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界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1064
颗粒名称: 朱子学界概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0
页码: 265-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朱子学研究的学者、会议和重要课题等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朱子 思想 学界

内容

学者简介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196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兼任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国际退溪学会理事、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建构了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的理论思维体系及和合学哲学体系。主要专著有:《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新人学导论》、《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人道篇)、《中国近代新学的展开》、《周易思想研究》、《周易帛书今注今译》、《宋明理学研究》、《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朱熹思想研究》、《朱熹评传》、《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退溪哲学入门》、《李退溪思想研究》、《戴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思想研究》、《和合与东亚意识》、《中国和合文化导论》、《和合哲学论》、《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现代的度越》、《张立文文集》38辑(中文版)等。主编、合著:《中国学术通史》(六卷本)、《道》、《理》、《心》、《性》、《天》、《变》、《气》、《中外儒学比较研究》、《退溪书节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丛书》、《传统人与现代人丛书》、《东亚哲学与21世纪丛书》等40多本。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蒙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8年生,甘肃庄浪人。196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曾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朱熹哲学十论》、《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国学举要·儒卷》(合)、《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国文天地》(台湾)、《孔孟月刊》(日本)、《明报月刊》(香港)、《咸汪》(日本)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方彦寿
  福建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子文化》期刊主编,研究员。1952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国朱子学会(厦大)常务理事,兼任中华朱子研究会(清华)理事,福建省朱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朱子学和福建地方文化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武夷山冲佑观》、《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建阳刻书史》、《福建古书之最》、《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福建刻书论稿》和《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等,并主编《闽北掌故》、《朱子文化大典》和《杨时文化大典》等。电视专题讲座《狐仙传说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意义》曾在福建教育电视台“海西文化讲坛”连续播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曾多次被海内外的学术研究机构邀请进行学术研讨,并曾在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东南学术讲坛做学术讲座。
  乐爱国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198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1986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兼任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道学研究》副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哲学、朱熹理学、道教思想史、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等研究。出版《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宋代的儒学与科学》、《为天地立心——张载自然观》、《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道教生态学》、《中国道教伦理思想史稿》、《管子的科技思想》、《新编中国哲学史》(合著)、《王廷相评传》(合著)等著作,译著多部。在《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伦理学研究》、《史学史研究》、《儒教文化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朱子学研究的专题论文近百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中庸》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道教伦理思想史”等课题。
  王国良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生,江苏省江都市人。1986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安徽省哲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与新儒学、宋明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从中西哲学文化交流融会的角度考察中国哲学文化的再生能力与创新能力。代表专著有《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中国文化精神》等,主编《新安理学与宋元明清哲学》,点校《新安学系录》,译著有《思想体系的时代》、《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关朱熹的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新安理学与徽州社会”、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朱熹理学体系研究”等课题。
