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京城,回建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693
颗粒名称: 离京城,回建州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16-21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朱松和朱子在建州的生活和活动,以及他们与当地家族的联系。
关键词: 朱松 朱子 建州

内容

此时,建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的处士刘勉之进京。
  刘勉之,字致中,五夫里白水人,人称白水先生。刘勉之启程时,五夫的刘子翚撰《招剑文》饯别,举酒高歌:“宝剑来,奉君王,定四夷,临八荒。宝剑来,应时昌,时乎时,毋深藏……”
  刘勉之一进临安就被和谈的喧扰之声包围。尚书省考察完毕后,诏令刘勉之在中书后省试策。主张和议的秦桧已经专权,他根本不想给刘勉之策论的机会,免得他大谈战事。刘勉之不被引见,满脑子伊川之学的他全然丧失了话语权。此时,金国的使者张通古、萧哲已经入境……刘勉之注定不为宋王朝所用。刘子翚临别的赠言还在回响,“时乎时,毋深藏”,刘勉之又要回五夫过渔樵耕读的日子了。刘勉之是五位侍臣共同举荐的,然而,“徒然五侍从,不办一书生”,五位侍臣留不住一位书生,这究竟是刘勉之的错还是宋王朝的错?
  朱子看到父亲愤愤然回到家中,除了刘勉之的离去,还有就是朝廷对金国的态势。和议已基本成为定势,没有人能阻止,没有一位士大夫可以挽狂澜于既倒。
  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的朱松决定和同僚一起上奏君王,为阻止签订屈辱的和议再作一次抗争。参与的馆臣有六人,另五人是秘书省著作郎胡珵,秘书省著作佐郎张广、凌景夏,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常眀、范如圭。奏疏由胡珵执笔成文,十二月二十一日上书。
  绍兴九年(1139年)元旦,也就是上书的十天后,高宗布诏天下,与金议和。一切尘埃落定。
  五常侍荐举刘勉之,结果刘勉之归乡;六馆职反对议和,结果议和已成定局。朱松依然没有放弃,他继续进言圣上要建立武举、储备将士、精择帅才……
  这一年,祝五娘又为朱子生下了一个妹妹,朱松给女儿取名朱心。除了家中的天伦之乐,朱子的懂事好学,余下的就是忧伤的国事了。朱子看到43岁的父亲已显现出未老先衰的征兆——两鬓白发如雪,细密张扬。重阳节,临安城的落叶飘摇,祝五娘早备好了饭菜,朱松归来,一家人坐定,朱松让娘子取了些酒,静静地喝着。饭后,朱松回到书房,
  写下一首《九日》诗:
  点点吴霜入鬓毛,长安落叶又秋高。
  世间俯仰终难强,归与儿曹且漱醪。
  这些年来,奔走逃难,父丧、母逝、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夭亡,那归不去的徽州婺源,一心经时济世却与秦桧的意见相左……林林总总,涌上朱松的心头。朱子站在书桌边,将父亲的小笺收起,抬起头,见父亲泪滴纵横爬行。
  秦桧不想留朱松在临安了。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秦桧指使右谏议大夫何铸弹劾朱松,说他“有心怀异,傲物自贤”,让朱松到饶州任知州。
  朱子一边向杨由义学《居家杂仪》,一边苦读尹焞的《论语解》,细思《孟子》中的圣贤之道。一天,朱子又读到《论语》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由掩卷而思:“仁是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圣人说,只要用心求仁,仁就可以追求!那么,只要我用心,就能成为仁人了吧?那怎么才算用心呢?对了,《孟子》中奕秋的两位学生不正是正反的两个例子吗?奕秋是全国公认的下棋圣手,他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位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奕秋的讲授;另一位一边听课一边却想着天上有鸿鹄飞过得拿弓箭射了它。后者棋艺平平,并非不聪明,而是一曝十寒、用心不一啊!”想到此处,朱子不由慨然奋发,只要用心专一、专心致志,也是可以求取圣人之道的。孟子不是说过“圣人与我同类”吗?
  要用心,要求仁,要成为圣人!朱子用力地攥了攥双手,目光清亮地站起身,大声读道:“我欲仁,斯仁至矣。”
  朱松正大踏步进来,见到此情景,缓了缓脚步,近前,蹲下,轻轻地捏了一下儿子的脸说:“儿子,我们回去吧!”
  朱松不赴饶州任职,请求祠职,离开临安。
  朱子注视着父亲,不解地问:“回去?回去是去哪?”
