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457
颗粒名称: 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8
页码: 220-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平市的朱子学年鉴2018年的朱子学界概况的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包括朱子语录词语汇释、传统朱子学学术史研究、朱熹理学中“气”的思想研究、永嘉朱子学研究、理学的早期西传及其影响研究等重大课题。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重大课题

内容

朱子语录词语汇释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立项(课题编号:18AYY018)
  徐时仪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专书词语的考释则是词汇研究中的基础工程。朱子语录词汇的内容包括甚广,涉及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质文明、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朱子语录所载多为师生即时的问答,往往表述事件发展的具体进程多用俗白体,表述思想或进行评价多用雅语体,文白相间,雅俗共融。朱熹讲学时门人弟子往往边听边记或课后互相传记,大多无暇加工而直录原话,可以说既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也是文人口语的实录,生动地反映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实况,尤其是朱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讲学内容用词不尽相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门生所记又有同有异,其中包含各种性质和各种层次的言语成分,既有讲学时引经注的雅言旧词与朱熹解说所用白话口语的历时层次差异和历代记录修订的差异,也包含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门生弟子各自习用方俗词语的差异,不仅反映了朱熹的思想演变脉络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也反映了当时语言的使用状况和“言语意义?语言意义”的动态演变,从中既可见口语语词到书面语文辞的发展,也可见书面语文辞在口语语词中的演变,还可见由言语意义到语言意义和由语言意义到言语意义的转化,且后世传刻刊印的各本也多有异文,从这些无声的词语改动的异文中也可“听”到编刻者所说的一些有“声”语言与宋代所说语言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前后相近的几个时间点上语言变或未变的珍贵线索,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同时有些成语和习语俗谚词义的凝固也经历了由篇章或句到短语再由短语到词的词汇化过程,构成彼此关联的一个连续系统,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渊源有自的传承性和吸纳口语的开拓性,即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一面,而且也体现了语言发展演变的一面,可据以考察汉语词义系统古今的演变。
  本课题拟以朱熹讲学语录的考斠和词语的阐释作为朱子学研究的一个突破点,重点考释朱子语录中理学词和方俗口语词,冀贯通古今中外,不仅从物质层面反映汉语词汇古今的发展演化,而且从精神层面反映雅俗文化交融的价值取向。宏观上尝试从汉语古今演变和文白转型的价值取向角度进行朱子语录专书词语的考释,注重从词义系统来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探讨传统文化雅俗互补的传承和异质文化的碰撞融合,明其理而得其法,冀廓清汉语古今演变发展的脉络,揭示言文分离和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变的内在规律,微观上拟仿效《诗词曲语词汇释》和《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在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将海内外所存朱子讲学语录视为一个整体,以《池录》和朝鲜古写徽州本及成化本《朱子语类》各本异文考斠为据,全面系统地考察《朱子语类》中的词语,既考释传承的雅言旧词和新产生的白话口语词概貌,辨析新旧日系统及其成员的存在方式,也考释一些佛学和理学词语,尤其着重对其中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序言所说“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通俗,非雅俗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的“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进行溯源探流的探讨。拟考释“搉、局、哄、拼、絮、按款、鏖糟、白快、别白、抟摸、动诞、合当、荒索、活转、胶扰、轻儇、软善、随分、业次、一贯、圆熟、子细、赤骨立、动不动、一副当、著精彩、秤斤注两、堕坑落堑、烂泥酱熟、落脚下手、扬眉瞬目、抱不哭孩儿、冷灰里豆爆、硬著脊梁骨、红炉上一点雪”等词语一万多个,冀借以探讨言语义与语言义的雅俗交融,反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演变过程,揭示汉语词义系统和语言新旧质素共融交替的演变线索。
  朱子语录词语的考释不仅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教育、伦理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也涉及朱子学传播的价值取向和历代朱子学学者的阐释,尤其《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晦庵先生语录类要》《朱子语略》和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以及朝鲜退溪李滉、眉岩柳希春所作《语录解》等文献的整理和考释迄今还有不少尚须填补的空白,退溪李滉和眉岩柳希春所作《语录解》还涉及部分今人不易读懂的古韩语,这都是本课题力求突破的难点。