  潘立勇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生,浙江宁波人。现任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学术部主任、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朱子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理事、浙江度假旅游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休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审美哲学、休闲学、宋明理学与美学等研究。专著有《朱子理学美学》、《审美人文精神论》、《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审美与休闲》、《形体美与性选择》、《宋金元美学史》等;主编《中华人文》、《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旅游》、《休闲评论》等多种期刊,译著有《性爱人类学》,有关“理学美学”的研究和《朱子理学美学》一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负责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项目“朱子理学美学及其现代意义”、“宋明理学与人格美育”等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第一、二届全国青年美学优秀学术成果奖、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华东地区高校出版系统学术专著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董平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生,浙江衢州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同时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朱子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明人集部”主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委、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科联理事、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哲学、佛教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印度哲学等。代表作有《陈亮评传》、《天台宗研究》、《浙江精神的哲学本源》、《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陈亮文萃》、《王阳明的生活世界》等。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整理点校估计近千万字,包括《儒藏(精华编)》(第二五二册)、《王阳明全集》、《邹守益集》、《甘泉先生文集内外编》、《敬斋集》、《王袆全集》、《杨简全集》、《杭州佛教文献集萃》等。主持科研项目12项,现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有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汉传佛教史传集成”和教育部社科重点委托项目“《儒藏(精华编)明人集部》”。
  李承贵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3月生,江西万年人。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首席专家,现兼任韩国成钧馆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严复研究会名誉理事等。研究方向为中国儒学、儒佛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传统道德、文化哲学等,主要著作有《杨简》、《中国哲学与儒学》、《陆九渊》、《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等11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哲学与文化》、《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8项。
  徐公喜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基地主任、所长、教授,1965年12月生,江西鄱阳人。1987年毕业江西大学历史系,后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助教班,学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现任《朱子学刊》主编、南昌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朱子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历史学会理事、上饶市朱子学会会长、江西东方红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等。研究领域为朱子学与传统法律思想,并扩大到传统儒学文化研究。现主要担任史学概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史学论文写作、传统文化与环境等课程教学科研工作。代表性专著为《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研究》,主编《理学家法律思想研究》,校点理学渊源考辨丛刊《学统》、《闽中理学渊源考》及《信江书院志》等古籍文献,在《中华文化论坛》、《浙江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等期刊发表朱熹相关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文化研究”,江西省规划项目“朱熹的理治社会”、“理学渊源考辩”等。目前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儒藏》(精华编)之《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及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朱子学学术史”等研究课题。
