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社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13
颗粒名称: 天下社仓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本篇文本介绍了朱熹在崇安县五夫的救灾经历,包括在春夏之交的饥荒和晚稻种植期间的洪水灾害。朱熹与刘如愚一起劝勉富户拿出存粮,救助乡邻,并派人向崇安县和建宁府求救。在粮食告罄时,朱熹向建宁府请求借粮,并率领乡民将粮食运至五夫。同时,朱熹也对学生林用中讲述了救灾的经历,感叹世道衰弱,风俗浇薄。整个救灾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对百姓的关切和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官府的不作为和奸猾百姓的肆无忌惮。
关键词: 朱子 崇安县 救灾

内容

朱子却突然没有了闲适的时间,春夏之交,建宁府闹起了严重的饥荒。崇安也不例外,五夫一样灾情严重。崇安知县诸葛廷瑞一时难以措置,他派人送信到五夫,让朱子和五夫的耆老左朝奉郎刘如愚一起赈灾救民,救助五夫的邦民。
  义不容辞,朱子挺身而出,他和刘如愚挨家挨户,劝勉富户拿出存粮,救助乡邻。饥民陆续得到了救助,几天后,乱哄哄的五夫略微安定下来。朱子看着民户的炊烟陆续升起,稍稍喘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乡民急急而来,说出了一个令朱子大为不安的消息:邻县浦城盗贼作乱,过石陂,抵汀溪,离五夫不过20里了。
  盗贼作乱,逼近五夫,万一再到五夫烧杀劫掠,该如何是好?朱子与刘如愚忧伤相对。朱子正要派人向崇安县和建宁府求救时,迟钝的建宁府终于做出反应,平乱兵卒的身影从潭溪的苇荡丛中出现了。浦城的民乱平定,建宁府的兵卒离去,而五夫的人心依然惶惑,富户的粮食告罄,青黄不接之时如何继续自救?前车之鉴,如果乡民继续受困,难保他们不像浦城的百姓一样揭竿而起。夜里,朱子急急向崇安县和建宁府修书求助。建宁知府徐嘉答应送600斛粮食来。不是赈济,是借粮。
  五夫的潭溪和籍溪交汇后,潺湲流去,流到黄亭与自崇安县奔腾而来的大溪会合。水流交汇处,建了驿站,叫黄亭驿。黄亭驿的溪边,朱子举目远眺,建宁府派来的船只吃水很深,正满载米粮而来。越来越近,朱子和刘如愚心中沉甸甸的石头落地了。他们从五夫步行40里来到黄亭的满身疲惫顿时化为乌有。交割完毕,两人又率乡民将粮食运至五夫。五夫老少得了这些救命粮,欢声雷动。
  凶年之时,朱子明显地看出了两个大问题——百姓不安定,官府不作为。
  百姓不安定。浦城的乱民直奔五夫的时候,建阳江墩(今江坊)村被盗贼焚毁,不远的信州盗贼开始聚众剽掠……浦城的起事者被建宁府擒拿后,也只是刺配外地,可笑的是,半路上贼首居然跑了。乱民四起,惩戒不严,一些奸猾的百姓愈发肆无忌惮。
  官府不作为。五月底,朝廷得知饶州、信州、建宁府闹饥荒,建宁府的饥民啸聚起事,于是,派遣司农寺丞和福建路提举常平官赈济饥荒。各州郡官听说司农寺丞和提举常平司官员前来,繁文缛节的名堂整了一大堆,对上司的迎来送往被当成头等大事来抓,面子是做足了,至于赈灾,也就随便地张榜公示说“施米十日”,等马车载米前来的时候,也仅仅那些市井的游手好闲之人和县城附近的百姓象征性地得到了点米粮,而深山穷谷仍受饥饿迫害的百姓却得不到丝毫救助;所谓的十日,也只是个虚数。马车一过,救助粮就不见影了。
