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705
颗粒名称: 拜师李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1
页码: 67-73
摘要: 根据文章内容,朱子拜见了李侗,并询问李侗的意见。李侗回应肯定了朱子。
关键词: 朱子 李侗 拜师

内容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正月,朱子徒步前往200多里外的南剑州
  拜见愿中先生李侗。
  端坐的李侗,神采精朗,睁眼远望,正霁色大明,白梅怒放,梅花的暗香缓缓地传递着春的信息。李侗起身提笔写下《梅林春信》:
  积雪千林冻欲摧,倚栏日日望春回。
  天公为我传消息,故遣梅花特地开。
  梅花开了,天公带来了大地春回的消息,还带了一个人来。梅林落雪处,朱子正大踏步前来,见到李侗,叩首便拜,说道:“熹自武夷远来,侍奉先生讲席之下,请先生收留。”
  李侗先是一愣,接着便上前来扶。
  朱子问:“先生是收留我了?”
  李侗点头称是。
  朱子向李侗拜了两下,起身后,朱子说:“熹晚学小生,久闻先生冰壶秋月,能够早晚追随先生,真是不胜荣幸!”
  这年李侗66岁,朱子29岁,年龄差别巨大,但两人的人生之路、求道之途却极其相似。
  两人都有幸在最疑惑的时候找到了解惑的老师。
  政和六年(1116年),24岁的李侗第一次拜谒罗从彦,他对罗从彦说:“茫乎未有所止,烛理不明,而是非无以辨。”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子赴同安,经过南剑州时拜访李侗,向李侗叩疑。
  李侗在藏春峡书院遇到吴觏,吴觏择婿的标准是“必取道学之正传者”。后来,吴觏成了李侗的岳父。朱子在五夫师从刘勉之,刘勉之器重朱子,将女儿嫁给他。
  两人都不喜仕进。李侗参悟道学后,放弃了举业。朱子晚年对门人说:“某是时已自断定,若那番不过省(即省试落第),定不复应科举矣。”
  他们都颖悟异常又锐意精进。罗从彦曾表扬李侗说:“后生李愿中
  (李侗)者,向道甚锐……”李侗赞赏朱子说:“元晦进学甚力,乐善畏
  义,吾党鲜有。”
  两位经历相似且灵魂趋向一致的儒士走到了一起。
  那段时间,他们只疯狂地交流一个问题:忠恕一贯。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他们就“忠恕一贯”展开了极其繁复的机锋辩论。论难之余,李侗依然教朱子静坐,李侗说:“学问的大道,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默坐静心,体认天理。”
  辩论加静坐,朱子开始体悟“忠恕一贯”。
  果然有所体悟。朱子说:“一者‘忠’也,‘以贯之’者,‘恕’也。体一而用殊。”朱子非常高兴,他觉得“忠恕一贯”这章应该摆在《论语》中当作第一章。
  李侗住宅太小了,朱子到李侗住宅不远的西林院借宿。朱子白天问道,夜间静坐,存养浩然之气。不久,朱子的心气之疾居然渐渐地好了。暮春到来,体悟曾子“忠恕一贯”的朱子想起曾子的父亲曾皙对孔子说的话,“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风乎舞雩”,真是乐道遂志,无比畅快啊。西林院就像舞雩台,与先生论道就像孔夫子和学生的答问。朱子起身,将此情此景的感受题在西林院壁上。
  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
  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
  天高地迥,朱子舒展一下身体,又濡墨写下“鸢飞鱼跃”四个大字。此时拂过檐角的轻风吹起朱子的巾帻,裹挟着屋檐下柚花的浓郁香气。朱子又有所悟: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
  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不奈”,是忍受不住之意。朱子观心参禅的禅家工夫尚未断绝,就像柚花香气,抗拒不了。但意识到自己的病根所在,便是更上一层楼。
  圣人并不是有多么高妙的认知,而是能不断削减错误。
  朱子越来越趋近圣人之路。他的精进也让李侗感奋。辞别而归那日,朱子走远了,又回头向先生猛地挥舞双手。望着朱子的背影,李侗缓缓举起手。直到朱子背影消失,李侗才回屋,怅然若失又兴奋异常。
  李侗给学生罗博文写信说:“晚年来了一位可以商量疑问的后生,十分欣慰。此人聪慧过人,极有悟性,剖析道理极其细微,又能竭力践行,令人叹畏。和这位后生辩论诘难,他简直是操戈入室来攻伐我。”
  朱子徒步拜师,求学质难时“操戈入室”,与李侗的老师罗从彦极其相似。当年罗从彦从延平徒步赶到萧山拜在龟山先生杨时门下,两人连续辩难三日。双方大惊,一向自负的罗从彦惊得汗流浃背,杨时也惊讶地说他的众多弟子都不及罗从彦。现在,从二程到杨时,到罗从彦,到李侗,到朱子,这种执着的求道精神,在这博大的儒学体系中,连起了一条脉络。李侗继续对罗博文说:“自罗先生之后,我就没见过这么精进的人。因为没有匹敌的朋友,我都几乎把自己放倒了。有这样的后生,真令人欣慰。”
  绍兴三十年(1160年)冬,朱子又到延平拜见李侗,寓居熟悉的西林院。西林院可师禅师的居室左侧建起了一个轩阁,用来瞻望远眺、临赏吹风。李侗的儿子铅山尉李友直以“达人大观,物无不可”之句给轩阁取名“达观轩”。
  见到先生,朱子开口便连连追问。
  朱子问:“《论语》中,孔子的‘予欲无言’,明道先生(程颢)、龟山先生(杨时)都说是孔子在门生面前有感而发。我认为这是圣人言语的自然流露,并非针对门生所发。”
  李侗说:“恐怕不能这么说,你好好体会‘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几句,便可见孔子的话意味深长。”
  朱子思考片刻,又问:“仁是心的正理,人与禽兽不同的原因正在于人有仁心。狗性、牛性就谈不上仁心了。”
  李侗回答道:“这么说,恐怕也不妥当。天地中的生物,本源是相
  同的,即使是禽兽、草木,生发的道理也没有顷刻中断。只是人得到天地生气中最灵动的五常中和之气,禽兽得到的是片面之气。”
  朱子见到自己所悟,都不是正解,不免又追问:“我一直坚持从日常体悟,却一直不能融释脱落。请问先生,怎样才是圣人?”
