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 正本清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967
颗粒名称: 千淘万漉 正本清源
其他题名: 读《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209-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是一本关于朱熹画像和伪帖赝品的考辨的书籍。作者方彦寿先生通过考辨不同时期的朱子画像和书帖,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并强调对历史和先儒的尊重是对中华文明的尊重。朱熹作为一代鸿儒和朱子学的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在文物拍卖市场上制作伪造品,丑化先哲。尽管世界朱氏联合会曾倡议统一朱子像以杜绝伪品,但仍难以彻底消除伪造品的出现。
关键词: 朱熹 学术思想 画像

内容

历史的窗棂,经过岁月的洗刷,变得斑驳陆离。追问历史的人,如同一位人文导航家,引领人们一起去打开那一扇尘封的窗,在“故纸堆”中触摸历史。其每一次的凝思,每一次的刨根问底,犹如缕缕阳光,穿透历史的尘霾,给人以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
  有幸捧读方彦寿先生的《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感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劳动硕果。其浅青灰色的封面设计,古香古色,上面附有一幅特别“吸睛”的慈祥俊逸的老年朱熹画像,而“揭秘”二字也给此书凃上了一层魔幻般的神秘色彩,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希望跟随作者的思路,厘清历史的纠葛。
  此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作者对历代朱子画像的考辨,下卷是作者对当前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有关朱子的“伪帖”赝品的考辨。这两大部分从不同角度穷本溯源,抚去历史的尘埃,将读者带入一个叩问历史真相的情境中。通过对朱子画像“形”与“神”的考辨,画者的“道”与“技”的甄别,作者告诉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先儒的尊重;对先儒的尊重,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尊重。
  朱熹乃一代鸿儒,万世师表,以其为代表的朱子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经过历史的风雨仍泽溉今人。其有关的画像、刻像和书帖等在文物拍卖市场上非常抢手,一些画手或者刊工为了谋取利益,粗制滥造,无异于亵渎圣贤,丑化先哲。针对这一情况,世界朱氏联合会曾经于2000年发起倡议通过统一朱子像以杜绝伪劣。但是尽管这样,还是难以杜绝伪品的出现。
  通读全书,我觉得,此书的特点主要体现了两个“度”,即作者搜集历史资料的广度和挖掘蕴藏这些历史资料背后学术意义的深度。
  先说广度。作者不仅对前清故宫的书画著录,海峡两岸的博物院(馆)、图书馆和民间所珍藏和流传的有关朱熹的画像、碑刻、版画、拓本的来源进行了考辨,而且还对一向罕为人知的日本“狩野画派”和韩国流传的朱熹画像,以及宋明建阳刻本、徽州刻本,海外日本“和刻本”、韩国刻本的朱子画像也做了详尽的披露。
  再说深度。在广泛搜集资料,从各种不同的方位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系统而详尽考证的基础上,作者进而从各种不同角度深入挖掘蕴藏在这些历史资料背后的学术价值。其具体表现为:作者不仅分析了这些画像在朱子及其门人、后学创建的书院中,如何由“敬其像”进而“师其心”,分析这些画像与书院祭祀、与朱子道统论的关系;还细致分析了这些画像对地域文化,如朱子祖籍地徽州,故里建阳、武夷山,乃至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对中、日、韩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论述。
  诚如作者所言,最早开始涉及朱子画像考辨领域的是陈荣捷和高令印两位学者,但方先生的研究却极大地拓展了这一研究空间,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书中,方先生对历代朱子画像及其来龙去脉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其行云流水般的表述,庖丁解牛般的论证,可以看出他在这一领域做了相当充分的积累,对朱子学价值及其历史脉络把握得十分清晰明确,同时对考据学的运用十分灵活。他考虑到史料之间关联的诸多因素,不是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而是尽可能全面地看待问题。面对各色伪品,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伪造的痕迹,严厉批评,使其无处遁逃,也提醒了艺术收藏者们和爱好者们要擦亮双眼,莫让浮云遮望眼。
  当今世界的文化工业化特点以及文化消费性特征日趋明显,文化传统的阵地常常处于“失守”态势。在这种情境下,能够通过文化的自觉意识判断真假、坚守阵地是多么难能可贵!
