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北宋四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10
颗粒名称: 溯源北宋四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88-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五夫传道期间与林用中相处了一段时间。朱子认为名字不能轻易改变。他让林用中负责家塾,跑五夫也来请教学问。朱子曾与蔡元定见面,并写信给同安的许顺之。
关键词: 朱子 论学 学问

内容

将国事埋在心底,朱子闲居五夫,四方学者前来求学问道。
  古田林用中来了。林用中本受学于当地名儒林光朝、林师鲁,想去科考攻取举业,听说朱子在五夫传道,便放弃举业,从古田来到五夫。朱子与林用中相处几天,赞叹他温和警敏,志向高远,求学持久,对人说:“可重!可重!”一天,林用中对朱子说,希望先生能给他重新取个名字。朱子认为名不能随便改,名是孩子出生三个月时父亲取的;字则可以,就叫“择之”吧,也可称“敬仲”……朱子让林用中主管家塾,安排儿子朱塾、朱埜跟随林用中学习。
  邵武的何镐来了。何镐字叔京,父亲何兑与朱松是同年进士。何镐没参加科考,以父恩补安溪主簿,也不去赴任。后来调任汀州上杭丞才去上任。何镐把上杭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汀州府的事务杂乱,许多狱事没有审结,狱中系缚几百个囚犯。何镐被调到州府协助知州处理州事。十天,所有积事全部处理完毕。何镐又向知州提建议,说汀州田地租税不均,田赋不公平,贫者弱者受害。知州听了不高兴。何镐随即辞谢离开汀州,连上杭县丞都不当了。何镐回到邵武后,跑五夫来向朱子问学。
  建阳的蔡元定来了。蔡元定字季通,生而聪明,8岁能作诗文,10
  岁就每天记诵几千言,稍长又读张载的《西铭》,青年时又到建阳莒口的西山绝顶筑精舍苦读。朱子见了蔡元定,一番交流下来,不由大惊,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不当在弟子之列。”朱子给同安的许顺之写信说:“山间也有一两位学者来跟从讲论学习,但其间很难有资质卓越的。近来倒有一个,很可喜,很醇厚,将来很有希望。”
  范念德也从邵武来了。因为两人的父亲一起在朝堂上反对和议,一起乘舟南下,两人又分别娶了刘勉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朱子对范念德有别样的感情。范念德在五夫待了一个多月。
  面对各位远道而来求道苦学的弟子,朱子将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的书全排出来,对他们说:“我朝的开山大儒,就此五人。”
  这五人被称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1017—1072),字茂叔,号濂溪,大部分著作遗失,只留下《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到南安任职,结识了程珦。程珦看到周敦颐“气貌非常人”,交往后又非常敬佩他的人品与学问,由此结为好友。程珦让儿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为师。那时,程颢14岁,程颐13岁。周敦颐创立的学说被称为“濂学”。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程颢的胞弟,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合称“二程”。二程的学说被称为“洛学”。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北宋五子中,邵雍最年长,他居洛阳时,张载、二程、司马光都频繁造访。邵雍的学说被称为“象数学”。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因张载在关中传播学问,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
  朱子坐定,对门生一一品评北宋五子。
  朱子评邵雍:“邵康节的道理高妙,怎么能轻易抵达?他腹里的学问,能包括宇宙,贯穿古今,其精髓在《皇极经世》一书中。”
  门生问:“邵康节年最长,腹里学问又如此广大,怎么不能算是北
  宋五子之首?”
  朱子说:“五子之首是周濂溪。邵康节是另类的圣人,很像老子;邵康节的儒学偏术数,这又和张子房(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相似,所以邵康节极口称赞子房。”
  朱子继续道:“周濂溪的书难读,早年我读《通书》,一片茫然,不了解他要说什么,连句读都困难,但往后越来越觉得他的道理精深,也渐渐明白了他的一理、二气、五行,他的道理能让人一窥世界本源的精微。”
  门生又问:“那么张横渠呢?”
  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何等的任重道远。横渠教人,让人晚上不要睡觉,晚上不要待人接物,别人都酣睡之时正是自己默坐体认的时候,也正是最洞明通晓的时候。加上横渠做事勇猛精进,最终打透圣贤子思、曾子的思想。横渠比明道大12岁,是二程的表叔。但横渠佩服表侄的学问,反而向表侄求学。
  朱子极力赞赏二程:“二程学识广博,见解精辟,超凡入圣,以‘尧舜几千年,其心至今在’自勉,程氏兄弟直通孔孟正脉啊!”
