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三先生,为学不自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695
颗粒名称: 求学三先生,为学不自弃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26-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在六经堂学习的经历,包括他第一天去六经堂的情景、刘珙的严格教育、刘子翚的严谨教风、胡宪的山居生活以及三人的游学经历。文章中充满了对景致、人文和历史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朱子 六经堂 学习

内容

小船沿建溪而上,然后折入潭溪,驶向五夫。朱子站在船头,默默地望着建安山水,忍着泪。睡前,没有父亲读《左传》的声音了;醒来,没有父亲读诗的身影了;父亲也不会走进书房督促自己的课业了……他现在是家中的唯一男丁,不能哭!
  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松葬于五夫里西塔山灵梵院之侧。
  朱子执丧于紫阳楼,求学于刘氏家塾六经堂。他侍奉刘子羽为父;师事刘勉之、胡宪、刘子翚三先生。除了刘子羽、刘子翚亲自教授生徒,刘勉之、胡宪也都被延请到六经堂来教育乡邻的俊秀子弟。
  第一天去六经堂,朱子早早起来,洗漱后轻提衣襟到母亲房间为母亲摆好盥洗之器,服侍母亲洗好后撤下盥器,退回房间读书。六月的晨风,风翻莲叶,裹挟着莲塘的清香吹来,朱子读着《中庸》中“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的文句时,母亲走进来,端着一碗莲子递给朱子。朱子让母亲先吃。母亲说:“这是特意为孩儿第一天去六经堂读书做的。”朱子起身接过,眼前浮动着母亲采莲子、剥莲子、取莲芯、烤莲子的忙碌身影。毕竟是孩子,五夫的白莲,朱子是真心喜欢——粒大莲白、色如凝脂、稍炖即熟、久火不化、馨香扑鼻。朱子埋头吃着。母亲说:“孩子,莲一身是宝,莲藕可食也可制成藕粉。味苦的莲叶清热解暑,莲花出尘不染,亭亭净直,高洁美丽。我儿要去读书了,要做有用的人,要做正人君子。”朱子放下碗,对母亲说:“孩儿谨记母亲教诲。”莲汤清甜,母亲却是“莲子心中苦”!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朱子放下碗,作别母亲,径往六经堂去。
  刘家子弟都聚在六经堂学习:刘子羽的儿子刘珙、刘瑺(过继给刘子翼)、刘玶(过继给刘子翚),宗亲子弟刘子翔,刘勉之的孙子刘懋……
  刘珙,字共父,是刘子羽的长子,比朱子年长8岁。是六经堂众弟子的大哥。刘珙先天俊秀,资质禀异,以荫补承务郎,按理已入仕为官了。但刘珙知道,荫补官员不是凭真本事,因此,他仍然去参加科考,绍兴十二年(1142年)登进士第。此后,他不急于仕宦,继续回乡读书。
  刘珙酷爱书法,一天,朱子来到六经堂,刘珙正认真临习颜真卿的《鹿脯帖》。颜真卿忠于唐室,死于安史之乱。朱子近来却苦学曹操的书法,见刘珙临习颜体字,不由讥笑说:“曹孟德,汉魏雄才;颜鲁公,唐朝大臣。学帖要学古人的,更古朴淳厚。”刘珙停笔,转头对朱子说:“我所学的,是唐朝的忠臣;你所学的,是汉朝的逆贼。”朱子无法回答,一时默然。
  六经堂上张贴着刘子翚订立的学规——《示六经堂学者》,“诵书琅琅,其神乃扬”“讲书默默,精义乃得”,既严肃,又活泼,刘子翚的教学方法正是如此。先生讲课的时候,弟子要默然沉思,但授课结束要“诵书琅琅”。如果朱子默然“看书”,就会被刘子翚喝止说:“读,读出声来才算。”还会走到朱子身边站立监督。读到圣人之训或议论精辟的句子,刘子翚又叮嘱多读几遍。刘子翚还拿出自己撰写的《圣传论》让朱子翻阅。《圣传论》谈论道统圣传。后来,朱子确立起儒家的严密道统,这是最初的启发。
  刘勉之取出张载的《西铭》,引导朱子用心体悟。《西铭》很短,不足三百字。张载,人称横渠先生,他的“横渠四句”广为人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曾经撰
  写两篇短文,分别刻在学堂东、西两侧的窗户上。程颐将这两篇铭文称为《东铭》《西铭》。《西铭》文字虽短,却成为道学的重要代表,成为朱子攻读的重要著作。
  胡宪到六经堂是讲六经之一的《春秋》。五夫的胡家精研《春秋》。胡宪一落座开腔便道:“《春秋》不是史书,《春秋》是天子之事,所以孔圣人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讲读《春秋》不是讲读历史,不是谈论故事,而是要领悟其中的治国理念和哲学命题,即所谓的“微言大义”。
  胡宪栖居在籍溪畔的胡坊,他给自己的居所题匾“山居”。籍溪环绕着胡宪的山居,不动声色,舒坦成一面清蓝的湖。刘子翚曾写诗:“寂寂临湖屋,湖风为掩门。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山居的景色幽雅,好风时来,是闭门读书的好处所。
  三先生中,朱子随侍刘子翚的时间最多。十天半个月,刘子翚就会到胡宪的山居去喝两杯,朱子陪侍,听他们说往事,看他们写诗。两人仿佛世外高士,纵情青山绿水间。一天,胡宪对刘子翚说不要让朱子囿于潭溪。刘子翚说自己已铺设了更广阔的天地了,比如,到武夷山去。
  既要端坐苦学,也要游学四方。
  胡宪问朱子:“‘游学’的‘游’是何意?”
