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界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598
颗粒名称: 朱子学界概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8
页码: 245-2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界的概况,包括朱子学者的简介和朱子学研究机构的情况。朱子学者包括朱崇实、陈来、朱杰人、朱汉民、周桂钿、陈支、田浩、李甦平、蔡方鹿、吴震、何俊、吾妻重二、何乃川、高令印、刘泽亮、朱人求等人。朱子学研究机构包括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和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等。本文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朱子学研究课题,包括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鄱阳湖地区理学传衍的时空研究、宋代礼学与理学研究、道学经典诠释等。
关键词: 朱子学 朱子学者 研究机构

内容

学者简介
  朱崇实
  厦门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12月出生于福建建瓯。1982年2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1990年5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哈佛法学院访问、进修。现兼任朱子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理事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厦门市社科联主席等职。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国际投资与国际投资法。先后主持完成“外商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银企关系及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金融创新的基础法律保障研究”、“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保障研究”、“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理论与新兴问题研究”、“美国银行法研究”等课题。在《现代法学》、《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南两国外国人投资法比较研究》、《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合著)、《经济法》(主编)、《金融法教程》(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经济法卷)》(主编)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现兼任朱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职。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中国宋元明哲学史》、《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燕园问学记》、《东亚儒学九论》、《宋明儒学论》、《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等。另编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2009年三联书店将其已出版的专著整合为《陈来论著集》十二种出版。
  朱杰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1964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调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现兼任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作为古典文献学、先秦及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的研究与组织工作。主要著述有《朱子格言精义》、《诗经要籍解题》、《文化学视野中的诗经情诗》、《北宋诗人梅尧臣和苏舜钦的比较研究》、《论八卷本“诗集传”非朱子原帙兼论“诗集传”之版本》、《朱子诗论》、《朱子气节论》、《朱子一百句》等数十种。其领衔主编的《朱子全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朱子全书》是迄今为止收集朱熹著述文字以及朱熹研究资料最完备的一部著作。按四部分类法,以经、史、子、集排次,编为27巨册,约1436万字,共收入朱熹的著述25种。
  朱汉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出生,湖南邵阳人。1978年就读于湖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兼任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清史·湘军》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图书以及其他部省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十多项。主持“中国书院博物馆”的筹备建设以及岳麓书院及中国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著有《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圣王理想的幻灭》、《湖湘学派源流》(合著)等学术专著10多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其学术著作有多种被纳入国家重点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主编丛刊《中国书院》、《原道》,“湘军史料丛刊”项目主持人之一。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3年1月生,福建省长乐市人。196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现兼任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二十多种:《精神瑰宝——周桂钿儒学讲义》、《中国儒学讲稿》、《中国古人论天》、《王充哲学思想新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王充评传》、《秦汉思想史》、《虚实之辨》、《董学探微》、《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十五堂哲学课》、《国学的智慧——中国人立身之道》、《中国传统哲学》(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等。
  陈支平