  还好,危机不算久,早稻很快就丰收了。回想那段救灾时的乱象,朱子对魏掞之说:“今年的事情,没出大事,真是天大的幸运。”朱子又对学生林用中说:“世道衰弱,风俗浇薄,上下欺骗,没一件事是真的,可叹可叹!”不久前,林用中接到家书,让他回家参加秋试,林用中遵从父母之命,告别朱子,离开五夫,回到古田。
  话才没说多久,晚稻才种下去,崇安又闹起水灾。建宁府的檄文传到朱子手中,要朱子到崇安县城去,与知县诸葛廷瑞商量赈灾恤民。
  崇安县的西北崇山峻岭的村落受到一次大暴雨的侵袭,灾情严重。
  整整十天,朱子翻山越岭、攀岩过涧,田间地头,都是他的身影。灾情缓解后,朱子给学生蔡元定去了一封信,他流着泪,颤抖地拿起笔,缓缓写道:“某自寺溪(位于今武夷山吴屯乡,该乡有寺溪、浴冰溪、新丰溪)入长涧由杨村以出,所过不堪举目……”寺溪、长涧一带,山高路陡谷深,洪患之后,遍地的沙石抹平了田野和纵横的小路。房屋坍塌,一两户居住高处的农家算是硕果仅存。生民凋零,百姓死伤
  多达几百人,幸存的鳏寡孤儿,哀号泣哭之声不绝于耳。灶堂炊烟冰冷,釜甑空空如也。朱子带着米粮,挨户赈济,清晨在长涧头救灾,黄昏在长涧尾恤民。米粮发放了,民气却不易复苏。乡民们扶起晚稻的初苗,修复沟渠,重建道路,开始自救……老农远远见了朱子,挥涕招手!朱子眼泪倏然涌出,大声号叹:“老天啊,这些赤子是无罪之人;老天啊,你要有人间的父母之心啊!”
  朱子将信封缄好,倦了,眼前又浮起乡民的哀号,四野的疮痍,灯影中的朱子为长涧留下了长长短短的四首诗,回顾“沙石半川原,阡陌无遗踪。室庐或仅存,釜甑久已空”的场景,不由哀叹唏嘘。窗外,月明中天,正要躺下休息,想起林用中的信还没回,朱子又起身回信,谈起救灾的事,他说:“我奉檄和县官商议赈恤之事,因此遍走山谷,十天才回来,如今的肉食者太漠然了,无心关注民生之事,真的很难和他们成事,人事为何会沦落如此?还好水灾的范围不广啊……”
  朱子叹息一声,而后写下一句话:
  因知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
  天下事难做,是因为道学不明;要做天下事,就须先明道学。用中可理解我朱熹的良苦用心?
  所幸,崇安七月的水灾范围不大,没有殃及五夫。秋深之季,五夫稻黄柿红,是大丰年。建宁府知府徐嘉奉祠离职了,继任者是王淮。稻粮入库的冬天,百姓不忘当时建宁府的救助,纷纷将借来的粮食统一集中归还到一民户家里,准备到时装车送还建宁府。朱子望着淳朴的五夫百姓,眼泪流了下来,他写信给新任知府王淮说归还粮食的事。王淮很理解百姓,说:“年岁或歉收或丰熟,世事难料,粮食就留在五夫以备不时之需吧!一旦又遇灾荒,也不会有往来运送的劳累了。至于借粮的百姓,将他们的名册报送一份到建宁府来即可。”
  既然新知府王淮理解百姓困难,暂且不要归粮,那就寻求长远的自救之策吧。
  乾道五年(1169年),朱子和刘如愚请示建宁府:“春夏之交,青黄
  不接,百姓缺粮,百姓向豪家借贷,是借高利贷;向官府借贷,路程又太远。官粟摆在仓库没人借贷的话,存久了就红腐不能吃了。五夫600石的存粮既然暂时未入官库,就放贷出去,一石收息二斗。”
  王淮批准了他们的请示。此后不久,王淮离任,沈度继任。