  朱子回答:“俯仰自得,心安体舒是游;舜居深山中,与木石相处,与鹿豕相游。”
  胡宪笑起来说:“原来圣人也‘游’。”
  游学去。白水、梅溪、九曲溪。
  从五夫去武夷山,先得翻越梅岭。静卧在梅岭群山之间的白水村一望平畴,四周的青山如屏环抱,田间一脉溪流宛如白练,潺潺湲湲。这条如练的溪流便是刘勉之号“白水”的白水了。这片山水,优美空灵。鹅子峰高耸挺立,护佑着村落的水口。水口溪涧上,一座风雨桥飞架两岸。循山而上,中峰寺的烟气袅袅。寺中壁上,隐约留着一首诗: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这竟然是柳三变(柳永)的诗,柳三变正是白水人。山中景色幽美,柳三变“旬月经游不厌”。只是前几年平静的白水遭受兵乱,村庄被毁,家园荒废,白水先生刘勉之到建阳去建另一处草堂了。
  多年后,朱子将先君之墓移到中峰寺侧。
  顺着白水的涧流循山而下,就到了上梅。上梅的溪流汇聚了群山之水,溪面渐大,称为梅溪。梅溪之水清兮,飘飘荡荡,流往下梅。刘子翚与朱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得下梅,已满身疲惫。刘子翚对朱子说:“要到武夷山问道,必常经过此地,不如在这儿建一座歇马庄以便休息安顿。”刘子翚言出必行,果然出手买下200亩田地,建起歇马庄来,并将歇马庄和田产归到朱子名下。朱子心里一边感激一边惊叹,感激刘家对他一家的恩重如山,而惊叹的则是——先君朱松举家入闽,一股脑典尽祖先家业,也就100亩而已。也就在前不久,朱子接到了一份地契,来自婺源。正是当年朱松入闽时抵押的100亩先业田的地契。婺源的张敦颐将其赎回并归还给朱子母子了。婺源的家业失而复得,可是,朱子还能回婺源吗?朱子把那份赎回的田产暂且封存在心里的故乡。
  由下梅顺水路飘下,不久便入武夷山中。据传,武夷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最初,篯铿(即彭祖)学得真道,隐居武夷山。他的两个儿子是篯武和篯夷,武夷山之名由此而来。武夷山三十六峰秀立,九曲溪水萦绕。刘子翚和朱子的身影出现在九曲溪。登舟涉水,九曲萦绕,山丹水碧。
  一曲的西北,大王峰巍然屹立。大王峰侧,是幔亭峰。秦始皇二年(前445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及姥、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人,在又平又宽的峰顶,张开布幔当作亭子,拉结彩绸当作屋子,连绵而去,彩幔“建筑”的亭台屋宇几百间,纵意宴请乡人。幔亭之名由此而来。幔
  亭峰下的冲佑观是当时天下九大名观之一。
  二曲,玉女峰亭亭玉立,还有妆镜台、张真君的飞升处、控鹤仙人的试剑石。
  舟行第三曲,突然,刘子翚很兴奋地指着船棺说:“看,那是仙人遗蜕!”
  朱子凝望了半天,然后问:“棺柩的外面,隐约显露的是陶器?”
  刘子翚点点头。
  半天,朱子又问:“那些洞穴,会不会是上古洪荒,江河溪流腾涌时蛮夷之人居住的所在?”
  刘子翚很惊奇地看了朱子一眼,笑了笑,不置可否。
  朱子再问:“先生,武夷满山神仙,怎么就没有儒士?”
  刘子翚说:“怎会没有,你我就是。”
  行至五曲,二人弃舟登岸,隐屏峰下,草野碧绿,林木蓊郁。
  朱子叹道:“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
  天游峰、悟源涧、山心寺、倒水坑、流香涧、章堂涧,一路行来,拾级而上,猛然听到水瀑溅落的哗响。水帘洞到了。水帘溅玉而下,丹霞的壁崖下,刘衡吹笛,刘甫舞剑。
  刘衡字兼道,曾追随韩世忠在濠州与金兵交战,奉祠回乡后,在崇安县筑楼,题了一个“大隐”的匾,在县城的街衢“大隐隐于市”。后来觉得“大隐”太夸张,决定“小隐隐于野”,便到武夷山的水帘洞建小隐堂。刘甫字岳卿,是刘衡的儿子,与朱子年纪不相上下,也栖隐在水帘洞。山间,霜晨月夜,刘衡潇洒吹笛,而或慷慨舞剑,刘甫也起身相迎,腾挪躲闪,跌宕生姿。朱子听他们聊儒释道,谈天下事,不觉空山鸟语,渐又月明星稀。
  与万物为一,胸中泰然,天地之中,贴着山水,踩着土地,体悟大道,也是学习。
  同学少年多不贱,先生尊长皆大儒,朱子五夫苦学,武夷游学,视界开阔起来。然而,学习终归是由己不由人的。要学习大道,唯有自强
  不息。一天,朱子读《中庸》读到“人一己百”: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
  明,虽柔必强。
  如果具备永不言弃的品德,人家一分努力我就用百分努力去做它,人家十分我就千分,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聪明,即使懦弱,也会变刚强。
  《孟子》中的“自暴自弃”也恰可反面印证“人一己百”的道理: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暴是自己糟蹋自己,自弃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而放弃自己。如果是自暴自弃的人,就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也不值得和他一起做什么了。
  要“人一己百”,不可“自暴自弃”。《易经》不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吗?是的,七尺男儿,必须用百倍于常人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绝对不能看轻自己。
  朱子眼前豁然一亮,他迅速提笔,洋洋洒洒写下一篇《不自弃文》。
  “不自弃”,要相信自己,朱子站起身,暗暗发誓。此时,他遇到了一位“自信”的僧人。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
刘珙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柳三变
相关人物
刘衡
相关人物
刘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