  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惠安县人。1977年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198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兼任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历史学的困惑》、《福建六大民系》、《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明史新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等,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台湾文献汇刊》(100册)、《闽台民间族谱汇编》、《台海研究丛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闽南文化丛书》等。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State University)终身教授,1944年7月生于佛罗里达州的克里斯由(Crestview)。本科学习美国史和欧洲史,研究生转向中国史研究。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导师是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和余英时。毕业后,加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2009年历史系并入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主要从事宋元思想史研究。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著名高校,现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访问研究员等职,美国著名中国学家之一,在中、美学术界的沟通和对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著有《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儒学话语与朱子说的主流化》(ConucianDiscourseandChuHsi's Ascendancy)、《旁观朱子学——略论宋代与现代的经济、教育、文化、哲学》等,编有《宋代思想史论》。
  李甦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10月生,河南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东亚比较哲学、东亚儒学。通过对东亚比较哲学的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先生一起提出“东亚意识”概念。“东亚意识”是指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内在性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一种意识。“东亚意识”包含着主体意识、反省意识、经世意识、多元意识等。在对中日韩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舜水学”、“石门心性学”、“霞谷学”等观点。主要著作有:《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中国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的转型》、《圣人与武士——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比较》、《朱舜水》、《朱熹评传》、《朱熹》、《中国、日本、朝鲜实学比较》、《韩非》、《朱之瑜评传》、《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等。主编《中外儒学比较》、《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东方哲学史》(五卷本)等。译著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
  蔡方鹿
  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生,四川省眉山县人。197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兼任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朱子学、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哲学范畴、经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个人著作主要有《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朱熹与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心性论》、《儒学——传统与现代化》、《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及其哲学》、《华夏圣学——儒学与中国文化》、《宋代四川理学研究》、《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等书。合著有《廖平学术思想研究》、《宋明理学新探》、《道》、《气》、《心》、《性》、《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孔孟月刊》(台湾)、《退溪学论丛》(韩国)、《南洋学报》(新加坡)、《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吴震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于上海。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5年复旦大学哲学硕士,199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文学博士(中国哲学)。曾先后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大学工作。现兼任浙江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东亚儒学。发表专著《聂豹、罗洪先评传》、《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王阳明著述选评》、《罗汝芳评传》、《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泰州学派研究》等,译著《中村元比较思想论》,编校《王畿集》,合编《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理学研究》,主编《中国理学:第四卷》、《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等。
  何俊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学院院长。1963年生,浙江长兴人。杭州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从事以儒家哲学与思想为主的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研究。曾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2001年7月—2002年6月)与助理研究员(2002年7月—2003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访问教授(2003年12月—2004年5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者(2006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人(2008年12月—2009年2月)等职。个人著作主要有《南宋儒学建构》、《南宋思想史》、《刘宗周与蕺山学派》等。编译《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在《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研究》、《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吾妻重二