  杨柱才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1966年3月生,江西高安人。1987年、1990年分别取得江西大学哲学学士、哲学硕士,1996年取得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江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2004—2005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05—2006年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研究学者,汉阳大学客座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为儒家哲学、宋明理学,已出版《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合著《江右思想家研究》、《中国儒学史》(宋元卷),主编《赣文化研究》辑刊,在《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东方论坛》、《哲学门》、《国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道学经典诠释:以朱熹《太极通书解》为例”、江西省社科项目“理学在江西的传播”等。
  朱子学研究机构
  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方彦寿
  该中心于1988年6月25日在福建武夷山成立,是一个由各地潜心朱熹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团体,是全国第一家直接以“朱熹”命名的研究机构。它的成立,不仅带动了一批类似的机构相继崛起,而且还直接促成了第一家以“朱子”命名的宗亲组织——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的诞生。并通过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和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联合召开了1990年国际性的朱子学研讨会,研讨会邀请韩国的新安朱氏宗亲会朱昌均先生所率领的代表团出席会议,由此促成了世界朱氏联合会的诞生。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既是国内朱子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和交流中心,又是参与地区文化建设的实体机构。该中心的宗旨是:励志改革,反思传统,深入开展朱熹研究;立足武夷,面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力求使学术研究为当前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心的任务是:(1)广泛联络各地有志于朱熹研究的人士,深入开展朱熹、闽学(朱子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伟大祖国文明的复兴。(2)积极加强各地朱熹研究社团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经常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交换材料,增进友谊,共同进行地方史料的发掘整理。(3)举办若干服务性项目,为国内外从事朱熹研究的学者专家来武夷山和闽北各地进行学术研究考察提供方便。(4)吁请社会各界,为闽学故乡文化宝藏的开发和朱子遗址的修复提供各种支持和赞助。
  中心自成立以来,举办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朱子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闽学研究丛书》和《朱子文化》刊物,赞助中国内地学者出版有关朱熹研究的专著,吁请有关部门和社会知名人士,修复了部分朱子文化遗址,推动了朱子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搜集资料、促进遗址修复、加强海内外联谊、深入开展朱熹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990年在武夷山名胜风景区建立了朱熹纪念馆,迄今为止已接待参观者达三四百万人次。(2)举办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朱子学术研讨会,其中以1990年、1997年、2000年举办的三次纪念朱熹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最有影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结识了新朋友,增进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朱子后裔对闽北朱子故里的了解。(3)已编辑出版《闽学研究丛书》八册和《朱子研究》(后改为《朱子文化》)数十期,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4)赞助中国内地学者出版有关朱
  熹研究的专著五本,达160余万字。(5)20多年来,筹集资金600多万元(主要是海外朱子后裔捐资),修复了武夷山(原崇安)朱子故居紫阳楼武夷精舍(即紫阳书院)、建阳考亭书院文公祠朱子墓等十多处遗址,为开辟以武夷山为中心的朱子文化旅游线路做了基础性工作。(6)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及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俄国、荷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国,以及港澳台的一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朱氏宗亲组织建立了联系,提高了武夷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密切了与海外华人、国际友人的交往,扩大了朱子学在世界的影响。
  中心于1993年6月创办期刊《朱子研究》,至2006年初,出版50多期;原为省内刊,后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易名为《朱子文化》,于2006年3月出版创刊号(双月刊)。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主办,世界朱氏联合会曾作为协办单位。担任过正副社长或主编的有张建新、朱茂男、张品端、朱杰人和方彦寿。此外,还于1986年初创办内刊《闽学通讯》,至1997年,出版40多期。此是至为宝贵的地方朱子学文献。
  今后,该中心将继续立足本地区,背靠全国,面向港台,走向世界,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以修复起来的武夷精舍(朱子文化园)为朱熹研究中心的基地,创办朱子图书馆(含朱氏族谱展览馆),为海内外朱子学研究专家学者和朱子后裔提供资料咨询服务;继续筹集资金,进一步修复朱子文化遗迹,开辟朱子文化旅游线路;加强与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联系,扩大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影响,使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真正成为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基地。
  (作者单位: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徐公喜
  1989年江西上饶师专成立专门从事朱熹思想研究的朱子学研究室,1993年组建为朱子学研究所。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确定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专门史学科被批准为江西省朱子学研究所,属于基础性研究的学术研究机构,主要方向为朱熹理学思想研究,并由朱子学拓及理学、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唯一的朱子学专门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上饶师范学院古籍文献整理的机构,承担了一批古籍整理项目。
