(1175年),张栻在静江府(桂林)修建一座庙宇。桂林有虞山,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南麓建了纪念虞帝的庙宇。七月,张栻修复虞庙并写信给朱子,让朱子写“静江府虞帝庙碑文”,还请朱子寻找精于书法者书写和篆额。朱子将任务交给吕胜己和方士繇。于是,张栻立“静江府虞帝庙碑”,朱子撰文,吕胜己书碑,方士繇篆额,四人成联璧之美。
  淳熙三年正月,黄榦一路风尘来到五夫,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烟气。黄榦透着淡淡的烟雾寻找紫阳楼。
  黄榦,闽县(今福州)人,字直卿,号勉斋,父亲黄瑀——朱子任职同安时,奉檄往永春,曾造访永春县令黄瑀。黄榦天资聪颖,少年之时勇猛有力,敢于担当,有任重道远的决心。黄榦的兄长黄东在吉州当官,黄榦也随兄长到了吉州,因而认识了朱子的学生刘子澄。淳熙二年冬,已是年末,刘子澄路过吉州见到黄榦,赞叹说:“你是能担当大事之人,当下流俗的学问不适合你!”刘子澄正应召赴都,便又对黄榦说:“我将入都,你且同行,然后你再南下,去拜朱夫子为师。”黄榦随即入堂拜见母亲,向母亲辞别。第二日,黄榦与刘子澄同舟启程。除夕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黄榦与家人挥手而别。刘子澄入都,黄榦南下。黄榦怀揣着刘子澄的书信踏上五夫的土地。朱子正前往邵武料理何镐的丧事,后又顺便到建宁府拜访韩元吉。25岁的黄榦傻了眼。没关系,总能等到先生的。黄榦借宿在一棵大樟树下临溪的小屋中。淳熙三年,黄榦一个人的新年,小屋除了潺潺流水,四野了然无人声。黄榦唯一的伙伴是村里的一位老翁。白天,老翁来到樟树下给黄榦做三顿饭。遇到农事,老翁就先做好一整天的饭然后离开。晚上,人影都看不到,老翁自个儿住在田间。虽然寥落孤寂,但黄榦反而愈加苦学。大樟树下的房子
  里没设床铺,只有一把大椅子。晚上,看书看累了,黄榦跳到椅子上稍合眼一下又起来读书。或者孤灯独坐一整夜,倦了的时候,听屋外悚然的风声。如此度过了两个月……
  道学者大都是清修之士,只有锐气消尽才能有所成就。
  后来,朱子将女儿嫁给黄榦,黄榦的慎独、精进、清修的精神让朱子认同。
  有学生来五夫圣地求学,趋近朱子;也有学生逐步远离朱子——李宗思又沉迷佛学远离儒学了。朱子致书张栻、吕祖谦,他还想挽留李宗思。张栻回信说:“其实,蕲州李周翰的佛学很浅陋,李伯谏不明就里,颖悟不够,才入了歧途,他回不了头了,不是用口舌就能改变的了。”吕祖谦也来信了,他说:“曾到会稽和李伯谏相聚言谈,他遵循李周翰的学说,无法再回头了!”朱子叹息一声,李宗思的重新崇佛使朱子面临一个大问题:《资治通鉴纲目》本来安排蔡元定、詹体仁、李宗思共同编写,如今李宗思退出,又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只能暂时搁浅了。
  胡纮来了,胡纮是处州人。很聪明的人,隆兴元年(1163年)的进士——与袁枢同榜。从处州来五夫拜师,也算心诚。朱子的日子清贫,粗茶淡饭,既然是来求学,朱子就让胡纮和其他学生一同起居——待以门人之道而不是客人之道。吃饭的时候,胡纮看到端在他面前的只是一碗脱粟饭时,突然间非常不高兴。事后,胡纮对人说:“朱熹不近人情。一只鸡、一樽酒,山中也不是没有。”说完,胡纮背起来时的行囊,离开了五夫。脱粟饭就是脱谷皮的糙米蒸出的饭,是粗粮。吃粗粮的胡纮不高兴了20年,后来,庆元年间,胡纮列举六大罪状攻击朱子……
  蔡元定来了,蔡元定在浙江的同母兄长去世,他准备到浙江去。朱子说他也正准备回婺源一趟。自进士及第初归婺源之后就再也没回过那遥远的家乡了。二人准备结伴同行。去婺源途中,还得处理一件事。朱子沉重地对蔡元定说:“闻说汪丈(汪应辰)去世了,本不相信,昨天到崇安县城,消息确定。”朱子顿了顿,继续说:“汪丈确实离世了啊!此次回乡,行程就改一改,取道浦城、衢州,到常山去祭拜汪丈,然后
  再过开化到婺源吧。这一路线的州县不多,不会惊扰地方长官。我们黄昏入城,或者寄居寺院,早早离开。还有,我已写信给伯恭(祖谦),让他在开化找一处幽僻之地,聚聚,讲论学问。”
  不日,二人过浦城,出闽。朱子来到常山。
  往事历历浮上心头。当年籍溪先生胡宪入京,奏疏高宗,请起用张浚、刘锜,尔后,飘然离开。汪应辰几人置酒趋山堂,以“先生早赋归去来”分韵赋诗,饯别胡宪。汪应辰来知福州时,马上向吏部侍郎陈俊卿荐举朱子,说朱子“问学材识足为远器”……
  常山绍德庵,朱子在他的从表叔汪应辰灵柩前祭拜道:
  维淳熙三年,岁次丙申三月朔二十七日壬申,从表侄宣教郎、
  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谨以香茶清酌致祭于近故端明殿学士尚书汪公
  之灵……
  汪应辰任平江知府的时候,韩玉受旨挑选马匹。南宋王朝缺马,挑选马匹之职实是肥缺。韩玉经过平江,汪应辰的欢迎仪式不够隆重。韩玉回朝廷后说:“我所经过的州县,治理得最差的就是平江了。”皇上为此而怪罪汪应辰。平江的米纲运到京城,数量不足,此事又被报知圣上,于是汪应辰被连贬几级。见此,汪应辰坚持请辞。归家后汪应辰便卧床不起,不久离世。
  绍德庵之侧有一堂轩——真如轩。彼时,汪应辰读书于此,如今,汪应辰灵柩摆放于此。
  朱子在真如轩题诗一首:
  先生可是爱吾庐,来往邻庵几闰余。
  柏下竟开千岁室,竹间犹插万签书。
  悲凉共识临风处,游戏谁知落笔初。
  寄语山灵勤守护,莫将题柱比相如。
  诗毕,朱子收到一封信笺,来自开化的听雨轩。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士繇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