  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学部长,教授。1956年1月出生,日本茨城县出身。197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东洋哲学专业,1981—1983年作为高级进修生留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东亚思想文化史,也关注朱子学与儒教仪礼、书院研究,并积极的对中国、韩国、越南、琉球、日本国内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主要著作有《朱熹<家礼>实证研究——附宋版<家礼>校勘本》、《朱子学的新研究》、《宋代思想的研究——围绕儒教、道教、佛教的考察》、《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1》等,译注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成立篇》、熊十力《新唯识论》、《冯友兰自传——中国现代哲学者的回想》1—2、《<朱子语类>礼关系部分译注1》等,主编《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课题报告有《关于朱熹<家礼>的版本与思想的实证研究》等。
  何乃川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1935年6月出生,福建泉州人。1959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长期从事宋明理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兼任福建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泉州老子研究会会长、厦门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曾组织和参与组织过朱熹、杨时、李光地、苏颂、李贽、林希元等先贤大、中型学术思想研讨会。被省社科联四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以科研促教学,其所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主干课,曾被评为厦大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其程朱理学系列论文受到好评,如《杨时开闽学之先河》、《罗从彦及其道统论》、《李侗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的影响》等。曾赴新加坡和港、台参加大型学术研讨会,发表《孔子为政以德简论》、《孔学三议》、《两宋宇宙生成说的发展》等。并赴菲律宾马尼拉大学向文科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课程。著有《闽学困知录》,编著《朱子学研究》、《闽学丛书》、《儒家文化现代透视》等。
  高令印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1935年11月生,山东阳谷人。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现兼任朱子学会名誉会长、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学术顾问等职。获韩国“第四届退溪学国际学术奖”及政府等多种学术奖。主要研究朱子学、禅学,讲授中国哲学等。学术的起点和特点,是运用谱志、考察等地方文献研究朱熹,开启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朱熹的家事、生计、遗迹等,弄清了朱熹远祖的籍贯,纠正黄榦《朱子行状》的谬误。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专著《朱子学通论》、《福建朱子学》、《朱熹事迹考》(韩国朱昌均译部分为韩文)、《闽学概论》、《李退溪与东方文化》(韩国李楠永译成韩文)、《中国文化纲要》、《王廷相评传》、《游酢评传》、《简明中国哲学通史》、《中国禅学通史》等。
  刘泽亮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1月生,湖北天门人。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兼任朱子学会秘书长、福建省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佛学与人文》学术丛书主编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国佛教哲学、中国禅宗哲学、儒佛会通,主编《佛教研究面面观》,点校《永明延寿禅师全书》(上中下)。专著有《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宗说俱通——佛教语言观》、《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易学与人文》等多部,在《世界宗教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多项,主持大型横向研究课题1项。主要教学课程: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哲学研究、佛教经典选读、禅道与人生智慧。
  朱人求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71年生,安徽宿松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兼任朱子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年鉴》特约编辑、《朱子文化》杂志编委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和文化哲学研究,尤集中于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的朱子学研究。出版专著《儒家文化哲学研究》、《大学衍义》(点校),合著《朱子文化大典》、《朱熹大辞典》,编著《福建文献汇编》(160册)。在《哲学研究》、《新华文摘》、《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Frontiers ofPhilosophy in China、《孔孟学报》等海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2011年国家重大课题“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子课题“朱子学史专题研究”、2012年国家课题“理学话语研究”、2012年教育部重大课题“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子课题“百年朱子学研究论著概要”等多项课题。
  朱子学研究机构
  朱子学会
