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重文本分析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703
颗粒名称: 二、多重文本分析法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19-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多重文本分析法是李明辉在东亚朱子学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包含对原始儒学、宋明理学和日韩儒学等多重文本的分析。例如,在韩国儒学中的“四端七情”问题中,朝鲜儒者面临着早期儒学文本和程朱理学文本的双重权威,这引发了理论争辩。李退溪和李栗谷对于“四端七情”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在“气质之性”的概念中,朱子和刘宗周对于“之”字的使用方式也不同。多重文本分析方法需要结合文献考据和义理探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关键词: 多重文本 分析法 朱子学

内容

多重文本分析法是李明辉在东亚朱子学研究中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探讨东亚朱子学时,对问题本身的思想意涵之探讨便必然包含对原始儒学、宋明理学和日韩儒学等多重文本的分析。以韩国儒学中的“四端七情”为例,程朱理学于高丽时代后期(约13世纪末)开始传入韩国,至朝鲜时代已取得绝对的权威地位。因此,参与“四七之辩”的朝鲜儒者必须面对双重文本的双重权威:他们除了要面对《礼记》《孟子》等早期儒学文本及其所代表的权威(孔孟的权威)之外,还要面对程朱理学的文本及其所代表的权威(程朱的权威)。由这双重文本与权威所形成的思想背景便成为引发理论争辩的根源。在“四端七情”的理解上,李退溪认为,理能活动;四端与七情为异质;四端则理发而气随之,七情则气发而理乘之(理气互发);四端为自内而发,七情为外感而发;四端在七情之外。李栗谷的论点为,理不活动;四端与七情为同质;气发理乘一途(理通气局);四端与七情俱是外感而发;七情包四端(四端为七情中之善者)。在李退溪之后,由于他在朝鲜儒学中的权威地位,参与“四端七情之辩”的朝鲜儒者还必须面对其文本及权威,而形成三重文本。因此,在探讨东亚儒学时,对问题本身的深入探讨必然要求进行多重文本的分析。[7]
  这种“多重文本分析”一方面包含对于相对文本的厘清与爬梳,另一方面又涉及现代诠释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如诠释的层次、诠释的客观性、诠释学的循环、概念史研究等)。简言之,这种方法必须结合文献考据与义理探讨,其挑战性极大。举例而言,“气质之性”的概念系张载根据先秦儒学所提出来(在先秦儒学中并无此概念),而为宋明儒者所通用。但朱子与刘宗周却赋予它不同的意涵。“气质之性”一词中的“之”字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在张载等人那里,“之”字表示成分或内容,“气质之性”指由气质所构成的性,气质是气的成分或内容,类似的用法如“青铜之器”;在朱子那里,“之”字表示存在之处,“气质之性”意谓气质中的性,性存在于气质之中,类似的用法如“山谷之花”;在刘宗周那里,“之”字是所有格,“气质之性”意谓气质的性,是主宰气质的理,类似的用法如“一国之主”。李退溪与奇高峰在辩论“四端七情”的问题时,均援引“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但却分别根据张载与朱子所理解的意涵立场,故得到不同的结论。要厘清同一概念的不同意涵,就需要“概念史”的分析,这是“多重文本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
  “多重文本分析”方法在中国朱子学研究中也同样适用,面对元明清朱子后学的文本,我们也可以分析孔孟文本、程朱注本、元明清朱子后学文本,甚至还可以与东亚世界同时代的韩国、日本朱子学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东亚朱子学的个性与共性。日本朱子学研究亦然,只不过,多重文本相互交叠的现象在韩国朱子学中更为突出。我们认为,朱子学是东亚近世文明共有的思想形态。面对东亚朱子学的核心话语和文本,我们的研究都应该进入东亚朱子学研究视野,对中日韩三国文本进行互校互参,相互阐释。正是在此意义上,陈来先生指出,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不全面了解朱子学的各个方面,就无法了解东亚朱子学者对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只有全面了解中国宋元明清儒学内部对朱子哲学的各种批评,才能真正了解德川时代儒学对朱子的批评中,哪些是与中国宋明儒学的批评一致的,哪些是与宋明儒学的批评不同而反映了日本思想特色的。反过来,只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李退溪、李栗谷、伊藤仁斋的思想,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学体系所包含的全部逻辑发展的可能性,不能了解朱子思想体系被挑战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朱子学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这样的朱子哲学的研究是不完整的。[8]换言之,中日韩朱子学的相互交涉、相互促进,多重文本之间的相互诠释与对话,构成了东亚朱子学承传与创新的独特风景。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人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