  1989—1993年朱子学研究室先后由主任饶祖天教授,副主任汤勤福教授、吴长庚教授主持工作。1993年朱子学研究所成立后先后由吴长庚教授、徐公喜教授负责工作。现任朱子学研究所所长、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的为徐公喜教授。研究所目前有学院内专兼研究人员19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其他2人,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梯队,聘请了庞朴、李学勤、张立文、陈来、束景南、蔡方鹿、高桥进、林庆彰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为研究所顾问。
  25年来,朱子学研究所成果不断涌现。1989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创办了《朱子学刊》刊物,至今已经出版发行了23辑,发表了750余篇有关朱子学、理学及传统文化研究的论文,该刊物曾被《解放日报》称誉为“国内朱子学研究领域唯一最具权威的刊物”,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生前赞誉“《朱子学刊》内容充实、必以先睹为快”,成为朱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研究所致力于加强与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1995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2013年先后7次在江西上饶成功主办了朱子学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06年,朱子学研究所与安徽省朱子学研究会主办了以朱子学及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同年,朱子学研究所与安徽省朱子学研究会、福建闽学会共同倡议正式形成每年轮流举办朱子学研讨会的三省联合机制,为三省的学术交流建构了稳定的学术平台。2009年吸收了台湾朱子研究协会,扩大为海峡两岸四地朱子学论坛,在朱子学学术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子学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朱子学及理学研究,专兼职研究人员出版《朱熹教育思想论稿》(韩钟文)、《朱熹文学思想论》(吴长庚)、《朱熹的史学思想》(汤勤福)、《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徐刚)、《朱熹经学和中国经学》(蔡方鹿)、《朱熹法律思想研究》(徐公喜)、《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周茶仙)、《陆陇其与清初朱子学》(余龙生)、《胡居仁与余干之学研究》(冯会明)、《朱熹与江西理学》(徐公喜)、《理学家法律思想研究》(徐公喜)、《宋明时期江西朱子后学群体研究》(周茶仙)、《辛弃疾接受史研究》(吴长庚)等学术著作;编辑整理了《朱陆学术考辨五种》(吴长庚)、《鹅湖峰顶志笺注》(吴长庚)、《费宏集》(吴长庚)、《理学渊源考辨丛刊·学统》(徐公喜)、《理学渊源考辨丛刊·闽中理学渊源考》(徐公喜)、《信江书院志》(徐公喜)、《大学衍义》(朱人求)、《胡居仁集》(冯会明)等古籍著作。朱子学研究所成员在《中国哲学史》、《文学遗产》、《孔子研究》、《学术界》、《船山学刊》、《中华文化论坛》、《光明日报》等学术刊物、报刊或会议发表论文数百篇。
  2010年以来,朱子学研究所承担科研项目共47项,科研经费265万元。目前主持完成或在研朱子理学项目主要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项目“朱子学与地方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文化研究”、“鄱阳湖地区理学传衍的时空研究”、“南宋信州文人群体研究”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明清商业伦理思想史研究”、“《儒藏》(精华编)经部春秋类”、“《儒藏》之《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点校”等,同时还承担了“朱子学学术史”、“朱熹道德建设思想研究”、“朱熹与信州理学研究”、“理学伦理观与明清政治文化研究”、“宋明理学生态智慧研究”、“甘泉学派及江西后学研究”等一
  大批省级项目。
  (作者单位: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为省一级学会。研究会首届会长是原安徽省副省长魏心一,名誉会长是原安徽省副省长龙念,现任会长是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秦德文,常务副会长为原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诸伟奇教授,2004年秘书处挂靠安徽合肥学院中文系。该学会宗旨为:团结一切有志于儒学和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以及对儒学、朱子学有兴趣的朋友,开展朱子学和儒学的研讨,特别是朱子学与安徽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的研究,努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安徽省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安徽省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研究会成立以来,与中国孔子基金会、世界朱氏联合会、福建省闽学会、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广东省朱子学会、广西省朱子学会、香港孔教学院及海内外的有关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
  研究会拥有一支颇具影响的学术研究队伍,汇聚了一批安徽省内朱子学、儒学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该研究会积极组织学术会议和开展学术活动。2005年,研究会与深圳万丰集团联合召开了“朱子学说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葛兆光、朱杰人等一些全国知名学者与会。2006年,该会倡议与朱熹有渊源关系的安徽、福建、江西三省联手进行朱子学研究,得到福建、江西学者的相应,2007年正式形成轮流举办朱子学研讨会的三省联合机制,为三省的学术交流建构了稳定的学术平台。2007年在安徽黄山市联合主办的“朱子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2008年在福建武夷山市联合主办的“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在江西上饶市联合主办的“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2010年在安徽安庆市召开的“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研讨会,均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2011年10月,“全球化时代视野中的朱子学及其新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台北市召开,两岸四地联手共建朱子学研究平台的新局面业已形成。