  2011年10月9日在厦门大学成立。朱子学会是经教育部和民政部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国家一级学会、全国群众性学术团体,挂靠厦门大学,由教育部主管。朱子学会会长为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副会长为朱汉民、朱杰人、周桂钿、陈支平。聘陈来、高令印为学会名誉会长。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文化史上成就最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是宋代新儒学集大成者。朱子建构的哲学体系庞大周密,留给后世的著述内容繁富,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对朱子学术的研究及其成果,不仅涵盖了易、礼、春秋等传统经学的基本内容,还涉及了史学、文学、文献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门内容极为丰富、内涵博大精深的专门学问——“朱子学”。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现在的朱子学不仅仅是指朱子本身的学术,还包括他影响到的各朝朱子学,以及日本、韩国及东亚其他国家的朱子学研究,其学术工程相当庞大。但长期以来,包括建国60多年来,朱子学研究与其学术地位还有相当大差距,这也正是朱子学会成立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所在。朱子学会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中国和世界的朱子学交流和研究中心。
  学会旨在整理朱子学派的文化典籍,翻译朱子学派的主要传世经典,发掘朱子学派的精神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编辑、出版学术性书刊,举办朱子学的基础教育、经典导读,开展培训活动;开展朱子学的学术咨询、法律咨询和身心健康咨询、环境与生态文化咨询工作;设立朱子学研究奖学金、奖教金,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和其他民间人士积极从事朱子学研究;开展对台、港、澳地区及海外的朱子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中华朱子学会
  2010年10月19日成立,2011年3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揭牌。该会由张立文、蒙培元、陈俊民等任顾问,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任会长,朱杰人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束景南、李甦平、蔡方鹿、朱汉民任副会长。来自全国各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的40多位知名的朱子学研究专家、教授为该研究会的理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的朱子学专家田浩是研究会的名誉会员。学会认为,朱子的思想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北宋以来其他儒学思想家的思想营养,深入回应了佛道二家的思想挑战,建立起了一个贯穿天地人的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高峰,也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朱子学不仅是哲学,更是一整套思想文化的体系,对应于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适应了近世中国和东亚社会文化需要,确立了这一时期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规范,从而,对宋以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宋以后知识人的精神世界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对元明清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朱熹思想自13世纪开始向世界传播之后,在日本、韩国的历史上曾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东亚近世文明共有的思想形态。对朱子学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其思想世界,也要重视朱子学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学者们不仅重视朱子个人的研究,也重视朱子学的群体乃至南宋儒学群体的研究;不仅重视朱子哲学与东亚现代社会的关系研究,也重视朱子学与当代世界的思想课题的关联。当今的朱子学研究已经处在一个比以往时代更富于包容性的时代。中华朱子学会的成立,对朱子学研究工作发挥显著积极的促进作用。
  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
  2012年10月21日成立。学会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研究和交流,以“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研讨会”为契机,以弘扬朱子文化为主题,通过举办研讨会,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会将建设以电视连续剧《朱熹》拍摄景点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兼容两岸风情的影视旅游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朱子文化创意园。在武夷山、尤溪、建阳等朱熹生活过的地点创建朱子文化长廊,打造集文化、娱乐、科研、农业项目开发、商贸、影视拍摄基地为一体的旅游园区。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成立,为热心朱子文化的有识之士、研究朱子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海峡两岸推动朱子文化的交流、传承、发展、创新,又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为吴建华,林小英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泽亮、乐爱国、朱人求、方彦寿、刘刚、郑建光、陈长根、傅德露为副会长,赖星山为监事;聘请古今生、何少川、朱清为名誉会长;朱茂男、陈秋平、卢美松、黎昕、朱向、骆季超、张英慧、朱土申、纪优梓为顾问。
  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
  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课题编号:11&ZD087)
  戴扬本
