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学派观与东亚的朱子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951
颗粒名称: 三、古学派观与东亚的朱子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58-1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对于日本思想史的研究观点,特别是关于朱子学与古学派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古学派与朱子学存在断裂,而本文提倡将古学派看作是接受朱子学并根据各地精神风土做出改变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井上厚史和黄俊杰的观点,指出古学派在不同地域提出了对他者的认识问题,并试图超越朱子学中将形而上学与道德结合的倾向。同时,研究者们也反思了日本古学派的独自性,认为这种特点与朱子学作为一个周全的定论有关。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对于东亚来说,朱子学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 朱子 经学思想 研究现状 日本

内容

上一节详述的伊藤仁斋之思想,虽然是反朱子学的,但那是在日本的精神风土中彻底考究、实践朱子学,结果导致该理论体系之否定、解体的,在某一方面上具有作为朱子学展开之特征。然而在以往的日本思想史研究中,较之仁斋与朱子学的上述连续性,更加强调以仁斋为代表的古学派与朱子学之断裂。即认为,在中国历代王朝及朝鲜李朝,朱子学的正统性得到科举与士大夫阶层等社会制度方面的支撑,较长时期内,在思想上社会上都未动摇,而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全面接受朱子学半个世纪左右,就出现了全面批判朱子学的古学派,由此可见日本人之特别。毋庸讳言,在这些见解中,时而混入了以朱子学为宗的亚洲诸国之“停滞”对日本的“进步性”、“开明性”这一福泽谕吉(1834—1901)以来的“脱亚”式价值观。
  本年度付梓的若干论著,要求修正这一日本人的夜郎自大式古学派观,提倡将古学派作为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诸地域分别开展的,接受作为普遍体系的朱子学,并按各自的精神风土而改变的诸运动的一部分来把握。首先,井上厚史的论文《儒教は“东アジア共同体”の纽带となりうるか(儒教能否成为“东亚共同体”的纽带)》(《北东アジア研究》别册2,2013年)对上述日本人以往的古学派观做了严厉的批判,并试图将古学运动作为中国、朝鲜、越南等接受朱子学的各地域发生的“巨大思想性变动”(第109页)的日本版来把握。井上厚史认为,在接受朱子学的诸地域共同提出了“对他者的认识”(同)这一问题。即在各地发生了试图超越格物致知说与《大学》新民说中见到的朱子的“不穷一草一木之理,无法理解人,这一慎重但将自他做截然区别的冷淡的他者理解”(第111页),从而使儒教返回对他者的深厚信赖、温情之运动。明代的王阳明、朝鲜李朝的李退溪,以及近世日本的伊藤仁斋,三人各自不同地探究了这一“他者认识”的问题。在黄俊杰今年出版的日译本《东亚思想交流史》(藤井伦明、水口干记译,岩波书店,2013年)的第三章《18世纪东亚儒学者之思想世界》中,也关注了接受朱子学的东亚诸地域在18世纪这一时期发生思想变动之共时性。通过这一点,可在18世纪的各地域代表性儒者,即清的戴震(1724—1777)、朝鲜的丁茶山(1762—1836),以及与仁斋并肩的古学之雄荻生徂徕(1666—1728)等人的反朱子学主张中发现一些共通点。一方面批判了朱子学中存在的将形而上学与道德结合起来的倾向,另一方面生于18世纪的他们“体神化不测之妙于人伦日用之间”(第75页),他们还认为“事物的抽象性‘本质’只能在具体的‘存在’中寻求”(第77页),从中发展出与现实本身结合的“实学精神”。
  无论井上厚史所举的阳明、退溪、仁斋等人,还是黄俊杰所举的戴震、茶山、徂徕等人,都迫使我们反省“日本古学派的独自性”这一日本人的通识。而且,井上厚史所关注的如何超越自他疏离,以及黄俊杰所指出的排除抽象性、形而上学式思维,沉浸于现实本身的态度,都如土田健次郎所指出的那样,是由于朱子学作为一个周全的定论为之奠定了基础才得以可能的“思想表达方式”。可以说,本文开头提出的“对日本而言,朱子学意味着什么?”这一设问,必然会扩展为“对东亚而言,朱子学意味什么?”这一问题。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朱子学年鉴2013》

本书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动态、资料辑要(介绍朱子学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索引、全球朱子学研究资料目录等)9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