  与此同时,研究会十分重视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研究会成员每年出版的著作不下十部,发表的论文有百余篇,承担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其中,前任常务副会长孙以楷教授任主编、以会员为主要作者完成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成果“道家与中国哲学”六卷本专著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研究会会员还参与了国家重点图书《朱子全书》27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原会长魏心一同志担任该书编修工作委员会主任,原常务副会长孙以楷教授担任该书副主编,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广泛好评,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等奖项。此外,研究会还组织会员写作、出版了《1500—1840:儒学在欧洲》、《中国:欧洲的样板》、《朱子学与徽州》等专著三部,编辑出版论文集《朱子学说与社会和谐》(李瑞环同志为本论文集作序)、《朱子学研究》两部,与上饶师范学院共同主办《朱子学刊》,并在《合肥学院学报》上开辟“朱子学研究”专栏等,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
  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编号:13&ZD062)
  ⊙王玲莉
  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教授主持的2013年国家重大招标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共设五个子课题:(1)本论:朱子学说的承传与创新研究;(2)朱子学在中国的承传与创新研究;(3)日本朱子学承传与创新研究;(4)韩国朱子学承传与创新研究;(5)总论:东亚朱子学的现代审视。
  该课题的总体框架由本论、分论和总论三部分构成,本论率先阐述朱子学自身的承传与创新、朱子哲学话语的承传与创新。分论分别从经典、话语和实践来阐释中日韩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中日韩朱子学的社会化及其实践,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出东亚朱子学的方法论、东亚朱子学话语的理论类型、中日韩朱子学的相互交涉及其同调与异趣。“经典、话语与实践”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经典文本也可视为“语篇”或“大话语”,因而,该课题始终围绕“话语与实践”展开,话语分析方法是本课题最根本、最关键的方法。所谓东亚朱子学话语的研究,是借鉴话语研究的方法,使东亚朱子学话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系统化,并使得对东亚朱子学前期的零散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获得方向和整合,从而使目前东亚朱子学的研究在单一研究范式的状况下摆脱出来,走向新的、更为活跃的状态。在研究东亚朱子学话语的形成过程方面,强调通过经典解释案例的解剖,进行儒学观念史的研究,注重比较和了解各家在主要儒学观念上的异同,以明确经典解说这一形式在东亚朱子学话语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而言,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既包含朱子学说的承传与创新,也包含中日韩朱子学承传与创新的具体呈现,还应包含朱子学的现代反思。通过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探讨,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学术理论和思想观点的专题研究以及对东亚朱子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及其与时代发展关系的综合研究,编撰《东亚朱子学研究》丛书,形成跨国别跨学科学术团队,提升中国的朱子学研究学术竞争力,拓宽朱子学研究的国际性视野,为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朱子学提供可靠的学术基础。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学院)
  “群经统类”的文献整理与宋明儒学研究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项目(课题编号:13&ZD061)
  ⊙申绪璐
  20世纪40年代,马一浮先生力主从儒家“六艺”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来阐明宋明儒学,并为此以他的深厚学养与卓越识见,从宋明儒学大量的经部著述中选编了目录,即“群经统类”,拟加以刊刻,以备进一步深入研究。“群经统类”基于儒学有机整体的立场,选定了易、书、诗、礼、春秋、四书、孝、乐共8类53种著述,总约700万字,不仅涵摄了儒家经典的基本体系,而且覆盖了宋明时期各具特色的学者,并兼及若干与宋明儒学高度相关的宋以前和清代的重要著述。概言之,“群经统类”在文献的层面,充分展现了宋明儒学的整体形态。如能以此为基础,将有力推进对宋明儒学的认识与理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一浮生前既未能充分阐明己说,门下又缺有力弟子弘扬与护持,只能留待后来学者承担起责任。本课题即源于上述认识,希望沿着前辈已奠定的基础,通过回归中国哲学以经典为核心的立场来打开研究宋明儒学的新面相,不仅由此接续马一浮的未竟事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根本性地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认真整理“群经统类”,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宋明儒学,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创新提供具有可实践的精神资源。
  本课题主要依据“群经统类”,兼及其他重要而高度相关的文献,探讨宋明儒学各家各派是如何围绕着儒学的旧经典“六经”与新经典“四书”来阐明自己的论说,从而完成宋明儒学自身的建构与展开,并进而实现儒学在当时历史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课题研究对象分两类:一是主体部分,即“群经统类”及其作者的相关著述。这些著述的作者以宋元明为主,兼及宋代以前与清代的学者。二是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以“群经统类”作为研究对象主体的基础上,兼及其他具有高度相关性的重要经部著作。为此,课题的主要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群经统类”的文献整理,这将构成整个研究的基础;二是以“群经统类”为主,兼及其余,对宋明儒学的完型与展开进行梳理,并做出理论分析。
  课题的总体研究框架由六个子课题构成。其中,一个子课题是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其余五个子课题是理论研究,根据马一浮先生关于“六艺”的解说:“《易》本隐以之显,即是从体启用。《春秋》推见至隐,即是摄用归体。故《易》是全体,《春秋》是大用。须知《易》言神化,即礼乐之所从出;《春秋》明人事,即性德之所流行。《诗》《书》并是文章,文章不离性道,故《易》统《礼》《乐》,《春秋》该《诗》《书》”,加以设计。