  “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目前承担的一项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为古籍所所长严佐之教授。这是古籍所研究人员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朱子学文献整理和研究领域以来,继完成了《朱子全书》、《朱子全书外编》两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重大古籍整理项目后,在朱子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朱熹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继孔子之后成就最大的学者,也是对近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位思想家。钱宾四先生曾言:“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熹建构的理学思想体系,在长达七百余年的时间里,不仅对中国思想、学术、社会、政治诸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影响还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对于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诸国的思想文化,都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换言之,理学的发展过程,亦即朱子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朱子学研究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持续多年仍呈现为方兴未艾的态势,反映了学界对朱子学之深远意义的高度共识。不过,从已经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的目光较多集中在对于朱熹本人著述和思想的研究,而对于绵延七百余年的朱子学研究,却显得相对单薄。可喜的是,关于推进整体的和通贯的朱子学研究的想法,近年来亦已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如以“朱子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陆、台湾、韩国等地数度举办,如《朱子学通论》等“朱子学”研究著述相继问世。而2010年“中华朱子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意味着一个“学术共同圈”的形成,也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朱子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者们已经明确提出,新时期“朱子学”研究的任务和特点,就是要对南宋以降诸朝的朱子学以及每位朱子学家的重要的见解进行分析,把他们流传下来的书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
  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朱子学”,包括朱熹生前留下的丰厚著述,及其体现在他的著述中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同时,也包括了七个多世纪来,朱熹的同道、学友、门人、弟子,包括后世“尊朱”、“宗朱”学者对其著述、学说的阐发与研究。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数百年历史长河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思想文化,构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研究的“朱子学”的宝库。具体而言,作为整体的、通贯的“朱子学”,其学术范畴不仅涵盖了《易》、《诗》、《礼》、《四书》等传统经学领域,更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既是一座内容广阔、内涵精深的传统思想宝库,一份极富开掘意义和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也是名副其实的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朱子学的意义,毫无疑问是为了更好地梳理近世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教训,分辨精华糟粕,发掘可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汲取的传统思想文化优质资源。因此,对于文化、教育、思想、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我们正在进行中的“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即在为汗牛充栋、浩若烟海的历代朱子学文献,作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梳理和集聚,为整体、贯通的朱子学研究,提供详备、可靠的文献储备和检索平台。
  我们在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朱子学文献的时候,需要使用多方面的研究方式,包括传统与现代文献学研究手段和撰述体裁。故本课题研究的意义,还将通过我们的实践来提供研究的案例,通过丰富和充实多种研究的方式,为推动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富有成效的贡献。
  通过整理与研究朱子学文献,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搜集、清理、整合宋元明清七百年来有关朱子学的历史文献,使混沌者重现条理,使散落者重归脉络,故其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文化传承”和“学术积累”意义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之一。
  课题研究的成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现存的儒学文献中,梳理出属于“朱子学”学科的基本文献资料,并建构“朱子学文献”的分类体系。通过收集历代朱子学研究与朱子学家重要著述的阅读文本,包括经过甄审别类的历代朱子学研究所有散落文献,形成一个以文献构成为主体的、能全面反映朱子学渊源流别的专史研究撰著的系统,以期实现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朱子学储备粮草利器,构建信息平台的目的,编纂一部完整的《朱子学文献大系》
  二、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于朱子学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厘清朱子学文献演进的历史脉络,为学术界撰写《朱子学通史》作前期工作准备。如编纂《朱子学文献总目》、《朱子学文献通考》等,并以《朱子学学案》的形式编撰相关材料。
  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按照预定的步骤完成上述研究计划。同时,我们真诚地希望并期待海内外同仁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能够给以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
  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
  攻关项目(课题编号:12JZD007)
  乐爱国
  该项目重点在于对1912年至2012年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的朱子学进行全面总结和精华聚集。项目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通过考察百年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论著,提炼和聚集学术论著之精华;二是通过编撰百年朱子学研究的学术编年,提炼和聚集学术活动之精华;三是通过阐述百年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提炼和聚集学术理论之精华;四是通过考察百年朱子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及其思想,提炼和聚集学术思想之精华;五是通过分析朱子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提炼和聚集学术创新之精华。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鄱阳湖地区理学传衍的时空研究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2BZX040)
