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942
颗粒名称: 一、专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39-142
摘要: 本文对《“镕铸”与“进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历史思维》、《文革时期评朱熹(上、下)》两本专著作了介绍。
关键词: 朱子 经学思想 研究现状 台湾

内容

关于朱子学相关研究的专书,有以下三本。陈逢源《“镕铸”与“进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历史思维》(台北:政大出版社),林庆彰、姜广辉、蒋秋华主编《文革时期评朱熹(上、下)》(台北:万卷楼),林莉娜、何炎泉、陈建志编《故宫法书新编十七:宋朱熹墨迹》(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十七:宋朱熹墨迹》属于书法艺术领域的著作,并不是朱子学研究的学术性成果,故在此不谈,以下介绍前两本专著。
  首先,《“镕铸”与“进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历史思维》是由在台湾地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研究相当著名的陈逢源教授所作。陈教授2006年撰写《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里仁书局),从“历史价值、撰作历程、思想体系、注解体例、援据来源、义理内涵等”不同角度来探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历史价值”。[1]《“镕铸”与“进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历史思维》是收集陈教授这几年发表的朱子学研究的成果编辑而成的。全书由以下六章以及附录两篇构成:
  第一章“颖悟”与“笃实”——朱熹论孔门弟子
  第二章“治统”与“道统”——朱熹到道统之渊源考察
  第三章“政治”与“心性”——朱熹注《孟子》的历史脉络
  第四章“纵贯”与“横摄”——朱熹征引二程语录之分析
  第五章“道南”与“湖湘”——朱熹义理进程之检讨
  第六章“详味”与“潜玩”——朱熹叮咛语之梳理与检讨
  附录一思想史重构——诠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进路的思索与反省
  附录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书目辑考
  本书在每一章最后“结论”部分,条列式地归纳出本文获得的结论,相当简要明白,对理解本书所开展的朱子学研究的重点以及成果非常有益。因此,以下根据本书的结论部分,简单介绍其内容。
  第一章:“颖悟”与“笃实”——朱熹论孔门弟子
  本章考察、分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如何征引论列孔门弟子,如何评论孔孟弟子等问题,作者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1.圣人气象,孔、颜乐处,原是北宋儒者思索的重要课题,更是“道学”成立的关键,朱熹征引前贤之见,从中及于孔门弟子高下之分析,以及儒学脉络的厘清,《论语》遂有不同以往的诠释角度。
  2.朱熹以孔门弟子“颖悟”与“笃实”两分,取代以往“四科十哲”的分类概念,颜渊与曾子代表孔门正宗,而曾子更关乎“道统”之传,自此孔子门人层次井然,儒学传续,遂有清楚的线索。
  3.为求凸显圣人形象,表彰颜渊、曾子之学,朱熹更留意孔子弟子质性不同,以及孔子“因材施教”的内容,孔门弟子以道相向,笃实为学,让人风慕向往。只是“药病”之说,诠释一偏,过于强调弟子缺失,形成《四书章句集注》十分特殊的现象。[2]
  第二章:“治统”与“道统”——朱熹到道统之渊源考察
  本章透过分析《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重新检视朱熹建构道统的进程及其目的。作者提供以下结论:
  1.孔子之下,孟子、荀子、扬雄、王通、韩愈五贤相继,从表彰韩愈而及于孟子,成为北宋庆历、熙宁间儒者政治实践的重要思考方向。
  2.回归于心性,终于确定孟子独特孔子之传,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系谱遂取代五贤相继的说法,儒学内涵更为清楚明白。
  3.标举孔、曾、思、孟,推崇二程,以心性为依归,全然为朱熹所接受,北宋以来儒学实践与反思,成为“四书”义理核心。[3]
  第三章:“政治”与“心性”——朱熹注《孟子》的历史脉络
  本章透过朱熹《孟子集注》所征引的材料,探讨朱熹建构《孟子》经典地位的思考过程。作者提供以下结论:
  1.宋儒表彰韩愈,进而发现《孟子》价值,历经庆历时期的思考,到新旧党争,在尊孟与反孟之间,意见分歧,然而从二程及诸儒意见中,朱熹剔除疑义,终于确立《孟子》地位。
  2.朱熹以“天命”消解“不尊周”的质疑;以儒者应有之出处态度,分判君臣分际,然而回归根本,得见“性善”为儒学思想的核心,于此皆是响应诸儒质疑的结果。[4]
