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儒道昌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689
颗粒名称: 序章——儒道昌明
页数: 3
页码: 1-6

内容

朱子,名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遯翁,人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也因其谥号“文”而被尊称为“文公”。
  朱子祖籍江西婺源,建炎四年(1130年),朱子出生于福建尤溪;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子因父亲病逝而寓居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绍熙二年(1191年),朱子卸任漳州知州,在建阳的考亭建竹林精舍(即后来的考亭书院)定居;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子病逝于考亭。朱子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子的祖父是朱森。朱森的父亲朱绚、祖父朱振、曾祖朱甫都没仕宦经历,数代孤寒的朱家始终以忠孝和友为本。朱森因为几代人执着于孝悌而腾涌着强烈的家族兴盛的预感,他说:“我朱家以儒学为业,五世积德,后世子孙一定会显扬的……”
  朱子的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上舍出身,授政和县尉,随即举家从婺源(宋属安徽,今属江西)来到政和。政和任上,其父朱森去世,就地葬于政和。绍兴七年,朱松因左相张浚荐举而入京。朱松任上积极主张抗金,与史馆的同事联合上疏,忤逆秦桧,后从临安回到建州(今建瓯市)。绍兴十三年,朱松卒于建州城南的环溪精舍。朱松早年受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的影响,师从罗从彦,与五夫的刘子羽、刘子翚兄弟及胡宪、刘勉之相友善。临终前,朱松将朱子母子三人托付给刘子羽,并让朱子求学于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先生。
  朱子19岁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在同安、南康、潭州、漳州四地任过地方官,一次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三次入都奏事,一次入朝待制兼侍讲。朱子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为官时间不长,“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朱子自小便立志做圣人,10岁时感召于孟子的“圣人与我同类”之言,慨然有成圣之志;在刘氏六经堂求学时,朱子读《孟子》,即告诫自己绝不能“自暴自弃”,写下《不自弃文》。仕宦同安秩满时,朱子到泉州的九日山房等候批书,无书可读,便借来《孟子》,体悟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同安归来,朱子徒步百里,往延平(今南平)拜李侗为师。李侗教育朱子修习“存养”之功,培养浩然之气。朱子修习一段时间,心疾竟然好了。
  朱子以其浩然之气,“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行世以公义为准则。淳熙九年(1182年),浙东饥荒,宰相王淮不积极救民,朱子不因王淮的荐举而有所顾忌,他指责王淮“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绍熙元年(1190年),朱子任漳州知州,力行有利于民的经界法,后来,宰相留正罢除漳州施行的经界,朱子也没因为留正的荐举而默然不语,他以铿锵之声说:“决不可以复入相公之门矣。”也正由于浩然之气,朱子敢于直面批评君王,淳熙七年,朱子上《庚子封事》,孝宗被朱子的直言所激,勃然大怒道:“是以我为亡也。”朱子并不因此回避,继续捋虎须,淳熙十五年,朱子批评晚年的孝宗:“即位二十七年,竟无尺寸之功!”
  孟子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朱子关注百姓的“养生丧死”,力行王道。在崇安救灾时,朱子翻山越岭,在深山穷谷连续辗转十多天,赈救灾民;在南康赈饥时,朱子发布榜文,四处巡察,减免税赋,鼓励种麦,因救灾操劳过度差点丧命;在浙东救灾时,朱子单车就道,抗旱抗蝗,救助苍生,严劾官吏,由此引发六劾台州知州唐仲友的事件。即将离任南康时,一位富家子弟策马奔驰,踩踏了一位孩子,朱子秉公执法,却横遭议论,他借《西铭》向门人传播他“民胞物与”的理念:“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朱子忧的是天下苍生,积极践行的是“民为贵”的思想。
  与孟子一样,朱子“好辩”。
  公都子曾问孟子为什么天下人都说他好辩。孟子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辩论不是本意,但是,为了端正人心,为了对抗邪说,为了反对偏激的行为,为了批判迷惑的言论,为了继承圣人事业,论辩是必须的。朱子继承二程一脉,走洛学一路。当时天下,还有张栻的湖湘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浙东的事功学派以及其他独树一帜的学者。朱子学术体系的建立及思想理论的提出,必然会受到质疑问难:岳麓之会在辩,鹅湖之会在辩,与陆九渊、与陈亮、与林栗辩,与张栻、与吕祖谦、与蔡元定、与魏掞之、与李宗思论,甚至求师问道拜在李侗门下的时候,也是“操戈入室”,论难之时师生之间居然亦“刀锋相见”。朱子指斥陆九渊的心学像禅,让学者陷入整天体悟的乱道中;批评陈亮的学问功利化,希望陈亮能成为一个醇儒;与陆氏兄弟展开太极无极的辩论;直斥林栗注解的《易经》是坏了根本……辩论是捍卫“正知正见”的必要手段。有破有立,辩论不是目的,目的是阐明思想,确立学说。
  孟子承续并发挥孔子儒家思想,然而孟子之后,隋唐以来,儒学渐趋式微,在思想和精神上乏有建树。回望千年儒学,北宋二程夫子出,提出重振儒学要务,至南宋朱子,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构建儒学体系的重任——这一体系被后世称为新儒学。