  本课题采用语言学与文献学研究结合的方法,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把传统文献考证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把朱子语录词汇放在汉语文白转型的大背景上考察,发掘不同版本异文蕴涵的语言演变信息,将语言学的研究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文献学研究基础之上,旨在通过朱子语录词语的考释阐明汉语词汇是一个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多元异质系统,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不仅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和口语?书面语整合融合的动态演变,而且也体现了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社会各阶层间趋雅?趋俗的互动共存与整合融和。预期成果为《古白话词汇研究》与《朱子语录词语汇释》,冀不仅有裨于朱子语录研究、中近古汉语词汇的研究、《近代汉语词典》的编纂、《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而且有裨于探讨白话文为什么会取代文言文,白话文又是怎样取代了文言文,现代汉语的词语怎样由上古演变而来,这对揭示汉语词汇演变规律及汉语古今文白演变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及朱子学的研究等诸方面皆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倾全力深入开拓与探讨。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
  传播学院)
  传统朱子学学术史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8BZX065)
  徐公喜
  “朱子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同时代以及历代信仰朱子学术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学科综合性的特征,有着宏大的学说规模与精深的思想体系;作为宋直至明清的显学,直至近现代依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刻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的传统朱子学时段限定为从朱子出生到1905年的中国传统学术时期,是针对朱子及其历代门人后学的学术研究的研究。学界分别对于从南宋至近代等断代朱子学学术史传承、更新、合流、批判的历程以及学术特征、理路均有一定的认识,成果也非常丰富。从地域看,对于朱子学在福建、江西、浙江、安徽以及北方地区等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发展以及特征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无论是从时段上还是地域上,还缺乏以学术史为主线对“传统朱子学”开展通史性的学术史研究,缺乏时序前后纵向串联、不同地域横向联系研究,难以全面认识朱子学整体研究状况。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体系的重要部分,建立朱子学学术体系,学术史理所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对朱子学概念的新界定、以学术地位为主要标准的学术分期划分,总结与归纳朱子学总的时代特征以及在每一阶段时序、区域的时空学术理路,有助于弄清朱子学内涵、兴衰发展历程和主题的转化,对朱子学地位做出客观的评价,有补于对朱子学术及其发展的整体把握。这一研究将为朱子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系统的通史性学术史,较为全面呈现整体的学术面貌。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朱熹理学中“气”的思想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编号:18CZX028)
  赵金刚
  “气”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源远流长,代有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关于“气”的具体阐发。
  本课题之所以选择研究“气”论,并以“朱熹理学中‘气’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有这样一些原因:第一,“气”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也是中国哲学的基础性话语,关于“气”的一些理念,为许多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共同分享,并深入民间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今天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不能忽略对“气”的意义的发掘。第二,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中国哲学界对唯物主义的重视,“气”论的研究有很大的推进,而晚近的中国哲学研究则不太重视“气”的思想的发掘,“气”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加之1949年以后的“气”论研究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倾向,机械地使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气”,导致“气”论当中的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诠释。第三,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深刻地影响南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按照学者们的一般认识,“理”和“气”是朱熹思想的两个基本支柱,虽然“理”在朱熹哲学思想中的地位是根源性的、不可动摇的,但“气”在其思想中的位置同样不可忽视,“理”必须通过“气”才能具体化,以往对朱熹“气”的思想的研究,多在“理”“气”关系这一大前提下展开,对于“气”则少专门研究,即使如《“气”的思想》这样以“气”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在讨论朱熹“气”的思想时,依旧集中于探讨“理”“气”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不对朱子思想中的“气”做一全面澄清,就很难进一步理解“理”“气”诸关系。本研究将重点转向朱子思想中的“气”,希望对朱子“气”的思想做一些厘清,在以“气”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理”“气”关系。朱熹对“气”的诸多方面有着细致的诠释,吸收了先秦以来“气论”的主要内容并集大成,理解朱熹对“气”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气”论的一般内容。第四,朱熹“气”论当中的一些思想,直接影响了南宋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其“气”的思想当中的一些张力,构成了明清思想转化的逻辑基础。第五,朱熹的“气”的思想与他的生命观、身体观、工夫论息息相关,而这些都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克服个人主义的生命观、身体观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加强当代中国人的自我修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永嘉朱子学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编号:18CZX033)
