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心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247
颗粒名称: 朱子“心学”研究
其他题名: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12-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宋明时期,“心学”一词开始被使用,其中朱子提出了“心学”的哲学依据。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通过修养心性和追求理性道德,可以达到心的统一与和谐。
关键词: 宋明时期 心学 朱子

内容

认识到朱子哲学的形上本体是“性”“理”,这是本研究的基本前提。同时,“性”“理”“仁”“心”等范畴是朱子学的核心,由此形成以“理(性)本论”为前提的“性理学”“仁学”或“心学”。然而,由于对“心学”“理学”分判陆王与程朱之学的普遍认可,学者多从“性理学”或“仁学”的角度理解朱子思想。因此,对朱子“心学”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
  一方面,排除朱子学而视陆王学为“心学”,始于宗陆者的门户之见。自宋至明弘治,“心学”与“理学”并无分为二途,而是体用相须,共为道统之传。“心学”既指“万世之下传心之学”(熊刚大),又与“记诵博识,口耳外驰”的“词章之学”相对立(陈埴),被视作儒者毕生之志业。同时,“心学”有正误之分,而无学派专属之称,朱学乃“心学之正者”(黄震)。然而,明正德年间《陆九渊集》的编订,刻意突显“心学”之于陆学的地位(日本学者中岛谅)。明嘉靖年间,“心学”已独指王学。万历年间,邓元锡作《明皇书》,视阳明学为先儒正学,单列入“心学纪”一卷中,将“心学”与“理学”分为二途。清儒黄梨洲父子编撰《宋元学案》,借邓元锡之说,以“心学”指陆王之学,带有明显的门户之见。基于此,我们必不能以“心学”“理学”分门派,而将朱子学排除“心学”之外。
  另一方面,朱子虽未用“心学”一词,但他认为“学圣人之道,乃能知圣人之心”(《记疑》,《文集》卷第七十),“传道”即“传心”,故称其“道学”,亦可称为“心学”。
  “心学”即传心之学,追溯其根源,在虞廷“十六字”。朱子对“十六字”道心人心的诠释即其心性本体论的总体看法,其核心在“心”;对“精”“一”的阐发即其工夫论的总体说明,其核心在“敬”。心性本体与工夫论合而言之即“心学”的人生论说明。
  基于此,(传道)传心之学即“心法”或“心学”,它是言心之学、修心之法。称“言心之学”是以心为核心,又囊括了标志价值观念的性情、中和、道心人心、善恶、天理人欲等内容,以及包含表示心之体用存在状态的动静、未发已发等范畴。称“修心之法”则以敬为主线,又包括知行、涵养省察、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敬义、尊德性道问学等工夫论问题。因此,“心学”或“心法”虽指言心之学、修心之法,但其包含甚广,囊括了整个的心性本体论与工夫论的内容。
  同时,朱子将《中庸》视为“孔门传授心法”(《中庸章句》),并提出《中庸》首章为一篇之体要,又以三层结构说明主旨:“道之本原”与“实体”;“存养省察之要”;“圣神功化之极”。第一层从天道下贯到人道,其明确地为心性本体与工夫,找到了宇宙本体论的依据。因此,朱子三层结构的诠释即其“心学”之大要。这不但包含人生论的说明,还存在宇宙本体论的诠释。
  基于以上两方面,《朱子“心学”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宋明时期“心学”一词的使用;朱子“心学”提法的哲学依据总述。
  2.朱子“心学”的宇宙本体论建构。
  此即“道之本原”与“实体”。我们重点突出“天地之心”在朱子思想中的地位。“天地之心”即理气圆融,“天地之性”为其体,“天地之情”为其用。同时,朱子言:“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克斋记》),二者同为打通天人的关窍。总之,“天地之心”不但能统摄朱子的理气观,同时能作为天人贯通的诠释前提,可见“天地之心”在朱子宇宙本体论中的核心地位。
  3.朱子“心学”的人生论说明。
  “存养省察之要”强调工夫论,而工夫论与心性本体形影相随,这尤其反映在朱子对中和问题的看法上。因此,这一部分关注中和新旧说的转变历程,由“性体心用”转变为“心统性情”,以及补足未发时涵养心体的工夫,此即旧的“心学”转向新的“心学”。
  4.朱子“心学”的境界论诠释。此即“圣神功化之极”。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朱子学年鉴.2017》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仁者人也”新解》《朱子学的构建与中华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朱熹与陈亮往来书信编年考证》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