  朱子又与刘如愚商量后向沈度报告:粮食分开贮存百姓家,看守出纳不方便也不规范,不如建社仓储粮。
  沈度同意并拨款6万钱用于帮扶建仓。朱子寻了片黄氏废地,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开建,八月竣工。4个月时间就建成仓廒三间的社仓。谷本是原来建宁府的600石借粟。
  朱子建社仓是一步一步思谋已久。
  宋朝建有常平仓,但常平仓建在府郡州县,远离乡村,一旦有灾,救济慢,效率低,运送粟米时又劳民伤财,边远的百姓不一定都能得到救济。为了乡里百姓考虑,朱子号召乡民建一个常平仓的缩略版——社仓,救济乡里。常平仓是官方的仓储机构,社仓是民间的储备仓库。
  朱子和好友魏掞之都寄身乡里,与百姓为伍,深知百姓疾苦。魏掞之先前就在长滩建过社仓。朱子的社仓和魏掞之先建的社仓规模差不多,但运作方式有差别。那天,两位好友杯酒从容,整天讨论社仓之事。
  朱子的社仓是一年一放贷,收二斗利息;魏掞之的社仓是饥年赈灾,不收利息。
  魏掞之说朱子每年放贷收息有聚敛的嫌疑,朱子说魏掞之的粮食只在饥年赈济,长时存放容易腐变。
  朱子坚持收利息的做法,魏掞之不太认同,张栻也反对。张栻来信提醒说:“老兄的乡里歉收,请求官府拨米储存,春天贷出秋天收回,所取的利息也不过是损耗的数量,有利于一乡之人。可是老兄啊,有人说,你是在实行王荆公的青苗法啊。”
  王安石变法被否定后,他的青苗法也受到质疑,朱子收的利息是二分,与青苗法正好相同,于是,朱子的社仓被一些士人诟病。但诟病并不影响朱子的决心。朱子订立《社仓事目》,这是一份极为详细的操作
  清单,规范了社仓的运作、发粮时间、如何统计人数户数、粮食的贷出和纳入的具体操作方式等。
  《社仓事目》中有一条是:
  逐年五月下旬,新陈未接之际,预于四月上旬,申府乞依例给贷,仍乞,选差本县清强官一员、人吏一名、斗子一名前来,与乡官同共支贷。
  每年五月下旬,青黄不接,老百姓最需要借贷,必须在四月上旬就向州府提出申请,开放社仓出贷,同时,让县里派出官员一名、吏员一名、管理衡量谷斗的吏役一名,和乡里的官员共同出贷。
  粮食的出贷公平有序,纳还也要有序,有出就得有进,才能永续运作。纳粮也有明确的规定,借贷的粮食和耗米必须在冬天纳还,不得超过十一月下旬。社仓像潭溪边的碓下的水车,不管年成好坏,年复一年,轮回运转起来。五夫的百姓原先好斗玩命,有了社仓后变淳厚了;五夫的豪富原本刻薄吝惜,现在慷慨了;五夫原来一遇灾害就发生骚乱,如今虽遇凶年,一乡四五十里之间,也不会缺粮了。
  淳熙八年(1181年),崇安五夫里的社仓运行10年,社仓的储粮达3700石时,五夫向建宁府的借粟全部归还,以息米3100石为谷本继续放贷。之后,百姓借米归还时不再收取利息,每石只加收耗米3升,只占贷米数的百分之三。那时,魏掞之已去世,社仓开启的时候,朱子就会想起他,朱子说:“忘不了我朋友去世前的教诲!”那年,浙东发生大饥荒,曾经拨米五夫的建宁知府王淮已经登上宰相之位。王淮想起朱子赈灾建仓的往事,便荐举朱子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负责救灾,朱子入京上奏,详述五夫社仓行之有效的经验,请求推广于各地,作为防备灾荒的久远之计。
  准奏,社仓之法大行于天下,五夫社仓成了天下社仓。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