  从朱子画像考辨的角度,审视文化乱象,坚守儒家传统,这是方彦寿先生拓展出来的朱子学研究的独特路径。传统的朱子学研究,一般是从文本、史料、哲学分析入手,方先生却从常人难以想象的“画像”考辨着手,对朱子学的研究貌似有种“旁敲侧击”的味道。但是,我个人认为,本书也颇有一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良苦用意。他将中国本土出现的朱熹画像与日本、韩国等搜集到的相关画像资料进行仔细比较,对画像所代表的朱熹形象进行了归纳、整理、确定,同时还穿插研究了朱子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并重点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朱子画像对传播和继承儒家道统的功能和意义。
  此书介绍的朱子画像,种类可谓繁多。例如,从画像人物的全貌看,有全身像,半身像;从年龄上看,有中青年朱子像,老年朱子像;从画像作者看,有自画像,他画像;从创作方法看,有写真像,写意像(也可称作创作像)。当然,作者对朱熹画像考辨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写真像和写意像。作者指出目前普遍认可的是面部表情端严的半身像。这是目前朱子后裔共同认可的一幅朱熹像,即现藏于建瓯市博物馆的朱熹对镜自画像(绍熙元年,1190,朱子61岁)石刻版。该“朱子对镜自画像”碑刻,据传是明代朱氏十六代孙依旧本重镌,碑中央为朱熹半身像。只见朱熹双手端拱于胸前,神态庄重,须发右颊眼耳间的七颗黑痣清晰可见。
  韩国朱川书院有一幅朱子的坐式像,这在中国比较罕见。作者指出这幅画像(图11—5)与日本和刻本《儒仙》中的《朱文公》一图,在韵味上略有几分相似。说明作者对韩国、日本出现的朱熹画像,其熟悉程度可谓了然于胸。又如,韩国朱子后裔赠送
  的另一幅(图11—9),题为《晦庵朱夫子考亭书院门徒讲论观景》,作者指出此图是一幅创作画,画面中除朱夫子的形象有几分神似之外,其余的场景基本上出于画家的想象,因为画面中的群山不像考亭的玉枕山或翠屏峰,倒是与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所在的光州绫州连珠山有点相似。从这些细节的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对不同国家的朱子画像本土化倾向的敏锐观察,以及对写真画像与写意画像之间区别的慎思明辨。其实,通过作者的深入介绍与考辨,读者不难发现收藏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朱文公像,已被融入了不同地域画者对朱子的独到理解和想象,当然其中难免也有失真的成分。
  同时,此书通过对朱熹画像考辨,较为深入地穿插探讨了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例如,在《月霁千秋朱子川——朱熹画像考十一》一文中,作者简要介绍了朱子学如何传入韩国,并介绍了韩国最早的书院绍修书院,以及朱子后裔入朝的历史、定居韩国的开端,来自考亭的朱潜如何成为韩国新安朱氏始祖。穿插此类介绍便于读者了解朱子学在国外传播的历史概况。此外,对于每幅画像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方先生也是事无巨细地去考证。例如,他无意中从韩国朱极中先生赠送的一本题为《道统祠简历史传》小册子中,找到一幅题为“文公朱夫子尊影”的朱子画像,发现与绍修书院张挂的果然是同一幅朱子像,此画像在书中是图11—3。方先生对此画像的画者虽甚是好奇,但因为不敢贸然下结论,他亦坦承暂时还不知道这幅朱子像出自韩国古代哪一位画家之手。显然,在考辨的过程中,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处处可见。
  有不少朱熹画像属于国家级珍贵文物,到底孰“真”孰“伪”,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需要浩瀚的文献整理与考辨工作。虽然考辨的难度大,作者却坚信判断其真伪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他认为我们可以据传统的、心理的,或曰大众心里中的朱子画像(如建瓯所存“朱子对镜写真自画像”)来判定真伪。与此同时,作者也通过打通各个历史阶段的史料,指出不同时期朱熹画像演变的关联性。例如,作者通过明万历十七年(1589)万国钦石刻拓本,与万历二十五年(1597)“玄孙应台”拓本似与不似之间的对比,从中推出除了历史上曾有过各“画”各的朱文公之外,还曾有过各“拓”各的朱文公的历史现象,这也导致了朱文公像从写真到逐渐走样,甚至可以说是失“真”。总之,作者善于通过不同画像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对比来辨别真伪,并对其历史的关联性客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朱子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向壁虚构不仅影响恶劣,而且破坏了文化道统的传承。方先生胸怀幽古之思,为朱子学的探索不遗余力。他指出朱门后学在各地创建书院和祠堂,悬挂遗像,祭祀先贤,“非徒崇于香火”,而是珍惜儒学的道统与传承,为后学树立见贤思齐的榜样。在商业社会中,遗憾的是许多朱熹的书帖,也包括一些画像鱼龙混杂,赝品大行其道。方先生对朱子画像、书帖的考辨,是本着一个学者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完全没有涉及任何的商业利益。书中处处可见其力透纸背的思辨之道,严谨的学术精神,以及身体力行的魄力。简言之,他是在广泛阅读前人未发现或者还未注意到的史料的基础之上独辟蹊径,让一个古代圣贤的画像变得立体起来,如跃纸上,而那个时期的灿烂文化仿佛也复活在读者眼前。此书可以让读者的心灵进行片刻的驻足,或恬淡,或静穆,或超然,缓缓消解了物我的境界,步步引导读者与历史的沟通。
  基于朱熹画像的流传经历了种种复杂的历史现象,作者始终坚持通过客观史实说话,而非凭空猜测,进行趋于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真伪判断。在《民间藏宝识真伪——朱熹画像考十二》一文中,方先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捍卫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此文不但谴责了个别朱子后裔欺骗族人的不良行为,而且再次呼吁社会拍卖市场的诚信回归。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方先生纵笔驰骋,一支妙笔透着其内心的文化情愫。其对朱子学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渊源探索,有着自己的体悟和诠释。长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精深思考,使得他对朱子学产生了一整套独有的问题意识和概念体系,使得本书在理论上的客观自觉、批评上的宽广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有关朱子画像作品的分析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配以大量的相关插图,外加像赞、诗文等史料的多重分析,便于一般读者进行了解。
  正如朱杰人先生所说,方先生博览群书,学术视野极其开阔,在此书中引用了许多非常冷僻的文献,但又不受此之限。他独具慧眼,常常在别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史料中发现新的信息。同时,方先生长期在南平工作和生活,对于朱熹当年生活过的地区,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耳熟能详,这使得他的文献考辨常常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扎根于“实际的土壤”,从而使他的见地往往能达到一般学者无法企及的高度。