  冯会明
  鄱阳湖地区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和重要的传播地之一,诞生了黄灏、李燔、程端蒙、饶双峰、程钜夫、吴澄、胡居仁、罗钦顺等一批理学家群体。鄱阳湖地区理学的传衍,尤以环鄱阳湖的鄱阳、余干、都昌等县市表现得最为集中,形成理学传播与创新的优势带。
  课题对鄱阳湖地区理学的传衍进行时空轨迹的探索,分析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因素对理学发展的影响;梳理出各理学名家的学术传承关系,勾画出该地区理学传播的直观图景和思想流动的空间轨迹;总结提炼该区域理学的核心要旨、思想体系及其特殊性;还原鄱阳湖理学与闽学、浙学和湖湘学的交锋互益情形;也可以进一步诠释丰富鄱阳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为赣鄱文化的研究提供充沛营养。课题框架如下:
  一、鄱阳湖理学传衍的基本脉络
  1.宋代鄱阳湖理学的兴起与传播
  鄱阳湖理学之缘自周敦颐始。道学宗主周敦颐为官江西,在九江建濂溪书堂,讲学授徒,开理学与书院结合之风气,是鄱阳湖理学传播的第一人。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鄱阳湖理学传播的中心地位确立,掀起了鄱阳湖理学高潮,使鄱阳湖、庐山成为理学文化的高扬之地。
  鄱阳湖理学群体的形成。北鄱阳湖理学群以德安王阮、都昌黄灏和建昌李燔为代表;南鄱阳湖理学群体有鄱阳程端蒙,著《性理字训》,成为理学入门工具书。董梦程是鄱阳学派的主要代表,创立了“介轩学派”。余干县是理学传播的主阵地。赵汝愚东山书院是理学在余干传播的学术起点和发展的第一个平台。随后培养了“余干三才”等一大批本地理学人才,弟子饶鲁是鄱阳湖理学传播的关键人物,被誉为“江右理学巨子”,培养了学生程若庸。
  2.元代鄱阳湖理学群体对理学的传承与发展
  元代是理学传播、普及并上升为官方哲学的时代。程若庸的弟子新建程钜夫和崇仁吴澄,成为入元以来最重要的理学家,在元代掀起了传播理学的又一高潮。
  程钜夫是元世祖重用的第一个南人,他建议实行科举考试,并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作为标准答案,使程朱理学在元朝圣传不绝。
  元代“国之名儒”吴澄与许衡是最有名的学者,有“南吴北许”之誉,在元代理学中具有崇高地位。他反对持门户之见,是理学发展史上“和会朱陆”的第一人。
  3.明代鄱阳湖理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捍卫与创新
  明代理学沿着朱陆异同的讨论而发展、成熟,并随着王阳明后学的分化而转向。
  吴与弼开创崇仁学派。他“实能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特别是培养了陈献章和胡居仁两位弟子。胡居仁开创余干之学,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最醇者。“主敬”为其学术主旨,且重视“为己”之学,与“名儒高足,心学前驱”的娄谅创立了“余干之学”,使明初江西成为程朱理学传播的重要区域。
  “宋学中坚”罗钦顺,在阳明心学流行南北之际,如中流砥柱,恪守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进行批驳论争,被视为“宋学中坚”、“紫阳功臣”,被誉为“江右硕儒”,实现了理本论向气本论的转变,并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二、鄱阳湖理学与其他学派的交锋互益
  理学好尚论辨、相互吸取,各学派间展开了激烈的论辩。鄱阳湖理学与象山心学、张栻“湖湘学”、吕祖谦及陈亮、叶适等“浙江学”诸学派之间互相驳难,交锋互益,在学问路径、价值取向上的争辩,更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浙学倡言事功,务去空言,注重经世致用,主张打破学术藩篱,博采众家之长。理学同浙学的论辩是道德与功利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走向的对立。
  湖湘学派以底蕴深厚和影响广巨且持续恒久而著称于世,对内强调身心修养,对外主张经世致用,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想,化为实践行动。朱熹与湖湘学派进行了关于“中和”与“仁”说的多次论争。
  以金溪三陆为代表的江西之学,以简易之法,吸引了众多学子来归,形成了“槐堂诸儒”,并很快扩大到两浙。朱子与陆学之间有了“鹅湖之会”、“观音寺之会”、“南康之会”三次的论辩;明代罗钦顺以朱学后继者身份与王阳明心学也进行三次批驳论争。
  三、鄱阳湖理学繁荣的原因
  五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移民、学者的南迁,鄱阳湖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成为鱼米之乡。经济的繁荣,为文教的发达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该地区有着交通地理优势,赣江—鄱阳湖黄金水道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为本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融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朱学、陆学和浙学在这里绞成了一股文化学术的旋涡,不同学派碰撞、吸收、融合。
  鄱阳湖地区自古有质朴纯厚的君子遗风,加上唐以后书院教育的发达与科举的直接推动,形成了重视文教的社会风气。宋代以文治国的方针更促进了环鄱地区文化的大普及。
  庐山、鄱阳湖向来是骚人墨客隐遁卧游、谈禅说法的仙家胜境,是禅风盛行的天地。南禅五家七宗中三家两宗的本山在江西,而龙虎山则是道教的圣地,佛道的流行,有利于理学的成长,更使心学盛行。
  四、鄱阳湖理学的贡献与地位
  鄱阳湖地区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是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不仅在宋代非常突出,在元代、明代也都很发达。吴与弼、胡居仁扛起了“崇仁之学”和“余干之学”两面大旗。可以说鄱阳湖地区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理学家们致力于书院教育,将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融为一体,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起到了文化下移的作用,也促进了鄱阳湖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鄱阳湖文化鲜明的理学特色。
  理学家们重视教育与师道,把“文章、道德、气节”作为人生的三大追求。以社会清流维系着世道人心,把自律道德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在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历史系)
  宋代礼学与理学研究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2BZX042)
  殷慧
