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台湾地区所出版与朱子学相关之研究成果,分别有专书7本;期刊论文47篇;学位论文10篇;专书论文3篇。兹列如下:
专书
[1]高荻华:《从郑玄到朱熹:朱子〈四书〉诠释的转向》(第一版),台北市:大安,2015年。
[2]葛德娜(Gardner D.K.)著,杨惠君译:《朱熹与大学:新儒学对儒家经典之反思》(初版),台北市:万卷楼发行,2015年。
[3]石力波:《钱穆的朱子学研究》(初版),新北市:花木兰文化,2015年。
[4]宋梦琪:《流动的界线:金门人物传说与史料之间的关系》E物とBoundary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gends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Historical Sources in Kinmen (初版),金门县: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2015年。
[5]孙致文:《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第一版),台北市:大安,2015年。
[6]王玉琴:《朱熹诗学研究》(初版),新北市:花木兰文化,2015年。
[7]王云云:《朱熹礼学思想渊源研究》(初版),新北市:花木兰文化,2015年。
期刊论文
[1]蔡淑闵:《黄宗羲〈孟子师说〉初探——以批判朱子学为中心的讨论》, 《远东通识学报》9卷,第1期总号16(201501 ),第73〜90页。
[2]蔡宗齐:《〈以意逆志〉说与中国古代解释论》,《岭南学报》,第1/2(201503),第 145 〜167 页。[3]陈逢源:《从<四书集注>到<四书大全>——朱熹后学之学术系谱考察》,《成大中文学报》,第49期(201506),第75~77、79~111页。
[4]陈逢源:《从“中和”到“仁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爱之理,心之德”之义理进程考察》,《东吴中文学报》,第29期(201505),第15~32页。
[5]陈林:《朱熹晚年修订<大学章句><诚意>章的心路历程及义理探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34期(201507),第113~164页。
[6]陈林:《朱子工夫思想的内在发展理路——以已发未发为视角》,《“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50期(201510),第27~70页。
[7]陈睿宏:《论林栗易学销沉之原由——从与朱熹之歧异进行开展》,《政大中文学报》,第23期(201506),第67~101页。
[8]戴景贤:《论周濂溪“体”“用”观之思想结构、理论基础及其所展示之哲学与义理学之开创性》,《政大中文学报》,第23期(201506),第39~65页。
[9]戴景贤:《论朱子之学术史地位与其影响》,《文与哲》,第26期(201506),第277~333页。
[10]董学美:《朱熹对“<诗>教”的理学论证》,《鹅湖》41卷,第6期总号486(201512),第37~46页。
[11]侯雪娟:《朱熹<大学>教育思想析论》,《大叶大学通识教育学报》,第15期(201505),第29~49页。
[12]黄柏翰:《朱子理学工夫论研究的现代意义》,《鹅湖》40卷,第7期总号475(201501),第14~24页。
[13]黄信二:《论象山与朱子文本所呈显之儒学宗教性》,《哲学与文化》42卷,第10期总号497(201510),第145~161页。
[14]黄莹暖:《从“心之知觉”论朱子之“心”的道德动能——从“知觉是智之事”谈起》,《国文学报》,第57期(201506),第57~186页。
[15]黄忠慎:《辅广、朱鉴之<诗经>朱学编纂比较研究》,《东吴中文学报》,第30期(201511),第157~184页。
[16]简承禾:《康熙圣裁下的朱子<易>学和算学》,《新亚学报》,第32期(201505),第271~322页。
[17]乐爱国:《民国时期(1912~1949)的朱子学研究学术编年(上)》,《鹅湖》41卷,第5期总号485(201511),第22~35页。
[18]乐爱国:《民国时期(1912~1949)的朱子学研究学术编年(中)》,《鹅湖》41卷,第6期总号486(201512),第19~36页。
[19]李威寰:《论朱熹礼学实践中的“经权观”》,《中国文学研究》,第40期(201507),第137 〜175页。
[20]林永胜:《书评:陈逢源,《“修铸”与“进程”ーー朱熹〈四书 章句集注〉之历史思维》,《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201503 ),第 159 〜165 页。
[21]林志鹏:《袁黄〈四书删正〉及其对朱熹的批驳》,《鹅湖》41卷,第3期总号483 ( 201509 ),第35〜47页。
[22]刘昌佳:《湛然“无情有性”说与朱熹“枯槁有性”说的“分别说” 与“非分别说”的两重真理观》,《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5卷,第1期总号97 (201503 ),第 163 〜191 页。
