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页。
[2]同上注,第2页。
[3]同上注,第5页。
[4]同上注,第2页。
[5]同上注,第5页。
[6]同上注,第2页。
[7]同上注,第3页。
[8]同上注,第3~4页。
[9]同上注,第4页。
[10]同上。
[11]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页。
[12]同上。
[13]同上注,第6页。
[14]同上。
[15]同上注,第7~8页。
[16]同上注,第8页。
[17]同上。
[18]同上注,第9页。
[19]同上。
[20]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90页。
[21]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页。
[22]同上注,第9~10页。
参考文献:
〔1〕吕祖谦,《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原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2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注释:
[1]田浩,《儒学研究的一个新指向:新儒学与道学之间差异检讨》,载于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7~97页。狄百瑞(Wm.Theodore de Bary),《新儒学一词的使用:回应田浩教授》,载于伊沛霞(Patricia Ebrey)编、姚平译,《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英文版本:Hoyt Cleveland Tillman,“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Approaches to Examining Differences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ueh(Daoxue)”,Philosophy East andWest 42.3,1992,pp.455~474.Wm.Theodore de Bary,“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A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llma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3.3,1993,pp.541~555.
[2] Hilde De Weerdt,Competition over Content:Negotiating Standard for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1127~1279),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参看田浩《朱熹与道学的发展转化》,收入吴震编,《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七,载于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80页。
[4]蔡方鹿,《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及其哲学》,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5]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6]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张立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8]徐纪芳,《陆象山弟子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0年。
[9]英文名PhilosophyEastandWest,1992和1994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HoytCleveland Tillman,“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Approaches toExami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ueh(Daoxue)”,Philosophy EastandWest 42.3,1992,pp.455~474.Wm.Theodore de Bary,“TheUses of Neo-ConfuCianism:A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llman”,Philosophy EastandWesT 43.3,1993,pp.541~555.
[10]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第2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11] Hans van Ess(叶翰),“Hu Hong's Philosophy”,inJohnMakeham(ed.),Dao Companion toNeo-Confucian 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p.110~115.
[12]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页。
[13]同上,第336页。
[14] Hoyt Cleveland Tillman,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is'sAscendanc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pp.30~36.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Hans van Ess,“Hu Hong'sPhilosophy”,in JohnMakeham(ed.),Dao Companionto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p.110~115.
[15] 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7页。
[16] Hoyt Cleveland Tillman,Christian Soffel,“Zhang Shi'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on Human Nature,Heart/Mind,Humanenes and the Supreme Ultimate”,in JohnMakeham(ed.),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126.
[17]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〇,《南轩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09页。
[18]邹锦良,《张栻研究四十年:成就与不足》,《西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9]向世陵,《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20]李可心,《由心的出入问题反思张拭之学的式微——兼明理学的内在展开与时代性》,载于周景耀主编,《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
[21]张栻撰,杨世文点校,《张栻集》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938页。
[22]如果要更多的解释,可以参看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57页。
[23]周景耀主编,《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
[24]任仁仁、顾宏义编撰,《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当时在长沙会议上分发的只是此书样本,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此书的日期为2018年1月22日。
[25] Christian,Soffel,Hoyt Cleveland Tillman,CUlTUr AlAuthority and PoliticalCulture inChina:Exploring Issues with the Zhongyongand the Daotong during
the Song,Jinand YuanDynasties,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2012,p.42.中译本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26]苏铉盛,《张栻的中和说》,载于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27]陈来,《朱熹的<仁说>与宋代道学话语的演变》,载于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28]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Tillman andSoffel,“Zhang Shi'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Nature,Heart/Mind,Humanenes and the Supreme Ultimate”,in John Makeham(ed.),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
[29] Wing-tsit Chan,Chu Hsi:New Studi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翻译版:《朱子新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刘述先,《朱子的仁说、太极观点与道统问题的再审察》,《史学评论》,1983年第5期;Tillman,ConfucianDiscourseand Chu His sAscendancy,Honolulu:University ofHawaii Press,1992,Chapter3;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三章。
[31] 苏铉盛,《张栻的<太极解>》,载于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邓广铭,《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载于季羡林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2]刘玉敏,《心学源流:张九成心学与浙东学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杨新勋,《张九成集前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46页。
[33]蒋伟胜,《吕祖谦“得中原文献之传”考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34]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2册,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第1~21页。另参Marchal(马恺之),“Lü Zuqian's Political Philosophy”,John Makeham(ed.), Dao Companionto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202。
[35] Marchal,“Lü Zuqian's Political Philosophy”,John Makeham(ed.),DaoCompanionto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202.
[36] 吕祖谦撰,黄灵庚编,《吕祖谦全集》卷一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589页。另参Machal,“Lü Zuqian's Political Philosophy”,John Makeham(ed.),DaoCompanion to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202.
[37]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的实学思想述评》,《复旦学报》,1992年第6期。
[38]蔡方鹿,《论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思想》,《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
[39]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四章。
[40]李同乐,《试论朱熹与吕祖谦历史观之异同》,《社科纵横》,2004年第9期。董平,《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41]Kai Marchal,Die Aufhebung des Politischen:LuZuqian(1137~1181)und derAufstieg des Neukon fuzianismus,Wei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11.
[42]Marchal,“Lü Zuqian's Political Philosophy”,John Makeham(ed.),DaoCompanion to 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209.
[4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49页。
[44]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五章。
[45]刘昭仁,《朱熹与吕祖谦的交谊》,《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6]Peter K.Bol(包弼德),“Reading Su Shi in Southern Song Wuzhou”,EastAsianLibraryJournal8.2,1998,pp.69~102.
[47]Marchal,“Lü Zuqian's Political Philosophy”,John Makeham(ed.),DaoCompaniontoNeo-ConfucianPhilosophy,Dordrecht:Springer,2010,pp.212~218.
[48]Hilde De Weerdt(魏希德),“Review of Die Aufhebung des Politischen:Lü Zuqian(1137~1181)und der Aufstieg des Neukonfuzianismus”,by Kai Marchal,ChinaReviewInternational19.3,2012,pp.468~473,特别是第472页。
[49]潘富恩,《吕祖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50]杜海军,《谈吕祖谦浙东学术的领袖地位》,《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2期;《吕祖谦门人及吕学与浙东学术的发展关系》,《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51]刘玉民,《南宋区域学术互动研究:以吕祖谦为中心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52]蒋伟胜:《合内外之道:吕祖谦哲学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年。
[53]程小青、郭丹,《吕祖谦与朱熹新理学》,《福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原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朱客座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荣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