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四端亦有不中节”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178
颗粒名称: 朱熹与“四端亦有不中节”问题
其他题名: 兼论恻隐之心、情境与两种伦理学的分野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于孟子四端纯善观点的挑战,并以恻隐之心为例,通过构造一个新案例,讨论了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伦理学的分野。通过对知识条件和道德判断的考察,作者认为朱熹的道德哲学属于认知主义,注重情境的敏感性;而孟子的道德哲学则属于非认知主义,情境的钝化。
关键词: 道德哲学 认知主义 知识条件

内容

《哲学研究》2017年第4期
  自孟子以来,四端纯善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晚年朱子挑战了这种观点,从而提出了“四端亦有不中节”的问题。在孟子的著名例子的基础之上,笔者构造了一个新案例,该案例的核心就是把儿童替换为一个恶贯满盈的成年人,并假设目击者中有的人知道这个事实,有的人不知道这个事实。于是,论文就以恻隐之心为例,辅以是否具有某种知识的条件,以及是否中节的道德判断,对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两种伦理学的分野,予以了初步的分析。从而认为朱熹的道德哲学是认知主义的,具有敏于情境的特点;而孟子的道德哲学则是非认知主义的,具有钝于情境的特点。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朱子学年鉴.2017》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仁者人也”新解》《朱子学的构建与中华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朱熹与陈亮往来书信编年考证》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晓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