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体与认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869
颗粒名称: 一、本体与认知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14-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本体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而处处是"气"的大化流行,呈现出"气强理弱"的格局。朱子思想中的"理"被认为是"气"的主宰,即理对气的主宰可以看作是理对于历史世界的主宰。这一主宰作用在本体和流行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本体上,理之主宰体现为天地生物之心;在流行上,主宰体现为理则和理序。朱子所说的理对气的主宰不同于西方哲学所述的"神义"或"绝对精神”。朱子的"理"超越了一般的"理",也是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 朱熹 宋明理学研究 新拓展

内容

朱子本体论是理本论,在现实世界中“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处处是“气”的大化流行,呈现出“气强理弱”的格局。那么,如何看待朱子思想中“理”的主宰作用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金刚博士认为,在朱子思想中,“理”是“气”的主宰,理对气的主宰可以看作是理对于历史世界的主宰。朱子对于理之主宰作用,可从诸多方面加以说明。其《主宰谓之帝——朱子思想中“理”的主宰作用》一文首先分析了朱子在名义上对理之主宰的论述,进而从本体和流行两方面论述了这一主宰的体现。朱子所说的理之主宰分别体现于本体和流行两方面,在本体上,主宰体现为天地生物之心;在流行上,主宰体现为理则和理序。理对于气的主宰区别于西方哲学所言的“神义”抑或“绝对精神”。朱子之“理”,是超越之“理”,也是人的“终极关怀”。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理学与宗教的“终极关怀”——以二程、朱熹为中心》在前辈学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中所蕴含的宗教精神进行宏观解读,着眼点在美国当代宗教哲学家蒂里希(Paul Tillich)所说的宗教的主客观两个方面:终极关怀的对象和因之而有的精诚心态,以此为主线,对二程“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朱熹的“太极”“仁包四德”“理一分殊”,周敦颐的“诚体”,张载的“大心”“诚明合一”等相关思想进行论述,兼及他们在整个理学宗教性中所担负的角色和所做的贡献,揭示出理学即哲学即宗教的特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林乐昌教授就《“清虚一大”:朱熹批评性诠释的再诠释》对朱熹与张载学说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微观考察。围绕张载的“清虚一大”这一命题,可折射出张载与程朱之间在本体论、道论、性论、神论及气论等方面存在的误解和歧解。其认为,张载的“清虚一大”是对“太虚”的表述,不能归结为“气”,“太虚”与“清虚”“虚空”含义一致,都是指儒家的天道,“太和”则是“道”和“道体”的代名词,朱熹把它们混为一谈,认为是形而下的“气”,是对张载极大的误解。
  朱子的德性认识论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的重点。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辛正根(Jeong-Keun Shin)所长做了《关于朱子的仁与知之间的解法——以“被愚弄的仁者”的问题为中心》的主题演讲。《论语·雍也·24》载:“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其主题是关于“仁者如何摆脱谬误的可能性”。仁者是个具备完美无缺的人格的道德英雄,虽然仁者“不可罔”,但是如果反复地“可欺”,就变为愚蠢。若然,即仁者是个英雄,正话反说亦是个愚蠢的人物。应当如何才不至于成为“愚蠢的仁者”?为了解决这“被愚弄的仁者”的问题,孔子结合仁与知,孟子把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包在性里,荀子则将比较判断的知放在性外。汉帝国的董仲舒也主张只有结合仁与知,才能排除“被愚弄的仁者”的谬误的可能性。朱子注《论语·雍也·24》还强调仁者为了避免谬误的可能性应该累积知识,仁与知之间形成了微妙的紧张。只有通过在“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与“理之自然”的相互感应中,走向“天人合一”的“通体”,经由感情的认知主义到修订的认知主义的过程,仁与知之间的矛盾才得以消解。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杨儒宾教授提出了一个深刻而饶有趣味的问题——为什么有或没有德性之知?“德性之知”是理学术语,它与“见闻之知”相对,代表一种直透本体的心知。中国哲学传统中,一直有股很强的“两种知”的认识架构,“两种知”意指认识现象世界的经验之知,以及体认本体的直觉之知。然而,身为理学大家的朱子却对理学传统中的“两种知”之分别讳莫如深,朱子不谈可体证本体的超越性之知,朱子的后学却谈,朱子前趋的张载与程伊川也谈。朱子本人不谈,缺席常比出席带来更丰富的讯息。该文认为朱子的两种知之缺席是必然的,因为“两种知”与“两种心”是一体的两面,朱子向来不认为有直通性体的直达车,德行工夫是要由“格物”逐层地透关而成的。因此,没有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悟觉工夫,所以也就不需要“德性之知”的概念。同时,“无知之知”是以本体之知的面貌出现,而在朱子系统中,作为本体的性体是不能直接发用的,一发用即气,所以直透心体的德性之知在概念上也是不可能的。“德性之知”的出席与缺席各有理路,该文透过工夫论的角色,诠释朱子思想中悟觉经验与理论建构的关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人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