  总论:《经典、诠释与宋明儒学的延异:以“群经统类”为中心》
  分论一:《〈易〉与〈春秋〉:宋明儒学的全体大用》
  分论二:《〈诗〉〈书〉〈礼〉
  〈乐〉:宋明儒学的性道神化》
  分论三:《〈孝经〉与(四书):宋明儒学的意涵新辟》
  分论四:《马一浮与现代新儒学:宋明儒学的传承创新》
  课题的设立是针对宋明儒学研究领域中长期既有的范式而做出的一个突破性尝试,旨在摆脱既有的以人物为对象,以学派为归趣的研究范式,通过以经典为对象,分析经典的诠释来梳理与探明宋明儒学的完型与展开,以及宋明儒学对儒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具体地讲,课题希望对下列学术思想理论问题做出探究:
  第一,关于儒家经典与宋明儒学的关系问题。宋明儒学是儒家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的完型与展开是基于儒家经典实现的,因此,儒家的经典系统在宋明时期究竟是如何确立与变化的,这一过程对于宋明儒家学术思想具有怎样的作用,经典与思想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以经典为中心对于宋明儒学传承与创新儒家传统具有怎样的特性与功能,都是需要研究探讨的。
  第二,关于宋明儒者对于经典的诠释问题。经典诠释是一项专门的学术问题,并且具有固定的规范与传统,因此,宋明儒学究竟是如何实现经典诠释模式的转移的,宋明儒学所实现的经典诠释新模式具有怎样的方法、标准与特性及其在中国学术史的意义,宋明儒学在经典诠释中聚焦于哪些问题及其原因,都是需要研究探讨的。
  第三,关于宋明儒学的重新认识问题。通过以经典为中心的宋明儒学的新研究,势必对宋明儒学产生重新认识,因此,宋明儒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究竟意味着什么,宋明儒学的思想体系及其演化是怎样的,宋明儒学的代表性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以及有哪些标准,本课题所获得的关于宋明儒学的认识与既有的认识将具有怎样的关系,都需要深入探讨。
  第四,以马一浮的儒学思想研究作为典型个案,具体展开和确证前面关于宋明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重新认识问题。通过探讨马一浮以“群经统类”等经典为中心所构建的“宋明儒学”的理论系统的性质、特点及其独特意义,进一步梳理与分析马一浮思想与宋明儒学及其整个传统儒学的关系,以及马一浮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经典诠释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把马一浮的儒学思想与现代新儒家,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钱穆等进行比较,厘清马一浮和他们在儒学及宋明儒学观念上的异同,凸显马一浮的儒学思想与思想方法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
  中国“四书”学史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编号:13&ZD060)
  ⊙殷慧
  “中国‘四书’学史”是湖南大学目前承担的一项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为岳麓书院副院长肖永明教授。
  由于朱子学与“四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一研究项目的展开,也将为朱子学研究的深入带来重要的成果。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形成于中国古典儒家文明发展早期的重要经典,南宋时期,这四部典籍被辑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四书”。从以“五经”为经典体系的核心到以“四书”为经典体系的核心,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旋乾转坤的大事,标志着中国古典儒家文明的最终定型。不同时代,处于不同历史情境与学术脉络之中的学者,总是面对着自己时代的问题,根据自身的体验对“四书”进行注、疏、训、解,加以阐释、发挥,希望通过与经典对话的方式,发掘“四书”的深刻内涵。历代层出不穷、绵绵不绝的四书注疏、训解、阐释、发挥之作,构成了中国“四书”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中国“四书”学史,具有学术史、思想史以及社会政治史、文化史、教育史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其学术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四书”学考察学术形态的演变与学风的转移。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学者对“四书”的注、疏、训、解,是产生众多思想课题、引发学术突破的主要动力。当时的“四书”学成果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儒家学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最为显著地反映了儒家学术演变的轨迹与趋势。其次,从“四书”学考察思想观念的演进。宋元明清时期层出不穷的“四书”学成果,承载了历代解经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以儒学为主体的思想的演进。通过对“四书”文本的阐发,许多新的概念与范畴得以提出、思想理论的建构得以完成。从历代的“四书”学著作中,可以见到解经者对概念、范畴的辨析、探讨,不同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的传承、交锋、碰撞、融合,可以窥见不同时代思维方式的特点与理论思考重心的变化,把握不同时代理论思维的高度。
  同时,“四书”的辑合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儒家文明直面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等思想的冲击,直面唐宋转型之后的诸多社会政治问题,而做出的创造性的理论建设,是儒家文明再次复兴的典范。研究“四书”学史,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
  此外,“四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是古代中国人精神家园中最核心的部分,建设现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四书”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涵与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某些问题,也可以从“四书”思想资源中寻求解决之道。研究“四书”学史,有助于彰显“四书”中的价值理想,挖掘“四书”中的智慧与资源,推进当前的文化建设,造福当今世界。
  国内外学界从不同层面对历代“四书”学进行了颇为细致的考辨、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四书”学史上重要论著的版本流传、渊源流变的考辨,对相关著作在训诂考订、义理阐发方面成就与特色的研究,对“四书”史上重要学者、学术流派、学术思潮的研究,等等。本课题旨在对中国“四书”学的历史进行贯通性研究,总体的研究框架是:首先,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讨论“四书”学的情况,厘清“四书”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国“四书”学史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研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在汉唐时期流传的情况。然后,大致以“四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为依据,重点研究宋代、辽、西夏、金、元代、明代、清代的“四书”学史。
