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朱子心论比较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449
颗粒名称: 荀子与朱子心论比较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本文探讨了“心”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孔子、孟子、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家学者的观点。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荀子和朱子对“心”的看法,并比较了两人对“心”的特性和工夫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荀子 朱子心论 研究

内容

“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论语》中,孔子所言之心主要有两种内涵:良知之心和认知之心。后至孟子以“四心”言性情,其心则是良知之心。再至宋明时期,陆九渊、王阳明也是多侧重于发挥良知之心。这可以说是儒家良知之心的传统。与此相对,荀子和朱子分别作为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两人并未走儒家良知之心这一传统,而是着重发挥了孔子认知之心的内涵。这是他们在义理上的遥契,论文写作正由此而发。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总体上对荀、朱两人心与性情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此突出心在各自哲学体系中的作用和特征。荀子就人作为生物的自然本能言性,性在不加约束的前提下自然会流于恶,而荀子把救治性恶之可能落于心上,即通过心所认知的外在礼义来导化性情。很显然荀子的整个哲学义理架构是“以心治性”,此认知礼义之心自然是认知之心。在讨论朱子的心性论之前,需要阐述其理气论。在宇宙界朱子是理气两分,在现实的人生界朱子是心性情三分,即性为形而上之至善,情为形而下之气,而心既非理也非气。为达到性情中和的最高境界或说心与理一的境界,朱子认为需要对心做内外两套工夫,才能使心能够知觉性理之全然,这样性所发之情才能无不中节。显然朱子的知觉性理之心是认知之心,而非良知之心。其次,对荀、朱的心之特性进行分析比较,荀、朱论心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心都具有一种主宰特性,其不同之处在于荀子之心是“大清明”之心,而朱子之心则是一种“虚明心体”。最后,对荀、朱的心之工夫进行比较,根据各自心之特性之不同,荀子相应的工夫是“虚一而静”,而朱子的工夫则重在“持敬”,当然两人的工夫论都结穴于“诚论”,这是他们在工夫论上的相同之处。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8)

《朱子学年鉴(2018)》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与张栻、吕祖谦互动述略》《二程与朱子道统说》《2018年度中国台湾朱子学研究成果综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肖艳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