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脉悠游义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528
颗粒名称: 深入理脉悠游义理
其他题名: 读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深入理脉悠游义理包括以问题为中心、以理论承续为主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史思互辩为视域、、文风生动,现场感强;如临其境,如其欢笑、结语情况。
关键词: 杨立华 宋明理学 十五讲

内容

杨立华老师的《宋明理学十五讲》是一部充满乐趣的书。读起来令人欢欣愉悦,急不可待。
  《宋明理学十五讲》属于“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2015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宋明理学的著作。看到这本书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其与钱穆先生的《宋明理学概述》、陈来先生的《宋明理学》相比对,因为他们都是通识教育的典范、大学课堂的教本,对于了解宋学和理学可谓必不可少。前者文风典雅、朴实规整,并将宋学分为初期宋学、中期宋学和南渡宋学,将明学分为初期明学、中期明学和晚期明学,在论述宋明诸儒时更是明确区分与佛老的界限,可以说是其绝大特色。后者则以考据精审,诠解精当为特点,成为研究宋明理学的入门读物。与二者相比,杨立华先生的《宋明理学十五讲》更加通俗易懂、满腹情怀、妙趣横生、创见时新。兹从三方面略加论述,以阐心得。
  一、以问题为中心、以理论承续为主线
  全书以“如何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这个问题为核心,以“宋明儒学”的复兴为脉络而展开。中晚唐时期,无论政俗,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宗教迷狂,真正的儒者越来越少,在佛老充斥的氛围中,如何延续华夏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成为当时最大的问题。一批知识分子如韩愈、李翱、宋初三先生,感于时事,奋然而发,举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导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时代担当精神,人格的高洁清新之风兴起,由此儒学的复兴大幕开启。
  从整本书或者某个儒者而言,作者的论述很像一篇记叙文,对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得很清楚。整本书有起承转合、有过程和高潮,带领读者重新穿越了两宋。韩愈、三先生等始有自觉,周惇颐奠定着宋儒的哲学框架,邵雍、程颢进行着道学话语建构的努力,张载、程颐愈发精微宏达,到朱子成为集大成者,理学也致广大、尽精微,当然这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至陆九渊、王阳明、罗钦顺则显得是故事的余绪,处处透露着朱子的痕迹与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当作朱子思想的流连与演化。
  儒家哲学是一种生活式的哲学,是人伦日用间的思考。人们不断去探索一种好的、善的生活安排,也需要感知有意义的人生路向,让自我在最生活化的安排中觉醒到真实。这种安排背后肯定有其价值选择和哲学依托。宋明诸儒尤其是两宋儒者做的便是这一工作,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体会,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合道理的儒家生活方式进行了思考和论证。经过诸儒的努力,他们成功了,“哲学是从根源上谈道理的方式”,他们返之以儒家经典,对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重新思考和把握,对佛老思想积极面对,迎接挑战。诸儒开始批判,这种批判贯穿整个时代,也贯穿着诸多大儒的一生。批判是划清界限,是确立自我的主体性,开始建立自己思想的起点。作者认为:“宋明理学的诞生是中国固有文化对自己文化、文明的主体性的又一次自觉。”当面临佛老思想的冲击时,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过分地包容,过度的包容则意味着诸般文化界限的模糊,意味着自我主体性的丧失。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文化形式,就缺乏自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儒学有界限,儒学是最理性主义、最人文主义、最符合人的本质的学问。经过努力,宋儒身上处处焕发出伟大的活力和创造精神,找到了人们日常生活背后的哲学奠基和价值依托。
  不仅整本书的问题意识鲜明,作者在论述宋明诸儒时,每个哲学家也有自己的问题指向和时代要求。比如在讲到程颢的重要性时,程颢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建构,他的哲学贡献是什么?程颐与程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杨立华先生在书中还深情地记录了与学生读《二程集》的场景。这样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史思互辩为视域