  张新国
  永嘉朱子学主要指的是由南宋永嘉朱子学者陈埴、叶味道、徐寓、沈僩等学者通过著述、讲学建立的儒学学派。全祖望(1705~1755)在《宋元学案》中说:“永嘉为朱子之学者,自叶文修公与潜室始。”他认为永嘉朱子学始于叶味道和陈埴。宋代文化繁盛,思想迭新,南宋尤甚,其哲学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国维先生认为:“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永嘉朱子学的发生、发展正处于这一背景之下。目前学界对永嘉朱子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区域文化承载着文化大传统,发展区域文化能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
  观点与意义:
  1.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坚持文献整理与研究、诠释与建构并行的研究视角,分析永嘉朱子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并弥补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不足的问题。
  2.基于理学范式下解读永嘉朱子学者著述文献的哲学思想,揭示永嘉朱子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朱子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3.在永嘉学术转型和南宋儒学建构的双重视域中考察永嘉朱子学的学理价值和实践启示。
  根据课题要求,研究总体框架设计如下:
  第一章 绪论:概念使用与研究路径
  第一节 朱子学与永嘉朱子学
  第二节 永嘉朱子学研究路径
  第二章 概论:理学视域中的永嘉之学
  第一节 永嘉学术思潮溯源
  第二节 永嘉之学对洛学的传承
  第三节 朱子对永嘉之学的转化
  第三章 通论:永嘉朱子学的观念架构
  第一节 永嘉朱子学的人性论
  第二节 永嘉朱子学的伦理学
  第三节 永嘉朱子学的政治学
  第四节 永嘉朱子学的历史观
  第四章 专论:永嘉朱子学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陈埴的朱子学思想
  第二节 徐寓的朱子学思想
  第三节 叶味道的朱子学思想
  第四节 第二代永嘉朱子学群体研究
  第五章 结论:永嘉朱子学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元明清学者对永嘉朱子学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元明清学者对永嘉朱子学观念的批判
  第三节 近现代学者对永嘉朱子学思想的诠释
  第六章 余论:永嘉朱子学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宇宙论抑或本体论?永嘉朱子学之道德形而上学述论
  第二节 心性论抑或工夫论?永嘉朱子学修身、安人实践沉思
  第三节 规范论抑或美德论?永嘉朱子学创造性转化路径思索
  研究方法:
  1.文献学研究对朱子答复永嘉学者书信、陈埴《木钟集》《朱子语类》所见叶味道思想、董楷《周易传义附录》、车安行从子车垓《内外服制通释》等做个案研究。董楷“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故其说易惟以洛、闽为宗”;“垓受业于季父安行,安行受业于陈埴,埴受业于朱子,故垓是书一仿《文公家礼》,而补其所未备”。
  2.经典诠释学注重对“永嘉之学”意义含蕴的动态历史流衍之梳理,借助于词源学与立足于哲学史中的概念定义,梳理永嘉朱子学人性论、政治观等发展历程。
  3.比较分析法注意对比永嘉朱子学者思想与朱子本人相关思想的差异,对比不同永嘉朱子学者之间思想的差异,并注意这些不同之间所揭示的思想动向及其特质。
  4.结构分析法首先把永嘉朱子学著述个案看作一个个整体,探究其思想的历史发展;其次把永嘉朱子学看作一个整体,阐述其本体论与伦理学的相互作用。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哲学系)
  理学的早期西传及其影响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编号:18CZX037)
  王格
  “理学”在中国宋明时代曾是思想的主流,而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广义的“理学”包含宋明时代的主要儒学思想。历史上,理学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及东亚地区,而是曾经漂洋过海远传西欧,并对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利玛窦开创对中国古代儒学的接纳态度,强调其敬畏上天的一面,是一种有选择的融会。与此同时,传教士积极致力于“四书”等儒家经典的西译,包括注释、疏解和辨析,其中借鉴了大量理学家的诠释,这些内容在当时欧洲知识界被广泛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西交流及其争议的背后,是时代思潮的暗涌,表现为一种真实的古今中西之间。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曾指出耶稣会士“面对的是另一个文明,这个文明在几乎对犹太一基督启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建立起来”,而“互补性和同一性是我们终极的整一性的一部分”,甚至“利玛窦在四个世纪之前努力要在中国实现的一切正是我们要为我们的时代和地方所做的”,是一种“穿越差异的统一”。
