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18
颗粒名称: 鹅湖之会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129-13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吕祖谦试图撮合朱子和陆九渊,以消解二人在思想上的分歧。他们最终在鹅湖举行的学术集会上进行了辩论和交流,展现了朱、吕、陆三大思想高峰的碰撞和吕祖谦作为中间人的包容和调和。
关键词: 吕祖谦 朱子 陆九渊

内容

经历了一起编书、聊天、游玩、喝酒的美好时光后,吕祖谦对朱子说:“如今天下思想大势,元晦与子静(陆九渊)颇不相同,不如寻个方便,对坐相论?”吕祖谦想将二人撮合到一起,消解思想上的分歧。
  多年前,吕祖谦主持礼部的春试时,阅读一份试卷,“狎海上之鸥,游吕梁之水,可以谓之无心,不可以谓之道心。以是而洗心退藏,吾见其过焉而游矣”,吕祖谦一惊,细细往下读,大为惊叹:“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陆子静也。”陆九渊中进士的第二年,他的兄长陆九龄到婺州拜访吕祖谦。陆九龄向吕祖谦传达了想与朱子相见的意思。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陆九龄,字子寿。陆氏为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人。
  此后,吕祖谦致信朱子说:“子寿近来和我相聚多日,很想四方问道呢!”
  朱子接到信后说:“陆子寿的名字我早就听说了,未能相识,也让人遗憾,听说他的言论是无垢(张九成)的那一套路啊!”
  陆九渊13岁时,就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有若有一句评价,他说:“夫子(孔子)之言简易,有子(有若)之言支离。”陆九渊认为教化百姓,就要回复百姓的本心;做学问,也就是发掘本心。而有若拘泥“信近于义”“恭近于礼”的追求义礼的做法未免支离破碎。孟子就曾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陆九渊与孟子的只要内心“唯义所在”的观点趋同。
  朱子努力的方向与陆九渊追求的方向相反。朱子听说陆九渊的思想后,评论说:“子静的言论全都是禅宗那一派的,他的说法,我存疑,我想与他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只怕他未必肯听啊!”
  此时,当面辩论其实已是你情我愿的事了,朱子又何尝不想?陆九
  渊又何尝不愿?
  端午节后不久,“五月十六日,(朱子)偕吕祖谦到江西信州”,吹响了鹅湖之会的序曲。
  从寒泉精舍到鹅湖要跨越逶迤高耸的武夷山脉。朱子与吕祖谦一行至武夷山六曲溪南的响声岩,见到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中,自是高山远水天青云淡,停下脚步,一群文士胜日寻芳九曲之滨,朱子欣然在石壁上写下诸位学人姓名以志此次宴集。那些镌在武夷石崖上的姓名便流传了千年……十八竖行、楷书、每行二字、落时间落款。
  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恭、潘叔
  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朱子与吕祖谦继续往北越过分水关,再沿北坡一路下行,江西铅山就豁然出现在眼前了。几乎同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启程,他们带着抚州家乡的众多弟子,由金溪出发,泛舟东行。
  两路人马,直奔鹅湖。
  朱子从山路逶迤而来,陆九渊从水道曲折而至,除朱、吕、陆的朋友和门生弟子,还有江西、浙江、福建官员及学者如刘子澄、刘清之、赵景明、赵景昭、潘叔度等百余人。
  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二十八日,众人齐集鹅湖。
  晋朝末年有姓龚的,在鹅湖养鹅,由此,那座高山称鹅湖山。鹅湖除了悠闲的白鹅,还长着艳丽的荷花。南方山色,云藏雾绕,湖光潋滟,文士群集,朱、吕、陆三大思想高峰聚首鹅湖互相碰撞。
  吕祖谦打造了一个纯粹的思想集会。
  朱子和对手陆九渊都曾是问天的孩子。小时候,朱子曾追问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小时候也曾追问“天地何所穷际”。
  吕祖谦对双方都包容,是合格的中间人。吕祖谦的学问属朱子和陆九渊的调和派,体现为宽宏包容和兼收并蓄。在辩论地点上,吕祖谦既没选寒泉,也不选金溪,也没定在婺州,而是选择了五夫与金溪的中间
  地带鹅湖。情感的天平,他也没有特别的倾斜,他刚拜访了朱子并合编了《近思录》,走得比较近,像朋友;陆九渊是门生,三年前(1172年),陆九渊参加科举考试,吕祖谦高度赞扬陆九渊的试卷,廷试后陆九渊赐同进士出身。
  鹅湖之会前,朱子和吕祖谦一起在五夫、寒泉交流探讨;陆氏兄弟却在来鹅湖的途中预演了一场辩论。陆九龄对陆九渊说:“伯恭约元晦到鹅湖集会,正是为了学术的异同,如果我们兄弟的学术观点都不一致,如何希望鹅湖之会能一致?”九龄先致辩,九渊辩白驳斥,操练了一天。第二天一早,九渊请九龄先说,九龄道:“我倒没什么,只是昨晚想起了一首诗,‘孩提知爱长知钦……’。”九渊说:“不错,但第二句有点问题。”九龄反问道:“又说不错,又说有问题,那你想怎样?”九渊回道:“我们出发,沿途我和你的诗。”
  开始会讲,会前热身的时候,吕祖谦问九龄:“别后,讲论是否有新的成效?”
