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即事,事即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918
颗粒名称: 一、理即事,事即理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067-0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小学》是中国影响较大的一部蒙学教材,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成书。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共四卷,记录上古圣贤的言行,是主体部分。外篇分为两卷,辑录了汉代以来贤人的言行,对内篇内容进行推衍和扩展。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注解本,对宋代以后的蒙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小学》在国内外的儒教文化圈得到广泛传播。
关键词: 朱子 东亚儒学 茶山学

内容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朱子《小学》成书,这是中国影响较大的一部蒙学教材。全书六卷,其中《内篇》四卷分别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辑录的都是上古三代的圣贤言行,这是《小学》全书的主体部分。《外篇》分为《嘉言》、《善行》二卷,辑“汉以来贤人”之言行,是对《内篇》内容的推衍和增广。明清以来,围绕朱子《小学》一书出现了大量的注解本[6],对我国宋代以后蒙学教育的格局影响深远。明清统治者都对朱子《小学》极力推许和大力表彰,如明太祖就曾下旨命亲王、驸马、太学生讲读《小学》,清雍正帝则亲为《小学集注》一书撰序,帝王的推崇为《小学》罩上了“御定”的光环。除了国内,《小学》一书还在儒教文化圈的域外各国如韩国、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7]。该书是宋元直至明初极为流行的小学教材,在中国甚至东亚蒙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大学章句序》中,朱子提出了小学与大学衔接和沟通的问题,这就是“事”与“理”的关系问题。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表面上,小学与大学的差别在入学的年龄(八岁与十五岁)与教授的对象(含庶民在内的全体与精英)的不同。究其实质,小学与大学的区分关键在于所学的内容(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不同,朱子又提炼为“事”与“理”的不同。“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8]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主要教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小学的教学主要落实在“事”的层面上,只是教他守规矩,如何事君、事父、事兄、处友,如何做到礼乐射御书数和忠信孝悌。大学之教,立足于成就“大人”,即成就圣贤人格。故在大学阶段,仅仅善于处事远远不够,还要穷究此事之理。小学只是追求“所当然”,大学则应知晓“所以然”。
  面对弟子对大学与小学关系的疑问,朱子回答说:“只是一个事。小学是学事亲,学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古人于小学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出些精彩。”[9]在本质上,小学与大学都是一致的,二者只是学习的不同阶段而已,二者只是处事与求理的关系。求理是对处事的升华,进一步深化对处事的认知,在处事的基础上“点化出些精彩”。换言之,在朱子看来,“理”与“事”不可分割,“理”就是“事”,“事”就是“理”。
  其实,“理即事,事即理”最早由朱熹的讲友石子重提出:“伊川云:‘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谨独。’[101洒扫应对是事,所以洒扫应对是理。事即理,理即事。道散在万事,那个不是?若事上有毫发差过,则理上便有间断欠阙,故君子直是不放过,只在慎独。”朱子回答说:“此意甚好,但不知无事时当如何耳?慎独须贯动静做功夫始得。”[I1]这里的“事即理,理即事”就“慎独”功夫提出,指道散落在万事万物之中,它的始作俑者应为石子重而非朱子[12]。朱子对石子重的回应也只是就慎独功夫作答。朱子的疑虑是有事时能遵循天理是不错的,那么,无事之时又当如何呢?慎独功夫要求有事无事、动时静时都要时刻保持警醒,排斥一丝一毫的私欲和邪念。其实,朱子十分强调理与事之间只是不即不离的关系,并非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事物之间完全等同。当学生问他为什么程子讲洒扫应对就是形而上的事情,朱子回答说:“洒扫应对所以习,夫形而下之事;精义入神所以究,夫形而上之理也。其事之大小固不同矣,然以理言,则未尝有大小之间而无不在也,程子之言意盖如此。但方举洒扫应对之一端,未及乎精义入神之云者,而通以理无大小结之,故其辞若有所不足,而意亦难明耳。徐绎其绪而以是说通之,则其辞备而意可得矣。抑程子之意正谓理无大小,故君子之学不可不由其序以尽夫小者、近者,而后可以进夫远者、大者耳。故曰其要只在慎独,此甚言小之不可忽也。而说者反以为理无大小,故学者即是小者而可以并举其大,则失之远矣。其曰便是云者,亦曰不离乎是耳,非即以此为形而上者也。”[13]“洒扫应对”是小学之事,是形而下之事。“精义入神”乃大学追求的目标,所穷究的是形而上之理。事有大小,但从理的视角看,事物之理没有大小之别而无处不在,伊川的意思正是认为理无大小,因而,君子之学可由小而大,由近而远,所以为学的关键在于慎独,意思是说小事尤其不可轻忽。依朱子之意,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贯通,即理与事的贯通、大学与小学的贯通。以理观之,小学与大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并没有小大之别。一方面,经由小学之“处事”即可上达天理,下学而上达;另一方面,天理的体认与获得,最终还须落实到万事万物之中。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朱子学年鉴2013》

本书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动态、资料辑要(介绍朱子学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索引、全球朱子学研究资料目录等)9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