  天主教来华传教士基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所形成的人文主义立场,以经院哲学去分析中国儒家思想观念。他们决定与理学士大夫一起,采取“辟佛、老”的姿态,捍卫儒家正统性,以“古儒”而批判“今儒”的姿态,猛烈批判宋明理学,力求与先秦“古儒”合流。这一时期以罗明坚、利玛窦等为代表。龙华民则采取更为严厉的姿态,连同“古儒”一起批判。但在继承利玛窦的学者中,理学并不能完全受到批判或者回避,这是由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的现实状况决定的,早期传教士汉学家不仅不能脱离理学的土壤,而且逐渐浸润于其中,尤其表现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他们虽然批判朱熹,但实际翻译却大量采纳程朱理学正统思想、张居正的御前讲义、清初理学名臣的作品以及康熙皇帝的《日讲》系列,甚至民间通俗化的《明心宝鉴》等。另一方面,随着16世纪欧洲科学和人文的兴起,理性地位日渐提升,宋明理学中寻求合理化理解的倾向往往能契合欧洲新思潮。
  全面大胆接受宋明理学的是卫方济《中国哲学》一书,该书延续前辈的方法而引入到宋明理学领域,进一步让宋明理学与自然神学沟通,使用纯粹理性建构一种宋明理学的基督宗教诠释学,并在朱熹“天即理也”的基础上,于宋明理学与经院哲学之间寻求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而要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中国的自然神学”,类似于基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礼仪之争”后,该途径被教廷禁止,但卫方济仍然坚持。
  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等延续这一方法,积极致力于对宋明理学思想的引介和重新诠释。理学经过欧洲汉学家和思想家们的诠释,摇身一变而成为一种新的“自然神学”,促进了欧洲思想界“走出中世纪”。不论是传教士,还是欧洲本土思想家,经由宋明理学尤其是其中的形上学、礼仪之学和伦理学的启发,反思中世纪神学和基督宗教传统,对其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批判,这股潮流与其他很多潮流一并汇聚成18世纪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方面,不仅卫方济等耶稣会士严重地冲击了中世纪神学,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晚年撰写《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在龙华民对宋明理学的负面评价中找到了有价值的内容,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先定和谐论)中重新评估宋明理学。沃尔夫则在《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一书中通过选取传教士对宋明理学思想的介绍,详细阐述和表达对自然力量和道德实践的启蒙理性认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都没有读过《中国哲学》,而是各自独立发现了宋明理学包含很有价值的形而上学,他们对理学的理解和传播可谓异曲同工。
  本研究立基于文本批判(TextualCriticism),立体深入其中,兼采思想史、观念史和诠释学反思的研究方法。在文本批判学的基础上,考察思想史上立体和动态的结构图景;与此同时,“文本”(text)本身从诠释、误解、默契,进而付诸“行动”(action),成就精彩的人文世界。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朱子晚年”与“朱陆异同”
  ——以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
  发展与完善为中心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课题编号:18FZX006)
  陈林
  本课题是以课题主持人陈林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申报立项的。课题主持人于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乐爱国教授。其博士论文《“朱子晚年”与“朱陆异同”——以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修正与完善为中心》于2015年6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2015年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课题主持人并没有停止对“朱子晚年”和“朱陆异同”两个问题的研究,而是继续阅读相关文献,思考相关问题,并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完善。
  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分析选题的缘起,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通过对“本体”和“工夫”这两个宋明儒学最基本问题的探讨,提出工夫问题才是宋明儒学第一义的问题,进而为本文从工夫论的视角切入“朱陆异同”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另外,通过对宋元至明清“朱陆异同”学术史的简要梳理,论证把“朱陆异同”问题限定在工夫论范围内来讨论具有合理性,并分析“朱陆异同”问题中蕴含的义理和考据问题及“早晚”问题,指出“朱陆异同”问题的关键在朱子晚年工夫思想是否转向了陆学。
  第二章 朱子工夫思想的形成
  本章对朱子从学李侗时期及探索“中和”问题前后的工夫思想进行深入梳理,进而厘清朱子工夫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本研究认为,经过从学李侗,到体悟出“中和旧说”,到提出“中和新说”,再到引入“知行”来谈工夫次第,朱子在中年找到了一条适合普通大众的为学工夫之路。这条为学工夫之路就是:知先行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并进,敬贯通始终。
  第三章 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上)——晚年“智藏”说与工夫思想
  本章探讨朱子晚年“智藏”说蕴含的工夫思想。本研究认为,《玉山讲义》乃朱子晚年重要之作。在此文中,朱子把仁义礼智四德实体化为生生之意,即把“仁—义—礼—智”看作如“元—亨—利—贞”般的生意流行过程。在朱子看来,仁义礼智之生意流行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仁是四德之首,智是四德之尾,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是,朱子晚年十分重视智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提出了“智包四德”的思想,强调智乃理之本真状态,潜藏着无限的是非判断能力。而“智藏”说正是蕴含着对表现为知天理以做出是非判断的格物致知工夫的强调。