  是啊,故园何在?乡关何处?朱松突然想起进京时朱子叫的那声
  “爹”,眼睛瞬间生涩。他慌忙转过头去,半晌,回转身说:“儿子,我们回建州。”
  临安国门外,并排着两艘船,一艘船的船头站着朱松,另一艘站着一同上奏反对议和的范如圭。两人再次回望临安一眼,然后启航南归。朱子长大后,回忆此情此景,写下:
  (朱松)及罢而归,又与公(范如圭)同日舣舟国门外……
  建州山水虽不比临安的西湖烟雨,却清秀淡雅。建州在朱子面前展现出的是一片全新的世界,朱子随侍朱松,认识了许多从中原来到建州的世家——雒田范家、东田丘家、考亭陈家、麻沙蔡家、五夫刘家和胡家……朱松踏进建州,他们的家族,便都与朱子有了绾结。
  范如圭的范家世居雒田一带,芹溪水缓缓从雒田流过,流向东田,流向芹口,逶迤九折,与武夷山流来的大溪汇合。范如圭和朱松一样耿直仗义,曾责问秦桧:“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如此忤逆秦桧,朝廷岂容得下?范如圭有个儿子和朱子的年纪相仿,名唤范念德。
  芹溪边的东田聚居着丘姓家族。朱子的姑姑——朱松的妹妹正是嫁给东田丘家的丘萧。朱松回到建州的州治建安城,寻得城南紫芝上坊一处雅致僻静处营建环溪精舍。规划完毕,精舍营建时,朱松带着朱子来寻姑姑。姑姑的命运不好,丈夫丘萧早丧。姑姑守寡,独自抚育两个儿子,丘羲和丘膺。姑姑虽是巾帼,但读书识礼,闲暇时就督责两个孩子读书。姑姑东田的房舍倒是山水佳处。房舍之后的砚山挺拔高峻,山巅之上,相传有一块孔子遗落的砚石。房舍前芹溪环弯,绕成芹溪的第六曲。芹溪静谧曲折出一片深潭来,当地人称龙潭。
  姑姑家的书房开轩向北,芹溪流淌,渔舟隐约,欸乃声中绿竹掩映。朱松带着朱子、丘羲和丘膺读书。一天,朱松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要求每人以“八庚”韵填一首《渔父词》。书房窗下,渔父青箬笠、绿蓑衣,随意泊舟,野渡自横。看着东田农夫渔户自足而居,想到南宋王朝风云激荡……朱松早按捺不住,自作一首《渔父词》:
  绿蓑青篛一身轻,卧看行云舟自横。
  米贱鱼肥美无度,不知东海正掀鲸。
  建州安宁,东田平静,而宋王朝狼烟四起、铁骑突奔,“东海掀鲸”。宋金和议后,两国相安无事的局面才维持一年,绍兴十年(1140年)闰六月,以完颜兀术为首的金国主战派就撕毁和约,倾全国的兵力,大举南下。朱松落脚建州,处江湖之远,依然心系天下。前些时,刘锜大破十万金兵的顺昌大捷的消息传来,朱松闻讯后,恨不得击铗高歌、纵马狂奔。此时,清幽的山水反激起朱松强烈的忧国之情,他叫朱子取来《后汉书》,翻开《光武帝纪》,大声诵读道:“……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朱子听毕,不由毛发皆耸,好奇地问道:“爹,昆阳之战,光武帝区区2万人,为何能战胜王莽42万人?”
  朱松想起自己劝君王效仿光武帝以中兴大宋王朝的往事——自己的正直之言,不被采纳,赵官家偏听秦桧的。“光武中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朱松长叹一声说:“战争,兵力的多寡是胜败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人心。”朱松侃侃而谈,意犹未尽。将朱子、丘羲、丘膺又唤到身边,濡墨挥毫,淋漓写下:
  ……昆阳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
  阵,兀若驱云而拥海。猛士扶轮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
  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
  朱松写的是苏东坡的《昆阳城赋》。朱子抿嘴细细地看着,默然不作声。墨迹渐干,朱松收起方才所写的《昆阳城赋》对朱子说:“熹儿,东坡居士作此赋时方二十一二岁,笔力豪壮不减司马相如!”又说:“熹儿,中兴之志不敢忘,这手书之赋呢,为爹送你。”
  建阳城西的考亭有个盖竹诗社,朱子也常随父前去,看父亲与盖竹诗社的诗人吟咏唱和。考亭溪畔住着陈氏家族。朱松入闽时,考亭的陈家子弟正狂热地写诗,结了一个诗社——盖竹社。朱松一到福建,便被邀请加入诗社,诗人风雅,互相酬唱。考亭溪水平流,环湾十里,碧流
  潺潺;玉枕峰如枕卧于溪边,翠屏山如屏展开。朱松漫步在考亭溪畔,望山望水,一滩的鹭鸶鸟飘然飞起,朱松悠然停步,陶醉地说:“考亭溪山清邃,他年可以卜居。”年幼的朱子深深地记下了这句话。
  环溪精舍
  朱松给建安城南紫芝上坊的新居取名环溪精舍。所谓环溪,是指建安城南的东、西双溪交汇环绕。环溪精舍建好后,一时间,名士往来,鸿儒谈笑。
  胡宪来了。胡宪,字原仲,人称籍溪先生,崇安五夫人。胡宪曾与刘勉之一同入太学,一同偷偷学二程之学,一同放弃科举追求圣人之道而离开太学。回五夫白水后,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一起讲论切磋。后来,胡宪被举荐到建州任州学教授,在建安已待5年了。
  和朱松一起回建州的范如圭来了。五夫的胡安国是范如圭的舅舅,胡宪是范如圭的表兄。
  和朱松一样因主战而回乡的刘勉之也来了。胡宪是他的妹夫。
  刘子翚也来了。刘子翚与胡宪是好友。刘子翚曾是朱松同榜张浚的重要幕僚。
  胡宪、范如圭、刘勉之、刘子翚,在地域上,共同指向一个地方——五夫。
  五夫的刘、胡两家是巨室世家。五夫两条溪水交汇,一为潭溪,一为籍溪。他们各自选了片清秀的水域,临水而居。
  刘家沿潭溪流域而居。乾宁四年(897年),刘家三兄弟刘翱、刘翔、刘豳,以及刘翱的妻兄蔡炉、妹夫翁郜渡过长江进入福建。入闽后,刘翔定居崇安五夫,刘豳定居建阳马伏,刘翱、蔡炉定居麻沙,翁郜择居莒口。入闽刘氏三兄弟分居三处,刘氏便有了三派,“翱居建州之麻沙,号曰西族北派;翔居建阳之五夫里,号曰东族;豳居闽之马铺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
刘勉之
相关人物
刘子翚
相关人物
秦桧
相关人物
范如圭
相关人物
丘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崇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九日
相关作品
渔父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