[23]刘原池:《朱熹对程颐易学思想之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9卷, 第2期(201506 ),第92 〜120 页。
[24]史甄陶:《论〈朱程问答〉的编纂、影响与考订作用》,《台大中文学报》,第50期(201510 ),第41〜43、45〜75页。
[25]唐格理:《Blind Spots in Ito Jinsai' s Account of the Zhongyong (Chuyo)》,《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技卷,第1期总号23 (201506),第1〜24页。
[26]唐琳:《卜筮・图书・象数・义理:近二十年大陆朱熹易学研究》,《哲学与文化》42卷,第12期总号499( 201512),第75〜93页。
[27]王秋:《士林哲学视域与罗光的朱子学研究》,《哲学与文化》42卷, 第7期总号494(201507),第91〜108页。
[28]王诗萍:《从“汉唐之辩”谈陈亮对王通思想之承继与开展》,《台北 大学中文学报》,第17期(201503 ),第102〜117页。
[29]王雪卿:《读书如何成为ー种工夫——朱子读书法的工夫论研究》,《清华中文学报》,第13期(201506),第49〜106页。
[30]许宗兴:《朱子“本性论”探析》,《华梵大文学报》,第23期 (201501 ),第 40〜81 页。
[31]许宗兴:《朱子“性理”内涵论析》,《淡江中文学报》,第32期 (201506),第 39 〜76 页。
[32]杨建祥:《颜回平生“四字”解析》,《孔孟月刊》53卷,第5/6总号629/630(201502),第 40〜48 页。
[33]杨建祥:《颜回“深潜淳粹”美誉之考辨——从〈朱子语类〉看朱熹的分析》,《孔孟月刊》54卷,第3/4总号639/640(201512),第24〜35页。
[34]杨建祥:《朱熹对颜回“创业之材”之考辨》,《孔孟月刊》53卷,第 9/10总号 633/634 (201506),第 12 〜21 页。
[35]杨俊峰:《庆元党禁前后四川的理学——兼论蜀地的道统祠庙》,《成大历史学报》,第48期(201506),第1~56页。
[36]杨祖汉:《朱子“鹅湖寺和陆子寿”诗探索》,《鹅湖》40卷,第12期总号480(201506),第10~14页。
[37]衣若芬:《游观与求道:朱熹<武夷棹歌>与朝鲜士人的理解与续作》,《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60期(201501),第53~71页。
[38]张经科:《朱熹对<仪礼·士相见礼>篇贾公彦疏文之改写与重编》,《通识教育学报》,第1期(201511),第41~80页。
[39]张清江:《祈告先圣——析朱熹“告先圣”行为的特质及影响》,《华梵人文学报》,第23期(201501),第95~122页。
[40]张莞苓:《刘蕺山“形上形下”思想探析——以朱子哲学加以参照》,《中国文学研究》,第40期(201507),第303~342页。
[41]张忠宏:《论朱熹对程颐易学的批评》,《“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49期(201503),第10~49页。
[42]周欣婷:《朱熹<易>学与理学的交涉:以取义、取象说和理本论的关系为例》,《东吴中文学报》,第29期(201505),第33~63页。
[43]朱光磊:《朱子学思历程》,《孔孟月刊》53卷,第9/10总号633/634(201506),第1~11页。
学位论文
[1]黄鸿文:《朱子哲学思想重探》(博士),台湾师范大学(2015),台北市。
[2]金慧洙:《从朱子工夫论诠释其理气心性论》(博士),“中央大学”(2015),桃园县。
[3]罗咏郡:《朱子道德哲学之研究:以<论语集注>为主》(硕士),“中央大学”(2015),桃园县。
[4]王槐平:《朱熹与陆九渊之书院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硕士),华梵大学(2015),新北市。
[5]吴霁芳:《朱子<家礼·婚礼>研究》(硕士),“中山大学”(2015),高雄市。
[6]吴略余:《朱熹四书体系的心性论述与成德工夫》(博士),政治大学(2015),台北市。
[7]许浒:《全体大用:朱子道学之基本构成方式》(硕士),台湾大学(2015),台北市。
[8]杨治平:《朱熹的礼教世界》(博士),台湾大学(2015),台北市。
[9]叶人豪:《朱熹工夫论的当代诠释与再省察》(硕士),淡江大学(2015),新北市。
[10]周欣婷:《朱熹<易>学研究——尊经与崇理的交融》(博士),政治大学(2015),台北市。
专书论文
[1]陈志信:《论四书章句集注对圣贤授受语境的承继与开展》,《第八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台北市:万卷楼,2015,03,第491~520页。
[2]田富美:《明体达用:方宗诚尊朱思想及其学术论辩》,《第八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台北市:万卷楼,2015,03,第521~543页。
[3]张高评:《朱熹之春秋观:据实直书与朱子之征实精神》,《第八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台北市:万卷楼,2015,03,第353~390页。
(作者单位: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