  第四章 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中)——对“格物”与“诚意”关系之调整
  本章探讨朱子晚年对《大学》“格物”与“诚意”关系理解之调整。本研究认为,正是由于朱子晚年十分强调格物致知工夫,以至于其晚年对《大学》“诚意”的理解一度出现偏差。这直接导致朱子晚年最后调整了对《大学》“格物”与“诚意”关系的理解。而从此调整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朱子晚年十分强调格物致知工夫,其晚年工夫思想并没有转向陆学。
  第五章 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下)——对“求放心”诠释之修正
  本章探讨朱子晚年对《孟子》“求放心”诠释之修正。本研究认为,朱子晚年对求放心工夫的理解发生过多次变化,但其最后不是把求放心工夫理解为陆学所主张的那种反身以直求本心之立大本工夫,而是理解为一种培养人良好的心态与坚定的意志、并以此诚敬纯一之心去做格物致知工夫以认知天理的主敬涵养工夫。从朱子最后对求放心工夫之理解也可以看出其晚年工夫思想并没有转向陆学。
  第六章 “朱子晚年”与“朱陆异同”辨析
  本章尝试对朱子晚年工夫思想下一个定论,并对“朱陆异同”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本研究认为,朱子自“中和新说”后便始终坚守“知先行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并进,敬贯通始终”的为学工夫进路,晚年则试图打通“尊德性”与“道问学”、“主敬”与“穷理”之间的关系,使之融合为一,以求工夫思想更加缜密圆融。朱子和陆象山的为学工夫思想有同有异,两人所主张的为学工夫在起点和终点上是相同的,过程则有所不同;两人之学本质上都是儒家圣人之学。
  课题的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主张搁置朱陆两人在宇宙本体论,甚至是心性论上的差异,而把“朱陆异同”问题限定在工夫论范围内来讨论,主张从工夫论视角来探讨朱陆之异同。
  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本研究通过对宋、元、明、清“朱陆异同”学术史的梳理,认为“朱陆异同”问题的关键在朱子晚年工夫思想是否转向了陆学。故本研究即从“朱子晚年”入手,探析朱子晚年工夫思想是否转向了陆学。而朱子晚年的“智藏”说、朱子晚年对“格物”与“诚意”关系的调整、朱子晚年对“求放心”诠释之反复修正都是前人关注较少的问题。
  三是思想观点的创新。本研究认为,如果把朱陆各自所主张的为学工夫看作一个过程,则可以说两人为学工夫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只是过程不一样。从为学工夫的起点看,两人都认为人心本具万理。从为学工夫的结果看,两人都认为通过工夫修养能使人回复到心与理一的“原初圆满”状态。而所谓过程不一样即是指两人对回复到心与理一的“原初圆满”状态的方法之主张不一样。
  课题的学术价值:
  “朱陆异同”是一个已研究了800多年的学术公案,如何研究出新意来是本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从工夫论的视角来探析朱子晚年工夫思想是否变化以及怎么变化,实有助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朱陆异同”问题的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子仁论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课题编号:18FZX043)
  赖尚清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朱子仁论为研究对象,对朱子仁论的伊洛渊源、朱子早期仁论、湖湘学派对朱子早期心性论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讨论;对主要发生在朱子和张栻等湖湘学者之间的“《洙泗言仁录》辩”“‘观过知仁’辩”“‘知觉言仁’辩”“《仁说》之辩”的近百封书信进行了坚实的考证,明辨其序次与往复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朱子中年时期四大论辩的义理也做了深入研究,进而专章论述朱子《仁说》的主要义理,并在“综论”一章统论朱子哲学的特质,特别研究朱子哲学中的“生理”思想、太极和理一分殊的关系、理和心的关系,论证朱子之仁为道德实践的自律主体,研究朱子仁论和伊藤仁斋、戴震仁论的异同,对当今朱子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的回应。
  二、主要观点
  朱子以“心之德,爱之理”来训仁,认为天道元亨利贞四德和人道仁义礼智四德血脉贯通,以天地生物之心作为仁的价值根源和存在本原,以仁心为枢纽沟通天道和人道。朱子以“心之德”训仁,认为仁是本心之全德,突出了仁之道德主体义,以“爱之理”训仁则突出了仁之普遍必然义,并且较符合儒家“以爱言仁”的传统和“仁”字的本义。朱子的仁论体系可以说是先秦孔孟和北宋二程以来儒家仁学思想的一个集大成。
  朱子以“爱之理”训仁主要是继承了程颐“仁性爱情”的思想,朱子认为以“爱之理”训仁符合《论语》《孟子》等经典的本义,是对先秦以来儒家“以爱言仁”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为了矫正由汉以来儒者以爱言仁的弊病,即不能区分仁是性,爱是情,不能从本体论的高度来训释仁,不能突出仁作为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朱子所说的心,在天地生物之心、仁心的层次,是心即理之心,在人心的层次,由于难免形气私欲的干扰,人心只能合理,以理为主,而不能直接和理合一,人心之具理,包括了心统性情之统具、格物穷理之摄具,也包括心具太极之总具,朱子所追求的豁然贯通的境界则是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仁心全体大用无不明的一种境界,在此境界中,人通过心性修养的功夫,已经回复到了本原之心之全体,回复到了天理本体全体大用流行发用的一种心即理的状态。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朱子哲学中的“心”等同于“气心”。
  朱子哲学的“理”具有“生理”和“原理”两个面向,“生理”是朱子“理”的主要内涵,“生理”在本体的层次上与“原理”直接同一,“生理”本体又分为天理、性理、伦理、物理四个层次,“生理”具有本体、发用、流行、主宰四个主要含义。
  在朱子的哲学系统中,仁作为心,乃是道德本心,道德法则的颁布者;仁作为理,乃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和道德原理;仁作为德,乃是本心之全德,其本身即包含了实现道德法则的内在力量,表现为本心道德创生活动之不容已;仁作为情感,乃是具有先验性的道德情感,即孟子所说的四端,仁义礼智之性的发用;仁作为境界,则是心理合一、天人合一的圣人胸次和宇宙情怀,在此境界中,实现了康德所说的意志自由,即意志之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三、研究方法