  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1)对历代各类“四书”学成果加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通过对历代学者的“四书”注疏、训解、阐释、发挥之作的具体细致而又全面系统的研究,勾勒出中国“四书”学的发展演变历程,特别是呈现宋、元、明、清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四书”学的基本面貌、治学特点与学术成就。(2)对历代学者“四书”学成果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将不同学者在不同历史情境与学术脉络之中隐含的思想观念、价值预设、生命体验、社会政治理想和学术见解、理论立场加以揭示,从而对经典阐释与儒学发展、经典阐释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把握。
  课题研究还将在内容、方法和视野上实现创新。从总体上对中国“四书”学史进行贯通性研究,关注对象不是一朝一代“四书”学的发展,不是单独的某部“四书”学著作或者某个学者、某个学派的“四书”学成果,而是中国“四书”学的整体,其最终成果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四书”学发展演变的通史。课题既注重继承传统的以文献学为基础的经学史研究方法,也注意借鉴现代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历代“四书”诠释中的思想内涵加以挖掘,把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与深入的思想内涵分析结合起来,使研究成果既有厚重感,又有理论深度。“四书”学的形成、演变、发展、传播,与时代与社会必然发生密切关联。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术史的视野研究“四书”学,就很难全面呈现历代“四书”学的价值与意义。本课题试图在思想史、社会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文化地理学等多重视野之中,对历代“四书”学成果加以审视,呈现“四书”学发展的多个面相。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宋元朱子学研究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2013年度重大招标课题
  ⊙杨柱才
  朱子学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它扎根于广大精密的朱子自身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在后学那里同时获得丰富多样的发展。而宋元朱子后学对整个朱子学的走向产生的影响尤为关键。故此,本课题在研究朱子自身最重要经典《四书集注》的同时,以朱子门人后学为研究对象,结合理学的主要问题及其理路,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展开专题专人专书研究,形成以思想研究为主的特色,展示朱子学思想的继承、深入与修正。
  八个子课题研究,集中于朱子学思想的研究,尤其是经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不仅在各自研究对象上将取得新的成果,而且对理学与经学关系、理学研究方式等普遍问题产生具有启示意义的成果。
  1.朱子“四书”学研究。朱子“四书”学经过门人后学的研究和阐发,形成了异常丰富的“四书”学系统。该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拟论述朱子“四书”学的形成,具体剖析《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四书语类》、“四书文集”的特色,逐条疏证《四书集注》,注重其间的修改演变、异同对照,以确定朱子早晚异同之见。下编拟以《四书集注》为中心,分析朱子“四书”学的道统观、道体论、工夫论、圣王论、诠释特色、中心地位、历史影响,深入阐发其融经学与理学为一体的重大特色。
  2.朱子门人群体研究。课题主要着眼于门人群体的问题意识与体系,以及这些对朱熹问题体系的扩充。在经学研究的推进方面,以蔡氏父子、黄榦、张洽等人为中心考察他们的经学成就;在朱学义理的精致化与规范化表述方面,以陈淳为例具体分析义理的再诠释问题;在朱熹之后朱子学派整体性的维系方面,以黄榦与其他门人的广泛交往为例考察门人群体的凝集问题;在朱学的社会化与官学化方面,从黄榦等人的朱学道统论入手从理论上论证朱学的正统化,考察全体门人的各种具体推广活动,最后揭示他们的历史贡献。
  3.黄榦研究。课题主要着眼于黄榦的问题意识与体系,以及这些对朱熹问题体系的扩充。在经学研究的推进方面,详细总结黄榦的经学成就;在朱学义理的总结与再诠方面,以《朱子行状》为例具体分析朱子学的总结问题;在朱熹之后朱子学派整体性的维系方面,以黄榦与其他门人的广泛交往为例考察门人群体的凝集问题;在朱学的社会化与官学化方面,从黄榦的朱学道统论入手从理论上论证朱学的正统化,考察黄榦的各种具体推广活动,最后揭示他的历史贡献。
  4.辅广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综合相关材料,勾勒辅广问学于朱子后思想的演进历程,发掘辅广的主要问题意识,分别对其以理学统摄下的礼学思想、诗学思想、论孟思想予以分析,最后对辅广思想的整体特色及其影响做出说明。辅广思想的根本特色就在于,把朱子的理学精神进一步贯彻到对经学的具体解释中,从而使其《诗经》学和《礼记》学体现出浓厚的理学色彩。
  5.陈淳研究。课题将主要着眼于陈淳的特定问题意识与体系,揭示其为学过程当中的特殊性。在经学研究的推进方面,详细总结陈淳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在朱学义理特别是概念的再诠释方面,以《北溪字义》为核心,同时参考其他文集材料,具体分析朱子学义理的规范化解释以及陈淳自身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朱学的社会化与官学化方面,从小学教育方面的实践到其讲学活动,揭示他的历史贡献。
  6.真德秀研究。真德秀是朱子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丰富的理学思想、深刻的政治哲学显现于宏大著述和富有创造性的经典诠释中,深化了朱子学的发展,扩大了朱子学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深入阅读研究真德秀的著作,揭示真德秀的理学思想及其理学地位。具体内容包括
  五个部分,导论:真德秀思想的理论渊源,上篇:真德秀理学思想体系,中篇:真德秀理学与朱子学的国家化,下篇:真德秀理学与朱子学的世俗化,结语:朱子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大学衍义》的历史命运。
  7.蔡氏易学研究。以蔡元定、蔡渊、蔡沈、蔡模为代表的蔡氏易学,体现了朱子门人后学的易学思想特色,值得加以专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蔡元定的《易学启蒙》、《皇极经世指要》,蔡渊的《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蔡沈的《洪范皇极内篇》,蔡沆的《敬义大旨篇》、《复卦大要篇》等著述中的易学思想。对河图洛书、筮法、卦变、太极及先天易学思想等方面展开专门论述。并对蔡氏易学的思想特色、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做出合理评价。