  北宋建国伊始,新儒学就闪现出光芒。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天地闭、贤人隐,士风败坏、价值体系崩溃、思想秩序紊乱。宋王朝甫立国,一批先贤就以峨冠博带舞出了一系列的动作——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不论是居庙堂之高的变法,还是处江湖之远的求索,他们都光风霁月、洒落高远、推求性理,有“变风俗,立法度”“长君子,消小人”的大抱负,并以经天纬地的哲学构想将五代纷争之后的乱象统一到某种合理的价值体系中,铺设出一条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濂溪先生周敦颐的濂学、横渠先生张载的关学、安乐先生邵雍的象数学、二程的洛学,还有东坡居士苏轼的蜀学、荆公王安石的新学、涑水先生司马光的涑学……至朱子时代,经过北宋诸贤的努力,经过200年的自强复兴,儒学气象大成!200年的儒学发展,加之家族“五世业儒”的优良传承、三先生的悉心教诲、父亲的学术浸润、延平李侗的点拨、五夫山水的熏陶等因素,再加朱子有“求真”“求疑”“鉴别真伪”的治学态度,终于,朱子以山登绝顶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宽广,扫过北宋理、濂、关、蜀、新等突起的群峰,开拓诸儒的疆域,集北宋理学之大成,建起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体系。朱子涉猎之广,罕有匹敌,有学者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著作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朱子纂注的《四书》,成为后世王朝取士的标准,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周游列国,无法施展抱负,离开齐国时依然感慨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其实是孟子自觉地担当治国平天下重任的九死不悔,是自觉传播儒学、光大儒学的明确意识。朱子与孟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概“继往圣绝学”,复兴儒学、复兴尧天舜日。“绝学”是近乎失传的圣学,要让圣学薪火相传,则有必要确立一个道统。朱子构建起一个儒家道统,进一步明确了传承谱系:由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文王、武王、周公,继而传孔子,孔子传孟子,孟子殁,道统的传承几乎泯灭,“河南两夫子出,而有以接手孟氏之传”。从孔子到二程,脉络明晰。
  朱子接过二程的接力棒,继孔孟之后又建立起一座新的高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朱曰明理。
  朱子晚年,已集北宋理学之大成,他苦心经营的理学已规模齐整。然而,严重的政治干预也开始了。朱子的道学被诬为伪学,五经四书被禁。
  朱子是建立儒学庞大严密体系的大儒,也是一位有强烈护教意识的大儒,更是一位有强烈延续儒家道统使命的大儒。创业艰难,持盈守业更难。政治的风雨席卷而来,面对道统即将崩塌和文脉即将断裂,面对摧毁儒家根基的政治态势,朋友与门生劝朱子去避祸,朱子说:“劝我避祸,是爱我,但我为何要趋利避害?我偏要壁立万仞,以彰显我儒道的光明!”
  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初一,朱子走到藏书阁下,提笔东楹,题写:
  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孔子卒。至宋庆元三年丁巳,一千六百
  七十六年。
  这是朱子以兴起圣学为己任而不悔的隐语。
  正月初五,朱子接到一份小报,是落职罢祠的消息。
  这年年底,一份“伪学逆党籍”也被炮制出来。党籍榜上,朱子是“伪学魁首”。
  沉重的精神打击只是一个方面,病痛也对朱子的肉体发起猛烈的攻势。心疾、足疾复发;又遭遇风湿病,手臂痛得几乎不能写字;左目全昏,其右也昏……所以,朱子想到了“死”,他没写“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孔子生”,而写“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孔子卒”。
  面死而生,对于死亡,朱子不忧不惧,自信坦然。
  神圣使命已经完成,至于道统,至于文脉,那是上天的事。就像当年孔子被围困在匡地,生命堪忧时,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只在意肩负的周文王大道,至于是否有生命危险,那是天意。
  东楹题字的三年后——庆元六年,朱子溘然长逝,葬于唐石里(今建阳黄坑)后塘村的大林谷。墓地是朱子自己选的。朱子葬后,孔子五十二代孙孔应得说:“安葬朱晦庵,用的是悬棺葬法,术数家说‘斯文不坠’。”以悬棺法葬朱子,棺不着地,是实是虚,是真是假不重要。人们相信那是一种寓意,更是守候与期望。悬棺传达着朱子“继往圣绝学”的学术功业高悬千秋,寄寓着“斯文不坠”的人格魅力永垂后世,更体现出朱子后人和弟子对文道的终极捍卫,对文脉传承相续、儒学大道昌明的期望。
  嘉定二年(1209年),宁宗诏赐朱子谥号“文”。
  宝庆三年(1227年),朱子去世27年后的一天,宋理宗在诏书中说:“朕每观朱熹《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注解,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不久,宋理宗又对朱子的儿子朱在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
  自此,朱子学说开始进入国家意识形态层面,自本土至国外,经明代入清朝,朱子理学昌明于天下。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大儒世泽——朱子传》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思想和贡献,并强调了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本书将朱子理学作了通俗化的阐述、时代性的评说,是朱子文化宣传普及上的进一步。同时,本书也表达了要在文化自信中继续前进的信念,认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常常是以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
朱森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