  (1)范畴剖析与问题导向结合法。抓住朱子仁论的主要问题及主要范畴,既注重静态的逻辑分析,以阐明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又注重动态的历时考察,研究其历史演变的脉络,相互影响的过程;
  (2)文献考证与经典诠释结合法。对朱子和张栻等湖湘学者之间的“《洙泗言仁录》辩”“‘观过知仁’辩”“’知觉言仁’辩”“《仁说》之辩”的近百封书信进行了坚实的考证,明辨其序次与往复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朱子中年时期四大论辩的义理也做了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黄榦思想研究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课题编号:18FZX044)
  邓庆平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南宋中后期朱子学视野下的黄榦,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主要是对黄榦的生平经历进行详细叙述,这是研究黄榦思想的前提。我们主要围绕从学朱熹的全过程、从政经历和同门交往三方面展开阐述。
  其二对黄榦的著述活动与著作进行考察,这是黄榦思想研究的基础。这里包括勉斋重要著述活动的个案讨论,即考察黄榦参与编辑《仪礼经传通解》与朱子语录的具体经过,也有不同版本《勉斋文集》(主要是元刻本与四库本)的比较研究,还有从《四书纂疏》《性理大全》《四书大全》等理学汇编著作中进行的勉斋文献辑佚。这一章的内容与附录的部分一同构成了对于勉斋著述资料的深入研究。
  其三是经学思想研究。依据《勉斋文集》以及辑佚的资料,我们发现黄榦对“四书”“五经”有丰富的讨论,这种讨论既是对朱熹“四书”“五经”思想的进一步诠释,同时也体现出黄榦经学思想的独特创新。
  其四是黄榦哲学思想研究,这是黄榦思想研究的核心部分。我们主要围绕宇宙论、心性论和工夫论三个方面,对黄榦哲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与重建,力图发掘黄榦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其五讨论黄榦对朱熹学术思想的具体总结。这里围绕黄榦为朱熹所作的《朱子行状》,讨论了黄榦如何总结朱熹的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这种总结同时也是黄榦重建朱熹历史形象的关键性工作,它奠定了后世学者眼中基本的朱熹历史形象。
  其六为黄榦的道统论思想研究。围绕朱熹遗留下来的道统论问题,黄榦基于以太极为首的宇宙论模式下论述道统问题,将朱熹纳入道统传承谱系当中,最终成为朱学道统论的典型代表,一直影响到今天。
  其七是从朱子学发展史的角度,揭示黄榦在传承朱子学方面的贡献,对于黄榦弟子做了完整介绍,并就学界有分歧的黄榦至饶鲁这一传承线索做出确切的考证。
  其八则从东亚朱子学的角度,考察黄榦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这里首先描述了黄榦资料传入韩国的具体过程,接着梳理了黄榦思想及其行为实践对韩国性理学发展的诸多影响,尤其是退溪学派对黄榦学术思想有着充分的理解与接受。
  附录有两类,一是《勉斋文集》中的黄榦信文编年考证。二是黄榦资料辑佚。
  二、主要观点
  作为朱子门人的代表性人物,黄榦深度参与朱熹学术思想活动,是朱子学的共同创立者;作为朱熹去世之后最重要的朱子学者,其学术思想体系便成为南宋中后期朱子学的代表,在南宋后期的道学阵营当中举足轻重。在继承朱熹学术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黄榦形成独具特色的朱子学学术思想体系,这种独特性源自其独特的从学与学术思想成熟经历,既表现在重视《论语》与《礼》书的经学体系、重视周敦颐的学术倾向、以太极为根本的哲学体系等方面,也表现在朱熹去世之后形成的以黄榦为核心的朱子门人群体与勉斋学派等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使得黄榦成为朱熹之后南宋中后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体系。
  三、研究方法
  1.哲学社会学的方法,对于黄榦从学朱熹的过程、黄榦与同门的交往及社会影响等进行分析;
  2.文献研究法,对黄榦资料进行完整辑佚,对黄榦的著述、讲学活动等进行文献梳理;
  3.解释学的方法,对黄榦的经典诠释进行义理解读,揭示南宋中后期道学发展史特别是朱子学的继续与完成;
  4.本课题必然涉及黄榦与朱熹、黄榦与后朱子学者的比较问题,只有在这样的比较中才可能真正揭示黄榦的特殊性,因此,比较研究的方法将贯彻于本课题始终。
  四、意义
  在对黄榦资料辑佚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系统揭示黄榦和勉斋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推动朱子门人的个案研究,在深化朱子学相关研究的同时也有助于完整再现南宋后期道学整体发展状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子心论研究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8YJC720001)
  陈林
  刘述先指出:“朱熹哲学思想的枢纽点是在心。”蒙培元也认为:“心的学说是朱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朱子哲学中的许多问题,都要归到心灵的问题,通过心灵求得解决。”诚如刘述先和蒙培元所论,“心”在朱子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从朱子思想发展历程来看,朱子对心的理解的突破正是其由“中和旧日说”转向“中和新说”的重要动力;从哲学体系来看,朱子的心牵涉到朱子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等问题;从哲学范畴看,朱子的心关涉到朱子哲学的理气、性情、体用、动静、已发未发、人心道心等概念。然而,朱子的心实有着极其复杂的面相,不易把握。所以,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对朱子心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学者们对朱子心论的诠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至于到今天仍没有一个定论。