  3.朱熹进一步绾合圣圣相承意象,揭出“道统”概念,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之传中,深化儒学历史情怀,确立得孔子之传的线索,《孟子》经典地位终于完成。
  第四章:“纵贯”与“横摄”——朱熹征引二程语录之分析
  本章整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征引二程之材料,阐明朱熹联结、综合明道的“纵贯”系统与伊川的“横摄”系统的情形。作者获得的结论主要如下:
  1.朱熹原本分别二程,清楚明白,但《四书章句集注》并二程为一家,由分而合,乃是熔铸之后的结果。
  2.朱熹寻求二程与圣人旨趣,从穷究于字句间,进而兼取并用,最后熔铸一体,乃是朱熹得见明道与伊川义理的传承与互补作用。
  3.朱熹征引二程,从文字之“迹”,达致其“意”,注解形态的跃升,为“四书”建立义理核心,终于完成经典重构工作。[5]
  第五章:“道南”与“湖湘”——朱熹义理进程之检讨
  本章检核《四书章句集注》征引内容,探讨杨时的“道南”系统与谢良佐的“湖湘”系统,分析两派系统的思想在朱熹完成《四书章句集注》而建构“四书”体系时扮演的角色以及影响。
  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1.朱熹继承道南一系,检核《四书章句集注》,关注所在,集中于李侗与杨时,对于“四书”体要之处,多以杨时说法为宗。
  2.朱熹从湖湘一系所得,检核《四书章句集注》,征引内容以谢良佐、胡寅、张栻为主,重点集中于圣人气象的掌握,以及《论语》章句语脉的辨析,已由义理讲论,进于经旨阐发,于此可见朱熹学术进程。
  3.朱熹以中和新说,汇整道南与湖湘两系,以心统性情的架构,融通体用,贯通动静,镕铸二程所传“静”、“敬”法门,不仅确立了二程学术地位,也终于形构了儒学
  之宏大规模。[6]
  第六章:“详味”与“潜玩”——朱熹叮咛语之梳理与检讨
  本章关注《四书章句集注》的注释、论述方式,阐明朱熹突破一般经注的体例局限,站在读者的立场,采用反复叮咛、提示重点的论述方式的情形。作者归纳出以下结论: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据之余,往往镕铸体会,一抒个人心得,文字之间,深致叮咛,遂使诠释有感人的力量。
  2.朱熹化解歧义,对于工夫与境界、圣与凡之间,建立观察,形塑儒学之传的线索,提醒后人继承,道统论述于此得见。
  3.从经注工作而及于圣人事业,《四书章句集注》义理衔接,体系已具,朱熹遂以读者的心情,寄语于叮咛,祈求千载知音,详味思考,期许也有同样丰盈的感动。[7]
  总之,作者脱离“门户之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文本,实证性地阐明朱熹学术思想的正面貌。其分析方法、论述脉络非常理性、客观,本书所提供的各种观点、分析结果非常有说服力,一定对朱子学研究有贡献。
  林庆彰、姜广辉、蒋秋华主编的《文革时期评朱熹(上、下)》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执行的“新中国六十年经学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根据“编辑说明”,本书“收集文化大革命末期批判朱熹及相关人物之论文九十余篇,论文集三本,专书一本。论文均采自全国各地之报纸、期刊和学报”。本书分为“单篇论文”与“专书”两部分,“单篇论文”部分进一步分类为朱熹总评、评朱熹理学、评朱子著作、评朱子生平行事、评朱子与陈亮、评朱子与林彪、评朱子科学等七类内容而收入相关文章共85篇。“专书”部分收入《朱熹的丑恶面目》(上饶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婺源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宣传部)、《略评朱熹》(江西人民出版社编)、《可恶的朱熹》(赣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编)、《批判朱熹文集》(福建省图书馆编)等四种。
  如主编林庆彰教授所指出,本书所收入的“文革”时期的朱子评论“有太多情绪的语言,有些几近谩骂,甚至是污蔑”,完全称不上客观理性的纯学术性朱子学研究。因此若从朱子学研究的成果这一角度来说,其学术意义确实有局限,但从“文革”研究或历史上的朱子学评价这一角度来说,这些朱子评论以及研究肯定具有参考价值、学术意义。总之,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在“文革”时期如何评价朱子,如何批判朱子学等实际状况,本书提供了研究现代中国史的各种研究课题。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朱子学年鉴2013》

本书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动态、资料辑要(介绍朱子学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索引、全球朱子学研究资料目录等)9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