  8.胡炳文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胡炳文的生平及学术渊源和学术交往,主要是他与朱熹的学术继承关系以及与同时代重要理学家的学术交往;胡炳文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元代理学的文化背景;胡炳文的理学思想,拟按哲学问题来叙述其理学思想,涉及理事、天人、心性、体用、知行等方面,着重挖掘他对朱子思想的修正和发展之处;胡炳文的易学观点,展现元代易学的基本面貌;综合评价胡炳文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八个子课题研究,集中于朱子学思想的研究,尤其是经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不仅在各自研究对象上将取得新的成果,而且对理学与经学关系、理学研究方式等普遍问题产生具有启示意义的成果。开展朱子门人后学的全面系统研究,能开拓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扩大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围及视野,推进整个东亚儒学研究,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中国历史、经学史、教育学史、文献学诸学科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
  朱子门人与朱子学研究
  2013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课题编号:13CZX044)
  ⊙邓庆平
  朱子学是朱熹及其众多门人共同创建的理学流派,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朱熹。据考定,朱子门人有494人之多,有著述的为72人,进士及第的有92人,是南宋末期最为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朱子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对朱子门人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即身份考证研究和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该课题在承继前人研究基础上,将:(1)深化朱子学的相关研究。关于朱熹思想形成过程、学术体系建构过程、朱熹去世之后朱子学发展状况以及朱子学社会推广等问题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仅以朱熹为考察对象是不够的,对参与朱子学形成与发展全过程的朱子门人群体的研究将深化和推动这些问题的研究。(2)完整再现南宋后期道学整体发展状况。作为程朱理学一系学者,朱子门人处于朱熹与元明清朱子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在朱子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影响之外,同时也与当时佛老、湖湘性学、江西陆学、永嘉事功学派等有着广泛的接触与交往。(3)思考当代儒学复兴,为之提供重要历史经验。宋明理学被认为是儒学的一次伟大复兴,朱子学的官学化是此次复兴的重要标志。而朱子门人通过一系列社会推广与传播在朱子学的官学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4)深化和挖掘地域哲学和文化学研究,这对丰富中国哲学的理论宝库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主要内容:(1)通过考证所有494位朱子门人的基本情况(做成表格附录),从动态(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求学过程)和静态(地域分布、社会阶层、兼学与著述等情况)两个方面揭示出朱子门人群体基本特征,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2)问题体系是理论体系的前提,对于“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的朱学体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围绕朱子门人问学过程中的提问方式与具体问题考察他们如何扩充朱子学的问题体系,主要以《朱子语类》为中心,涉及理学问题与经学问题;(3)在经学思想方面,以蔡元定父子为代表考察朱子门人对朱熹经学哲学的丰富与推进,兼及黄榦、杨复的《礼》经,张洽的《春秋》学等;(4)在理学思想方面,主要以陈淳为代表考察《严陵四讲》、《北溪字义》对朱学概念的规范化诠释;(5)针对朱熹去世之后门人“散居各地”的现状,考察黄榦与其他门人有着广泛交往活动可以回答朱熹去世之后门人群体的凝集问题;(6)在道统论方面朱熹还遗留了些问题,以黄榦、李方子等人为例考察朱学道统论的最后定型,这为朱子学走向官学奠定了理论基础;(7)具体从以身体道、推行乡约、童蒙教育、整顿官学、书院教育、朱学著述的编辑刻印等方面,考察朱子学在南宋后期与科举、教育、孔庙祭祀等政治制度的互动过程,以揭示门人群体在南宋末年推动朱学基本成为官学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课题基本观点:在朱子学的形成、发展过程逐渐聚集在朱熹周围的所有朱子门人,构成了南宋后期最为庞大复杂的一个学术群体,在朱子学形成、发展、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朱学理论背后问题体系的扩充来看,朱学庞大体系的形成与朱子门人群体广泛长期的问学是分不开的;从朱子学遍及所有儒家经典的经学体系来看,朱子门人在经学研究上的成就完善并丰富了朱熹的经学成就;从朱学义理的规范化表述来看,朱子门人实现了朱子学义理的精致化与规范化;从朱熹之后朱子学派的存在状态来看,通过广泛的同门间学术交往等活动凝聚散居各地的朱子门人,使得整个学派的整体性得以保持,同时通过道统论建构从理论上论证朱子学的正统地位,最终使朱子门人与亲近朱子学的社会力量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借助各种具体方式实际促进朱子学的社会推广,实现朱子学与国家制度的良性互动与结合。
  课题基本思路:因课题涉及人物众多、朱学内容复杂的特点,主要采取问题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也即着眼于朱子门人自身的问题意识以及在朱子学形成与推进过程中的贡献,就此确定具体研究任务,并选取相应的重要门人为中心同时兼顾整个朱子门人群体。
  课题创新之处:(1)对朱子门人的个案研究有所突破,将关注焦点从黄榦、蔡沈、蔡元定及陈淳这四人拓展开来,对张洽、李燔、辅广、程端蒙、刘爚、李方子、程洵、谢琎、胡师夔、祝穆、滕璘等重要门人都有研究。(2)此前除了考证是否门人的整体研究外,缺少对朱子门人学术贡献的系统研究,课题力图从群体特征、问题体系、经学哲学、理学诠释、学派凝聚、道统论定和社会化制度化等方面较全面系统揭示朱子门人的学术思想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朱子学年鉴2013》

本书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动态、资料辑要(介绍朱子学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索引、全球朱子学研究资料目录等)9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