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的《周易》占筮观比较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803
颗粒名称: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的《周易》占筮观比较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本论文记述了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都以《易》为卜筮之书,但在思想产生背景、具体象数理论展开以及对揲蓍法的理解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朱熹试图将道家的自然观结合到儒家思维中来,恢复《易》的象数内容;毛奇龄集中批判宋明理学中的道家内容,追求《易》回到原始儒家视域;丁若镛以阐明经典原义为研究目的,指出朱熹的理法与《易》的本来意义相违背。
关键词: 周易 占筮观 学术论文

内容

《周易研究》
  2014年第5期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都以《易》为卜筮之书,但他们的思想在产生背景、具体象数理论的展开以及对揲蓍法的理解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思想的产生背景方面,朱熹占筮观的思想背景是性理学,他试图把道家的自然观结合到以人为中心的儒家思维中来,要把局限于义理框架的《周易》拓展到象数领域,恢复其象数的内容。毛奇龄则从“事功”与“实事求是”的观点上批判理学,集中声讨宋明理学中的道家内容,以使《周易》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原始儒家视域。而丁若镛则以阐明经典之原义为研究《周易》之目的,认为朱熹的理法之天与三圣作《易》之本来意义相违背。其次,在具体象数思想的展开方面,朱熹以卦爻辞为卜筮而设,非为论理而设,因此研究《周易》要先理解象数。与朱熹一样,毛奇龄也重视《周易》的象,但他认为朱熹不知正确的取象方法,并提出“五易说”作为解释《周易》的新框架。丁若镛一方面肯定毛奇龄的“推易”对卦爻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批评其不知爻变、卦变之说。第三,在对揲蓍法的理解,如“大衍之数五十”的问题、“挂一以象三”的问题、“再扐而后挂”的问题、变爻个数的问题等方面三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辛源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