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陆九渊:士人关系的描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833
颗粒名称: 朱熹和陆九渊:士人关系的描述
其他题名: 一个知识人类学的尝试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74-275
摘要: 本论文的整体构思分为两步:先归纳,后演绎。首先,我们通过多个互动的例子来重现意义的各种可能条件,以找出最具关键意义的层面;然后我们通过推断某些言行的意涵,再重新回到现实层面,而这一层面往往会被意识形态的阴影所遮蔽(尤其是知识关系中隐含的权力关系,或者辩论载体的物质层面)。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士人关系

内容

Guillaume Dutournier(法国国家语言东方文化研究院INALCO 2014年,指导教师:Anne Cheng程艾兰)
  朱熹(1130—1200)和陆九渊(1139—1193)是宋代的官员兼学者,通常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主要代表。论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两位思想家的学者身份,并对他们的活动和互动关系进行细致分析,由此构建理论框架和描述方法,并用社会学观点关照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此方法中,文本的翻译占有极关键的地位:它能给予所涉及的主位概念应有的位置,同时凸显这些概念所依据的前提,以及对这些观念的阐述的实用维度。
  这种“理解性的脉络化”有助于我们重构历史上依据“知识”观念形成的等级化的自觉价值的体系,这一体系使我们的现代知识概念受到了质疑。要深刻地理解这种非现代的意义秩序,就需要一个恰当的人类学角度。就此而言,印度研究专家路易·杜蒙(Louis Dumont,1911—1198)的方法中正可以给我们启示,将其方法用于宋代中国便产生了这篇关于知识人类学的尝试。
  在分析层面,论文所采取的整体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这种关系所体现的集体动力。研究特别指出了一种特殊“讨论模式”的重要性,该模式认为“做出分辨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做历史回顾的同时,突出强调这一“模式”旨在凸显朱熹与陆氏兄弟围绕周敦颐(1017—1073)“无极而太极”一说进行的书信辩论的深刻意义。这种辩论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开放地带,在那里差异互呈而同宗互援,唯一的承认则是主体间的。
  论文的整体构思分为两步:先归纳,后演绎。首先,我们通过多个互动的例子来重现意义的各种可能条件,以找出最具关键意义的层面;然后我们通过推断某些言行的意涵,再重新回到现实层面,而这一层面往往会被意识形态的阴影所遮蔽(尤其是知识关系中隐含的权力关系,或者辩论载体的物质层面)。
  就学科角度而言,该项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人类学视角对于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确认了汉学可以为知识人类学的更新做出独特而宝贵的贡献。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杜傑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