  综观前贤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关于朱子心论的研究有着较大分歧。一是对朱子心之属性、内涵、功能的诠释存在较大的分歧。牟宗三、钱穆、刘述先、李明辉等皆认为朱子的心属气。陈来、藤井伦明、郑泽绵等认为朱子的心既不能归为理也不能归为气。唐君毅则认为在宇宙论上朱子之心固属气,但在心性工夫论上朱子亦言本心。蒙培元、杨祖汉、黄莹暖则认为朱子之心是理气之合。另外,陈来认为朱子哲学中不需要“本心”一类的概念,朱子所谓的本心是指经验意识的本然状态。而唐君毅、金春峰、蒙培元则认为朱子有道德本心之说。再次,学者们对朱子之心在道德创生中的作用也有不同的理解。牟宗三、刘述先认为朱子之心表现出来的认知功能只能外在地认知理。钱穆认为朱子之心有觉的功能,能觉本具于心中之理,并能达到“心即理”的境界。蒙培元则认为在朱子哲学中知觉之心功能的显发是以自身固有的性为基础的。杨祖汉和黄莹暖则认为朱子的知觉之心具有道德动能。二是对朱子之心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的诠释也存在较大分歧。牟宗三、刘述先皆从朱子之心属气而认为朱子的心无直贯的道德生发力,进而判定朱子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一种他律道德。同主张朱子之心属气的钱穆却认为朱子之修养工夫可以使人达到“心与理一”的境界。金春峰、杨祖汉、黄莹暖认为朱子的心具有道德主体与道德动力之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学术界关于朱子心论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是一些学者注意到朱子之心具有多重面相,主张在研究朱子之心时不能把存有论问题与工夫论问题混淆。杜保瑞、廖育正、郑泽绵、张莞苓等即主张在研究朱子之心时不能把存有论问题与工夫论问题混为一谈,而强调要从工夫论上去理解朱子之心。二是一些学者开始跳出牟宗三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为圆教模型把朱子的道德哲学定位为他律道德的诠释模式。藤井伦明、廖育正认为,朱子所建立的道德哲学不能用西方伦理学中的自律、他律的道德模式来加以分判。与康德道德哲学模式相比较,朱子的道德哲学是另外一种东方式的道德哲学模式。
  所以,如何准确而完整地理解朱子心论已经成为朱子哲学研究中一个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正是有鉴于“心”在朱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学术界对朱子心论的诠释存在分歧,本课题即尝试以朱子的心为研究对象,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朱子心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再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化解学术界关于朱子心论的争论,还原朱子心论的本来面目,进而推进朱子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本研究力图在细致研读朱子心论相关文献和充分吸收当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朱子思想体系内,一方面对朱子心论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一方面从宇宙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境界论四个理论层级对朱子心论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最终,厘清朱子心论的内在结构,阐发朱子心论的独特意蕴,揭示朱子道德哲学的模式,突显朱子道德哲学模式的特质,以消解对于朱子哲学的种种误解,并构建起一套圆融条贯的朱子心论学说。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明理学视域中的《大学》学史研究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8YJC720002)
  程旺
  目前学界关于“四书”学、《大学》学的相关研究展现出升温趋势,尤其是对“四书”学史料的整理、对“四书”/《大学》升降浮沉的演变脉络、对断代“四书”学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性梳理、“四书”学与理学演进的关系、对《大学》改本之研究、对相关重要思想家《大学》思想的个案探究、对《大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或命题的义理疏解、对“四书”学及经学研究方法的总结反思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但从系统开展《大学》学研究的视角审视,或可待推进:1.历来有关《大学》研究的主体趋向,有关《大学》思想本身的研究多,进行《大学》学及其思想史类的研究少。2.已有的《大学》学视域的研究,在学术史的整体拓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比如对其他繁多的《大学》文献,如《大学本旨》《大学章图》《大学衍义》等著作,亦可形成自觉的统筹,进一步发掘出其中有价值的思想。3.已有的《大学》学视域的研究,往往重在学术史、文献学的梳理,在对文本的思想掘发方面仍有推进余地。4.对本应列属“‘四书’学”范围的《大学》学著作略有忽视。5.现在注重的问题式研究在探讨《大学》学原著时,往往将之提炼为“格致”“诚意”等少数几个理论问题,未能充分探讨蕴含这些问题的整体经学背景,未能充分照顾到这些哲学问题的经学渊源及在其《大学》文本及《大学》学史中的整体观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碎片化的论述,而对《大学》思想系统及其问题意识之全貌透显不够。
  立足《大学》学的研究路径,不难发现对于丰富的《大学》学原著文献而言,此研究又是十分可行乃至亟须开展的。《大学》学史源远流长,至今绵延不断,而宋明是其中最鼎盛的“黄金时代”。宋明以前,《大学》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如郑注、孔疏,只将其作为《礼记》之一篇,视之为礼学之“通论”,《大学》的思想“自性”及其之于儒学义理架构的理论价值,未见凸显,基本处于湮没无闻的状态;虽然唐宋之际渐有时兴,开始被提起、引用、单篇流传并有所升格,但真正实质性的改变,还是有赖宋代二程先生明确视之为儒家为学立教的规矩,其后更经由朱子“四书”系统和理学体系,进入经典系统,参与到主流思想话语体系中;此后,清代反拨理学,从经典体系的解构发力,《学》《庸》被重新附于礼篇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大学》学的哲学运动亦由此再次归于消沉。进一步看,相较于汉唐及清代,宋明时期的重要性更在于《大学》对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和演进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宋明理学家无不对其予以特别关注,《大学》(以及《中庸》)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实际上超过其他儒家经典。钱穆先生明确宣称:《大学》乃“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还有学者形象地称道:“《大学》几乎成了宋明时期哲学创造的一个哲学酵母。”对《大学》学研究而言,宋明理学实应成为首选的研究取向和资料来源,而《大学》学的视域对于透视宋明理学的思想结构和理论衍变无疑也将有重要助益。职是之故,本课题以宋明理学为主要的理论时段和背景进行选材并建构框架。
