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山学在东亚儒学史中的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914
颗粒名称: 三、茶山学在东亚儒学史中的地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062-0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茶山学在东亚儒学史中的地位很重要。茶山学融合了东亚儒学传统(尤其是朱子学)和来自西方的天主教思想,开创了儒学思想的新方向。他重新诠释了儒家经典,继承了朱熹的学说,并吸收了日本古学派的思想。
关键词: 朱子 东亚儒学 茶山学

内容

茶山学在东亚儒学史中的地位,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但是,最重要的是,茶山学融合了在他之前的东亚儒者的学问(尤其是朱子学),与来自西方的Catholicism有所接触[9],并开创了儒学思想的新方向。茶山在东亚儒学史上扮演融旧铸新、承先启后的角色。
  茶山学问门庭宽阔,他与朱熹(1130—1200)或其他东亚儒者一样,通过重新诠释儒家经典而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10]茶山对《易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经典都著有专书,既继承朱熹“四书”学的重要遗产,又吸纳日本古学派的思想。茶山接受朱熹的“人心、道心”的区分,又肯定《大学》与《中庸》的地位,正如我的同事蔡振丰最近所说,茶山对朱子学的僵化现象加以补弊,又注入源头活水,应视为“后朱子学”(post-Zhuxism)而不是“反朱子学”(anti-Zhuxism)的思想家。[11]
  茶山对朱子学既继承而又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仁”的新诠释。“仁”是东亚儒学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论语》全书中论及“仁”者共58章,“仁”字共105个。南宋大儒朱子撰写《仁说》,以理气论的思想架构,提出一套存有论的(ontological)、伦理学的与心理学的“仁”的新论述,大幅提升人之生命的高度与厚度。朱子并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仁”重新定义为“心之德,爱之理”,将伦理学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但是,朱子的“仁”说论述受到18世纪以降日本与朝鲜儒者的批判。德川时代日本儒者都致力于拆解朱子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且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具体脉络中阐释“仁”的含义。[12]
  茶山的“仁”学论述与18世纪日本儒者的论述互相呼应。茶山不同意朱熹的“性即理”的人性论,他反对朱子将人性区分为“气质之性”与“本然之性”,主张“言性者必主嗜好而言”。[13]茶山更在人之实存的(existential)具体脉络之中阐释“仁”的含义,他说:
  集注曰:仁者,本心之全德。案,仁者,人也,二人为仁,父子而尽其分则仁也,君臣而尽其分则仁也,夫妇而尽其分则仁也,仁之名必生于二人之间,近而五教,远而至于天下万姓,凡人与人尽其分,斯谓之仁,故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仁字训诂,本宜如是……。[14]
  茶山在上文中主张“仁之名必生于二人之间……凡人与人尽其分,斯谓之仁”,他翻转了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为“仁”所下的定义,而将朱子的形而上意义的“仁”,翻转而成为伦理学的关系意义下的“仁”。茶山思想中的“仁”的核心尤其在于强调人与人相互之间的(inter-personal)互动关系。诚如蔡振丰所指出:在茶山的“仁”学论述中,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一种“实践性主体”,也是一种“交互
  性主体”。[15]与朱熹比较,茶山的伦理学更为平实,更具有实践性,而且玄想的成分较少。[16]
  茶山以“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作为核心的“仁”学新论述,比德川时代日本儒者的“仁”说更为深刻,更具创新性。17世纪日本的林罗山(1583—1657)虽然循朱子的体用说言“仁”,但强调在具体的伦理行为中实践“仁”之“用”。[17]三宅尚斋(1662—1741)强调在具体的生活中体验作为“爱之理”的“仁”。[18]伊藤仁斋(1627—1705)批判宋儒“以仁为性”之说,他主张在“用”中而不是从“体”中落实“仁”的含义。[19]17世纪的伊藤仁斋(1627—1705)[20]与18世纪的丰岛丰洲(1737—1814)[21]虽然都撰有以《仁说》为题的论文,但都未强调“二人相与”之际的“互为主体性”作为“仁”的本质。茶山的“仁”学论述,在东亚儒学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3

《朱子学年鉴2013》

本书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动态、资料辑要(介绍朱子学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索引、全球朱子学研究资料目录等)9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