  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能写出哲学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能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地写出一本哲学史更是不易。作者以史与思的统一为视域,重构儒学的演化形态。在论述宋明儒对儒家合理生活方式的哲学追问和求索时,运用史与思相互动,承传与发展相递接的呼应手法,这是构成本书具有内在张力的一个方面。
  《宋明理学十五讲》处处洋溢着作者热情的思考和独特的创见,在介绍具体哲学家的思想时,总离不开对具体历史时空的考察和前后思想逻辑演变的思考,以历史为基础,以分析为手段,准确揭示出思想的嬗变。比如在分析北宋前期时,作者认为北宋开国基础薄弱,以弱势得天下,其政权与君主在最初便被注入了谨小慎微的特征,“畏”的心态贯穿始终。由“畏”带来了两个效果,一是宽容,一是疑忌。因为有“畏”,所以下不敢残虐百姓,上不敢苛待士大夫,所以宽容,所以形成了宋代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因为疑忌,所以防范;因为防范,所以管制;因为管制,所以牵绊制衡,所以细化,所以冗官、冗政。这是具有历史见地的思考。在解读程颢、张载的哲学思想时,特别重视概念、范畴、道学话语的分析与建构,并联系时代之前后,指出其承上启下之功绩。
  钱穆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1]作为《宋明理学十五讲》里的高潮部分,作者对朱子的解读也是细致精微,精彩万分。不仅描绘了一个真性情、生活化的朱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化、空间化的朱子。在介绍朱子的思想时,不仅有朱子对北宋五子的承续与思考,作者也说明了其与吕陆的交游,与阳明心学的差别,处处流淌着作者在大时代背景下对朱子思想的把握。
  杨立华先生认为“我们始终要以理性的态度,现代人的自觉去看待儒家的思想”。作者不仅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问题相关联,更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求证。儒家的学问是生活的学问、生命的学问,作者在阐解宋明儒学时也把自己的现实关怀放在人的心性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上,找出其现代价值,也使得本书更具情怀。
  三、文风生动,现场感强;如临其境,如其欢笑
  《宋明理学十五讲》是一部充满激情、生命力、现实关怀、活泼泼的一本著作。
  “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儒学首先是哲学思想,是对宇宙、道德、知识的知性探究,也是对人心、人生、人性的内在体验,又是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寻与实践。”[2]在书中,杨立华老师始终在践行着自己讲道理的方式,追寻美好的人生境界(虽然作者一直在强调自己更注重工夫论)。可以看到,杨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关系,如文中数处都谈到学生陈睿超在阅读经典文本时的独特认识和创见。杨先生的真性情也时有表露,严肃而又活泼,在引入某个哲学家时娓娓道来,充满趣味,仿佛自家邻居一般。解读哲学家的思想时也融通着自己的读经感受,并谈到自己不同的年龄段所焕发出来的不同精神状态和道德觉醒。“山脚下的人不说山顶上的风景”杨先生在书中也打趣道:自己可能已经站在半山腰上了,但即使这样仍然不能去讲山顶上的事,这是在讲明境界和工夫的问题。
  “旧学商量”“新知培养”,杨先生在践行着这样的修养和学术历程。
  四、结语
  “我常常在想,如果在未来儒学有第三期的发展,那么它一定指向一种中国式的现代生活——不是复古的生活——的形上学基础的确立。这种精神的确立,须有孔孟思想的内在渊源,同时要接续儒学的第二期发展。”[3]生活在转换,传统文化在焕发着时代性的光彩。人在变化,自然、社会、心理都在变化,而这都是下期儒学发展的内在资源和伟大力量;面对这些,儒学也必将做出新的回应和论证。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朱子学年鉴.201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主要内容有“特稿”栏目选登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崔英辰教授的文章,前者以李退溪与李栗谷的理发气发说为中心来探讨韩国朱子学,后者分析了韩国朱子学的心说论争研究现况。“朱子学研究新视野”栏目推介了杨祖汉教授的《论朱子所说的“诚意”与“致知”关系的问题》、杨立华教授的《朱子理气动静思想再探讨》、方旭东教授的《无思有觉、圣凡体别——朝鲜儒者李珥的“未发”说》、朱人求教授的《朱子“全体大用”观及其发展演变》、许家星教授的《朱子学的羽翼、辨正与“内转”——以勉斋<论语>学为中心》、方笑一副教授的《<近思录专辑>简介》、吾妻重二教授的《周惇颐墓——其历史与现状》等。“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栏目比较详细地梳理了2015年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全球朱子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朱子学书评”栏目选刊了对《朱熹大辞典》《朱熹文学思想研究》《宋明理学十五讲》等著作的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学者简介”“朱子学研究机构”“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等栏目尽可能全面地展示2015年全球朱子学界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春伟
责任者
杨立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