  朱子把趋近于老子、侧重于术数的邵雍排除在孔孟正脉外,北宋五子纳入朱子视界的就成了北宋四子。
  北宋零散的思想必须汇聚成完整的体系。
  天下大道,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降生,才开始通行;孔子、孟子降生,才开始昌明;而孔孟之道,周敦颐、二程、张载继承传扬……
  天道不能不传,天理不可泯灭。到了捍卫儒家学说、阐述儒家经典的时候了。
  整理阐述,舍我其谁?
  朱子要理出一条道学脉络,并且要确立道学正统。周敦颐为源流,二程为主流,张载为支流,共同汇成北宋道学的洪流。
  朱子先后入手整理周敦颐的《通书》、程颢和程颐的《二程语录》、张载的《横渠语录》。
  周敦颐的著作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仅279个字,《通书》也只有2601个字。字数不多,却道理精深。朱子首先编校《通书》。那时,江州的知州林栗已经在九江刻印《通书》了。林栗刻印《通书》后,从九江寄了一本给朱子。朱子翻开林栗编定的《通书》,非常失望,因其悖离了前贤的原意。朱子摇头叹息说:“此道之衰,未甚于今日,奈何奈何?”林栗编定的《通书》有三个问题:一是书的编排次序不对;二是林栗所撰的《祠堂记》一文,文中对周敦颐号“濂溪”那个“濂”字的偏旁“廉”大放厥词;三是很不应该地录入了蒲宗孟的碣铭全文。周敦颐病逝前,写信给蒲宗孟,其中有类似于“吾独不能补助万分一,不得窃须臾之生,以见尧舜礼乐之盛,今死矣,命也”之类的语句。周敦颐去世后,蒲宗孟撰《周敦颐碣铭》,将周敦颐信件引进文中。朱子觉得这些内容很有害处,或者不是周敦颐的话,或者是不理解周敦颐的话,或者不能发明先贤之道。朱子根据胡宏编校的《通书》,重新调整校对,尔后将校订过的《通书》寄给正在湖南任安抚使的刘珙,由刘珙刻印。
  周敦颐的《通书》编定后,朱子开始编订《二程语录》。《二程语录》是程氏兄弟一生讲学传道的言论结集,通过《二程语录》,完全可以把握程氏兄弟思想脉络。但各个版本的语录毫不统一,各自的编辑者用自己的意思去篡改二程原意,许多简直是玉石不分。维护道学思想与学术纯正的朱子当然不能容忍。朱子先前从老师胡宪、李侗那里已经辑得许多二程的语录,现将各家对二程的记录收拾整理一起,调整条目,增删内容,修订错讹,经过朱子苦心修订的《二程语录》与世间流行的版本相比,更为完善。编订的时候,朱子与何镐多次讨论,他自信地说:“比之近世所行者,差为完善。”通过编定一部完善的《二程语录》,朱子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解读二程思想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才放下《二程语录》,又着手编订横渠先生张载的文集。恰好,时任四川制置使的汪应辰寄来了各种版本的张载文集。
  汪应辰说:“张载的曾孙流落到四川,有一部《横渠语录》,是先前所没有见过的,而且他们家藏的文集比外面私家刻本更完整,我把家藏本和私家刻本一起寄给你,请你审订,审订后我找人刻版印刷出来。”
  朱子非常高兴地对朋友说:“汪丈寄了横渠的三种书来,我校补很多,刊印成一本比较完好的版本。汪丈事情多,请我点对后再付印,真太幸运了。道学寥落,而先贤的子孙们又流落不振,汪丈去了蜀地,抚恤他们,寻访遗文,不遗余力,也是成全一段因缘。”
  还有一本《二程先生文集》则是朱子和张栻共同校订的成果。《通书》寄给刘珙后,刻印于长沙。那时,刘珙已为张栻刻了《二程先生文集》,这本文集用的是胡安国家传本,朱子觉得有很多错讹。于是,朱子多方参校,与张栻互相努力,终于订出一部善本来。最初的时候,朱子说原刻本“无版不错字”,朱子修订后又寄给张栻,张栻再次校订,结果,张栻说:“老兄又送所校来……改正近二百处矣。”两位儒士相隔千里携手编定《二程先生文集》,也同样是一段因缘啊。
  朱子一直想去湖南会会他们——刘珙和张栻,但路途遥远,劝阻的人很多,后来刘珙派人来接,但已入夏,天气渐热,奔波不易,朱子只好作罢。
  刘珙当时是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到潭州的他重建岳麓书院,聘请张栻主持教事。和汪应辰一样,他也一直致力文化教育的大事。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何镐
相关人物
林用中
相关人物
蔡元定
相关人物
范念德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程珦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邵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