  国学的主流在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经学,经学的精华在“四书”,“四书”的纲领在《大学》,《大学》在儒学演进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开展《大学》学研究,首次试图对《大学》学原著文献开展系统研究,可弥补以往哲学史、经学史研究中对《大学》学原著的忽略和阙如,对“四书”学研究亦有相应推进之效;立足宋明理学的研究视域,本课题对宋元明时期《大学》的诠释与发展做出系统的思想史、哲学史疏释和研究,可为完整构建《大学》学史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透过《大学》学的考察,更见《大学》与宋明理学之关联与互动,力图从全新角度来对宋明理学理论话语和思想脉络的演进予以审视。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元明清朱子学
  批判史研究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8YJC720022)
  王小珍
  一、主要内容与框架
  对朱子学的批判来自朱子学同期的各种学术思想流派,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是综合代间与学派互动,围绕宋元明清时期朱子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就历代朱子学、其他道学、传统儒学乃至佛老等学者对朱熹及其门人后学的学术思想展开的批判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揭示朱子学与批判意见之间的长期深入互动,从而通过反观朱子学来明确朱子学的理论边界与效力,进而更完整理解宋元明清朱子学的形成发展历程。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他者视野当中的朱子学,也即宋元明清时期朱子学所受各方的质疑与批判,既包括朱熹学术思想所受各方批判,也包括朱子门人后学受到来自朱子学内部的相互批判与外部的批判,因此本研究将按照时间顺序对批判的形成原因、实质、类型以及后世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与反思。
  具体框架分为六个部分,其一为宋元明清朱子学概况;其二为宋代反朱子学思想,主要包括朱熹生前所受的各种批判[如道学内部的批判、传统儒者对朱熹的批判(如周必大等)、佛道对朱熹的批判等]和南宋晚期朱子学所受的批判(如对朱熹的批判、对朱子门人的批判和朱子学派的自我批判等);其三为元代反朱子学思想,包括元代朱子学者对朱熹及其门人的批判、象山后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和传统儒生对朱子学的排斥;其四为明代反朱子学思潮,如明早期朱子学者对朱熹的批判、阳明及其后学对朱子学的批判与明末学者对朱子学的批判;其五为清代反朱子学思潮,包括清早期朱子学者所受批判、乾嘉汉学对朱子学的批判与清末的反朱子学思潮;其六是对于宋元明清反朱子学思想的反思。
  二、主要观点
  作为宋明道学众多流派之一,朱子学在七百多年的时间里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这与历代朱子学者的学术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他们在继承朱熹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对朱熹有所批评,进而推动朱子学的理论创新。道学之外的传统儒者与佛道对朱子学的批判。阳明及其后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多是持维护阳明学的立场,故而抛弃门户之见揭示阳明学对朱子学的误读与误解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宋元明清时期重要的儒家学派,此外,还有道学之外的一般儒者以及佛道学者对朱子学的批判,这些批判是宋元明清反朱子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反映出朱子学在道学核心义理上的理论特色。
  三、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并运用以下具体方法进行研究:
  1.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宋元明清朱子学所依赖的文化史、生活史、社会史背景的考察,考察宋元明清朱子学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梳理宋元明清朱子学及其所受批判的思想内涵。
  2.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宋元明清朱子学与其他道学学派、传入儒学乃至佛道的辩论比较当中,分析宋元明清反朱子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朱子学形成发展过程的重要影响。
  3.运用思想考古的方法,对宗祠、家谱等体现宋元明清朱子学与其他学派思想家的各种载体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以便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宋元明清朱子学所受来自各方的批判全貌。
  四、意义
  朱子学批判史是与朱子学发展过程紧密相关的思想史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专门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意义至少有如下两点:
  1.批判是从众多反面来理解朱子学,有利于厘清朱子学的理论边界,加深对朱子学学术思想特质的理解。
  2.系统讨论宋元明清朱子学者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互动,从学派分立与理论批判的角度深入揭示朱子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形成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8)

《朱子学年鉴(2018)》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与张栻、吕祖谦互动述略》《二程与朱子道统说》《2018年度中国台湾朱子学研究成果综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