  李侗望着“达观轩”的牌匾说:“道理就在‘达观’上。圣人道大德宏,他们气象廓然明达,胸襟开阔,自然能够洒然融释。希望多加思索辨别,见到心广体胖、遇事一一洒落之处,才能体悟正理。”
  朱子低头沉思半日,也许是自己体悟不深。他默默地点点头,在达观轩题下一首诗:
  窈窕云房深复深,层轩俄此快登临。
  卷帘一目遥山碧,底是高人达观心。
  相伴先生一段时间,朱子回五夫继续静心体悟。
  再一次见到先生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那时李侗正待在任建安主簿的儿子李信甫那儿。朱子得知后,从五夫赶到建安,向先生求学,不久,又陪侍先生回到延平,一样寓居西林院。正月春归,重登达观轩,远望四野,新的感慨又上心头:
  古寺重来感慨深,小轩仍是旧窥临。
  向来妙处今遗恨,万古长空一片心。
  此次相聚,师生二人再次谈到静养的工夫。
  李侗说:“明道先生曾经在大仓中静坐,见大仓的廊柱很多,于是就默默地数。但怀疑没数准确,结果是越数越差,最后,明道让一个人去敲柱子,每敲一声数一下。应声而数的结果与第一次默数的结果相合。先前,我和罗先生研讨学问,只谈文字,没有一句杂语。罗先生极好静坐,我那时还未悟出大道,退下之后,只是苦心静坐。”
  朱子说话了:“先生教我须在日常生活中领会大道,先生教我要多看圣人经义,先生让我默坐澄心……我在先生引导下不断思考孔子的‘忠恕一贯’之道,悟出‘体一用殊’之理,然而,依然未能洞达
  通脱。”
  李侗微微一笑,问道:“儒家的学问和异端的学问最重要的差别是什么?”
  朱子摇摇头。
  李侗注视着朱子,轻轻地吐出四个字:“理一分殊。”
  朱子也一直注视着先生,听到这四个字,半晌,收回目光,低头吟道:“体一用殊、理一分殊……”
  朱子再次抬起头:“先生,那么理一分殊能不能用释氏的道理来解释?”
  李侗示意朱子说详细点。
  朱子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李侗疑惑地“哦”了一下,接着问:“千江有水千江月?”
  朱子答道:“虽然月有千江不同,事实上,却只是天上一轮明月罢了。”
  朱子没有停止:“下雨了,大窟窿的水多,小窟窿的水少,树叶上有水,草叶上也有水,所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也就是‘体一用殊’,也就是‘一以贯之’。”
  李侗点点头。
  此时,“理一分殊”就像是一条贯串铜钱的绳索,将散乱繁杂的圣学理论一把串了起来。
  李侗见朱子半天无语,又说:“‘理一’不难,‘分殊’难。”
  万事万物都有自然的规则,有着统一性;但事物各不相同,又有多样性。如何推寻这世间万端之理?朱子也正在想这问题,于是,脱口便道:“事事物物,头头项项,万般繁杂,这是领会‘分殊’的困难处;物有万殊,事有万变,却统于‘理一’之中,这是理解‘理一’的容易处。”
  李侗颔首微笑。朱子立刻又追问究竟该如何求得这万事万物的理?
  李侗以“格物致知”答之。
  朱子想到了剧头铺的杜鹃声,想到当时悟出“先传后倦”中的循序渐进,便反问李侗:“莫不是就眼前的一事一物,静心默认,反复推寻其理,等到明白,然后再推究其他事物?”
  李侗赞同道:“是!如此静心体悟,不断格理,积累一多,用力一久,则豁然贯通。”
  朱子笑起来:“静坐体悟,心越静,则越能体悟万物之理,就像明道先生默数廊柱,第一次心最静时数得最准确。而体悟天理又不能凭空去体悟,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体悟。聚焦日常生活,关注眼前事物,再加上静心悟理,则天下事物的道理,都可以被体悟感知,也自然就超凡入圣了。”
  朱子起身,来回踱了几步后对先生说:“修成圣人的法门原来如此平易。佛说万理俱空,吾儒万理俱实。”
  李侗笑道:“你已登儒学殿堂了。”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作品

梅林春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