  陆九龄缓缓读出一首诗: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蔡,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才听四句,朱子便开口了,他说:“子寿已经上了子静的船了。”
  陆九龄的诗意很明白:古圣人以心传心,如果只一味地注解古代圣贤典籍反而让人茫然而阻塞,一心一意地追求精确细微反而让人迂腐执拗。朱子是聪明人,一听,就听出了他与陆氏兄弟分歧的根本,也听出了陆氏兄弟站在同一船上合力攻伐的“企图”。
  陆九渊也起身了,他说他在路途中也和了诗: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更进一步,他将朱子注释圣贤经典的良苦用心讥讽为“支离事业”,辩论之初就先给朱子的为学和教育方法进行定性,朱子自然脸色不好看,根本性的分歧终究难以一时调和。
  朱子教人,是让人先广泛地阅读,通过博览的方式汲取精华,归于简约;同时,多加考察,通过“格物”来达到“致知”的目的。二陆的意思却是先让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多读书不一定有用,致力于体察外物也不一定有用,关键是去除心蔽、培养心性,以通晓事理。陆九渊对自己很自信,说自己“简易功夫终久大”;陆九渊对朱子很不屑,说朱子“支离事业竟浮沉”,他反对朱子一味读书穷理,一心为经典作注释,认为朱子的学问烦琐支离。
  朱、陆的争辩也被看成是对《中庸》中“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不同解读。
  陆九渊以“尊德性”为重,尊德性就是关注人的道德内省,要先明白仁、义、礼、智、信,建立学问的根本,否则,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朱子以“道问学”为主,也就是“格物穷理”,多读圣贤书,多思考人事,多思考天地,才能积累而贯通,最终印证天理。《中庸》所表述的“道问学”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在朱子看来,正是为学的依次渐进的方法,否则,必然迷失方向。
  到底是由格物致知走上圣贤之路还是由明心见性走上圣贤之路?这是一个大问题,并不是通过一次辩论就能趋于统一的。朱子的学问被陆九渊斥为“支离”,朱子当然不满意;朱子则认为陆氏兄弟教人的方法过于简约,一味地通过体悟来求明心见性,是“禅学”。
  陆九渊还想和朱子相辩“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如果陆九渊以此立论,就确实与慧能顿悟派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如出一辙了。禅宗六祖慧能是文盲,真没读过书。陆九渊的这一论题还没有抛出来,就被
  陆九龄制止了。
  开局即出现严重分歧,尽管几位大儒也谈及其他话题,毕竟不深入,五六日后,各自散去。
  在修治上,领悟当然是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测的,但如果迷恋顿悟,整天沉思,不注重平时的积累与修为显然会堕入邪见,容易偏激。学者应该脚踏实地地学习,以渐渐提高达到某一层次,这样的渐悟,才不至于使学人耽于遐想,走入偏锋一路,这样的话,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大有裨益。这点,朱子其实是很清楚的。
  鹅湖之辩后,张栻写信给朱子问:“陆子寿兄弟如何,肯相听否?”朱子回书说:“子寿兄弟气象甚好,其病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却于践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为病之大者。要其操持谨质,表里不二,实有过人者,惜乎其自信太过,规模窄狭,不复取人之善,将流于异学而不自知耳。”吕祖谦也认为“子静但欠开阔耳”。
  陆九渊讲学槐堂,不用圣人经典,不拘泥语言文字,只让来求学的人寻求本心。吕祖谦很严厉地批评说:“讲解、融会、诵读、推论,是百代治学修为的方法,如果说这是‘支离’,那就不仅仅是治学方法出问题了,是人出问题了。”
  鹅湖之会后的归途,朱子又经过武夷山的分水关,朱子站在关口,一边是江西,一边是福建,想起前几日的论辩,朱子抿了抿嘴,提笔留下一首《分水关》: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
  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
  朱子是一位心胸开阔、吞吐大荒的儒士,不会因此心存芥蒂。他知道学术上的求同存异,就像水流,潺潺而去,因地势不同而流向改变,又因向低处流淌而汇聚成川。他也欣赏陆九渊,认为南渡以来,在切实做工夫的,就他与陆九渊二人,“南渡以来,八字着脚,理会着实工夫者,唯某与陆子静二人而已”。
  陆九渊一样是位特立独行的大儒,他也追求圣人之道,他说:“圣人的最高追求——仁,其实就是人心也。心对于人来说,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与禽兽草木不同的地方。”只是陆九渊求道的方法与朱子不同;同样,陆九渊也不囿于门户之见,他说:“后世的学者总是要立个门户。立与不立,天理都在,怎么有门户可立?学者各立门户的行为尤其鄙陋。”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陆九龄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分水关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