  此书的完成是作者的无心为美,然而其虚静澄明的心境,以及淳远仁厚的胸怀,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在这个繁华浮躁、光怪陆离的社会,能够守着一方宁静的天空进行躬耕,实属不易。作者善于从有限中见出无限,其丰富的历史含量,磅礴的征引,深刻的思考,足以证明其文献学的深厚功底。此书的完成跨越了十几载,是作者长期有意识地关注和搜集这方面资料的结果。这本书的出版,不难发现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已从文献学、史料学的角度把朱子学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研究高度。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毫无疑问,涉足朱熹画像考辨这一学术领域的人鲜矣。方先生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和考据之学等方面的广泛兴趣。他走过的地方很多,从韩国、日本及广州和台湾地区带回来的资料,都是出于有心留意的“意外”收获。有的资料看似不起眼,却对研究的深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作者的冒险勇气,犹如在荒漠孤岛中独自前行。这种正本清源的求真精神,难道不是对以朱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吗?
  在全球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复兴关乎民族的复兴。朱子学领域的研究应该更加系统化现代化,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或者说更加“接地气”。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朱子学研究交流的加深,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即提倡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广泛挖掘和深入探究朱子学中尚未涉及的人物、学派等诸领域,谋求朱子学研究的全面均衡发展。
  然而,朱子学研究在现代生活中的转生,亟待各方学者、学术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纵观方先生的学术研究,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不断发现、不断开拓、不断深入。例如,他之前的著作《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将朱子门人的考订与朱子书院的考订结合起来,使朱子门人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其另一本著作《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对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著名书院的历史状况和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甚至对朱熹的教学内容、方法、理论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考证和揭示,做到古为今用,对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有所启示。《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也沿袭了他一贯的学术风格,为实现朱子文化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转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途径。从朱熹画像考辨来研究朱子学,有利于从一个独特角度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方先生对朱熹画像进行长期的有深度的个案研究,取得了有特点的研究成果,体现其朱子学研究的独创性的一面。
  此书卷下的数篇文章,如《游云谷诗卷》、《游云谷诗屏》、《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等,从朱熹的生平史料、文献著录着手,考辨周密,论证充分,打破了所谓名家对“伪帖”的吹嘘。而其附录《朱熹的道统论与建本类书中的先贤形象》也阐述了古代刻本中的朱子画像,对在“画像考”诸文中不便过分展开的朱子画像与道统论的关系展开论述,对全书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着力于朱熹道统论的传播和在书院祭祀中所起的作用。总之,书中处处是作者敏捷思维及精辟见解的闪光点。最可贵的是,在考辨的疑难问题上,他表现出了极强的分析能力,他甚至在说明某件画像是赝品的同时,能够指出造假者的各种历史源流,从而揭开历史的真相,还万世宗师朱熹的原本形象。
  千淘万漉,只为了正本清源。朱子学研究,只有溯其源,汲取“源头活水”,才会走得更深入、更宽广。读完此书,人们似乎可以想象作者犹如一名默默无闻的泅渡者,在学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因为痛恨历史颠倒、是非不分,所以他打破沙锅问到底。在其挥洒自如的文字间,读者愈是往后读,愈能发现历史的厚重感,读完方知是一份学者的赤子之心。
  其实,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有比较了,才能鉴别其价值所在。朱子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是如此。《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在锋芒雷厉的学术质问之外,还能帮助读者了解朱子的为学之道以及朱子学的价值所在,对于有兴趣了解朱子理学的读者来说,此书是值得推荐的难得读本。这是学术人自我文化责任感鞭策下诞生的作品,它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穿越了心灵的企盼,穿越了世俗的迷雾,定格成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景。
  怀揣此书,透过历史的窗棂,我隐约望见遥远的宋代明月,仿佛获得一种无以比附的朱子时代“月映万川”的现场感。
  遥想,当年那轮明月,是怎样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光辉?
  今日之明月还是昨日之明月。不过,我们相信,今日同在这片满溢哲思光华下的儒家道统,通过像方先生这般孜孜求索的历史解码者们的努力,不至于迷失,不至于越走越远。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朱子学年鉴2013》

本书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动态、资料辑要(介绍朱子学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索引、全球朱子学研究资料目录等)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丽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