  礼学是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理学是宋代以降儒学的哲学化形态。从宋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全过程上看,礼学与理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礼经、礼义、礼仪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礼经学的学术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宋代的《礼记》学因重礼义而与理学结合最为紧密,理学学者探讨的心、性、情、理的关系以及格物致知、中和等问题大多来自《礼记》,他们以《礼记》学为依据建构起理学体系,促进了儒家学说由传统经学向理学的转型。另一方面,三礼学受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重要的沉浮变化,值得关注。
  其次,礼义的创发成为宋代礼学的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就是创造了既有哲学普遍意义又有宗教超越意义的新礼学。理学在礼义发挥上最大的成就在于论证了“礼即理”。如果说孔子对礼乐传统加以哲学上的重新阐释,其结果是最终将“仁”视作“礼”的精神基础,那么宋代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对礼乐秩序做出的哲学突破则在于,将“理”作为“礼”的精神基础。礼理关系的建立与沟通一直是宋代礼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理学着力发展的根基所在。
  最后,理学家对新礼义的追求不是为了空谈心性,而是为了新礼仪的建设。无论是讨论道德性命的存养“内圣”功夫,还是自觉承担的“外王”责任与义务,宋代理学家无一例外地利用礼来成就其圣贤气象的追求和化民成俗的理想。总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宋代礼学与理学在体、用、文等方面的结合程度之深,理论创新之大以及影响面之广,都值得学术界引起重视、深入研究。清代学者对宋代理学攻其一端、不计其余的观点也值得重新审视与评价。
  本课题着眼于从经典、思想、社会等内外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宋代礼学与理学的关系,试图理清唐宋思想与社会转型中宋代理学脱颖而出的思想理路和社会背景,从思想和现实层面对宋代理学与礼学结合的必然及其原因予以考察。我们希望运用义理建构、经典诠释、历史分析的方法,尤注重学术史、思想史、社会史的结合,力图对宋代礼学与理学的关系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此课题的阶段性成果“The Canon'sPivotal and Problematic Middle Era”主要探讨了宋儒以理释礼的思想历程及其困境,在2013年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发表。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理学话语研究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2BZX039)
  朱人求
  本课题运用西方哲学界慎用的话语分析方法来剖析理学,提出了话语的内在解释的理论方法,即以某个时代的核心话语为中心,深入文本和历史去发现话语本身所隐含的问题意识、时代主题及其解决之道,再现思想史上某些重要的环节。
  理学话语的展开,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强调认知与行动的一致性,恰好与话语分析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吻合,它也有力地证明了话语分析方法在理学研究中的优先地位。理学是关涉内圣外王的思想整体,是宋元明清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自己的独特的话语系统、意识形态、面子系统和社会化适应模式。理学由上述核心话语构成了其丰富的话语系统,它关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理学话语秉承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文化精神,坚持王道政治理想,倡导为己之学,关注“身心的修炼”(即“哲学的修炼”),主张塑造道学新人格,书院教化是其社会化适应的主要模式。尤其是理学家的书院教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宋明理学的社会化适应。书院的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创造、传播新的知识、价值观和信仰即理学来影响社会革新,促进社会的变迁;通过理学价值观的教化与认同,塑造新的人格,从而完成书院师生的社会化;通过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锋来传播理学核心话语;通过科举实现对精英人才的筛选和分配。理学思潮也在官民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下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实现了其对社会的控制,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高潮。从话语建构模式上分析,理学上升为国家最高意识形态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上篇:理学话语总论,下篇:理学话语个案分析。上篇主要探讨理学话语的历史发展、特征、意识形态、面子系统、社会化适应、社会实践等问题,揭示出理学话语体系及其实践的发展脉络、基本问题意识、社会关怀、内在规律及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并由此总结出人类存在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形态及其规律。下篇主要探讨理学中有关本体、工夫、政治、境界等话语,主要包括:天理与良心、无极而太极、理即事,事即理、心即理、理一分殊、见天地之心、定性、识仁、慎独、操存省察、事上磨练、勿助勿忘、自得、心统性情、心学与心法、尊德性与道问学、尊孟与非孟、致良知、致知力行、衍义体、帝王之学、正君心、民胞物与、出处、国是、教化等核心话语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
  本课题一方面抛弃以往以范畴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运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注重语篇和语境分析,通过对理学的核心话语和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极大地拓展了理学的研究空间和理论内涵,一大批以前较少关注的理学话语开始进入中国哲学研究者的视野。另一方面,本课题大胆地运用西方哲学界慎用的话语分析方法来剖析理学,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对于理学研究乃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本课题还进一步从理学话语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人类存在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形态及其规律,对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与重建意义深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道学经典诠释:
  以朱熹《太极通书解》为例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1BZX040)
  杨柱才
  道学经典,是指由道学家创造的文本,或由于朱熹对道学家文本的诠释而对后世思想发展起到典范性作用,故而称之为经典。在此意义上,道学经典包括《西铭》、《太极图说》、《通书》、《识仁篇》、《伊洛渊源录》、《近思录》、《太极通书解》等。朱熹所著《太极通书解》(包括《太极图解》、《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可以说是道学的一部最具哲学诠释性的著作,这一著作既是朱熹理学的哲学造诣的标志,也是宋代道学的一部著名的哲学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学界迄今仍缺乏对朱熹《太极通书解》这一重要著作的专门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希望对此做一个必要的补充。一方面,研究《太极通书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详细考查朱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朱熹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以道学自身的重要经典《太极通书解》为依据,内在地探讨道学的哲学问题及其演变,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将周敦颐、二程、张载到朱熹的道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较具体的研究,以补充目前学界在宋明理学如何形成和演变这一问题上较偏重于宏观研究,而微观研究仍显不足的缺憾。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在两宋之际的流布。着重考察此二书在程门后学中的影响,此二书的思想主旨及其与二程、张载思想的相关的共通之处。这主要是为了考查周敦颐著作在朱熹之前的流传和影响,尤其周敦颐著作在哪些方面、如何进入了道学的思想系统。
  2.朱熹对于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的整理过程和注解过程。朱熹在其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太极图说》、《通书》做了多次校订,也不断修订他所做的注解,并在与学者友人论学的过程中表述了许多与其《太极通书解》不同的看法和论说(主要根据《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这些都值得深入考查,并通过这种考查来了解朱熹本人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3.论述朱熹《太极通书解》的主要思想。着重论述此书以理气论为中心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思想,折衷主静与主敬的为学方法,及有关心性论的思想等。这是思想阐述的主体部分。
  4.以《太极通书解》为核心,论述朱熹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太极通书解》的成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以了解朱熹是如何通过注解周敦颐的著作来建立其哲学思想的框架,并对其中的主要观念不断加以修订。
  5.论述朱熹《太极通书解》在道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南宋以后的理学家注解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无不秉承朱熹之说,或深受朱熹学说的影响,这也说明《太极通书解》在宋明理学诸多文献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总体而言,与长期以来有关宋明理学研究当中的一般性的宏观研究有所不同,本课题的研究有意识地选取道学本身的有代表性的重要经典做个案研究,通过研究朱熹《太极通书解》这一道学当中最具哲学诠释性的著作,来揭示道学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理路,道学所达到的理论成就及思想高度。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哲学系)
  朝鲜儒教在东亚的地位的研究
  ——日本朱子学重大课题
  (研究课题编号23242009)
  [日]井上厚史(王增芳、吴光辉译)
  本研究是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补助事业基础研究(A)的认定,为期5年(2011—2015年)的国际研究项目。本研究将朝鲜儒教研究置于广泛的东亚儒教研究之中,旨在克服迄今为止朝鲜儒教研究的缺陷与问题。
  本研究的特征可以归结为:(1)本研究不仅汇聚了日本国内的朝鲜儒教研究者,而且一批韩国、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的著名研究者也参与进来,可谓现阶段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2)本研究吸纳了一批以朝鲜儒教、中国思想、日本思想为对象的学者参与进来,站在多角度的立场探讨朝鲜儒教的特征和地位,力求改变日本过去的、封闭的朝鲜儒教研究之状态,将它作为“东亚思想史研究”的一环来认识,以期实现开放性的研究,展开学术对话。
  一、本研究的学术背景和
  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持人井上厚史一直以来就以李退溪为中心,展开了朝鲜儒教思想的研究,现阶段正准备出版以李退溪为对象的研究著作。在这之前,日本国内出现了阿部吉雄《日本朱子学和朝鲜》(1965年)、高桥进《李退溪和敬的哲学》(1985年)的为数不多的先行研究,可以说那一时期日本国内几乎没有朝鲜儒教的研究者。井上厚史通过参加日本国内的朝鲜史研究会、韩国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从而结识了日本国内的朝鲜儒教研究学者,并通过于2007—2009年实施的科研基础研究(B)“东亚文明的冲突和‘天’的观念的变迁”(研究课题编号:19320020、2007—2009年度)的共同研究,深刻了解到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朝鲜儒教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为了一个显性研究。
  不过,东亚国家一方面越来越重视朝鲜儒教的研究,一方面却存在了彼此相互孤立、不进行学术对话的问题,对此,井上厚史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的疑问:(1)迄今为止,研究韩国的学者通过以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为代表的学术会议,积极与日本筑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台湾大学等一道举行国际研讨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研讨会的重点不过是将韩国人的通论拓展到海外而已;(2)韩国研究者的专著极少被介绍到海外,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半是局限在了朝鲜文字的世界之中,海外几乎没有充分探讨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之机会;(3)不必说韩国,即便是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研究者,大多是基于各自的兴趣来进行研究,而未充分参考彼此的研究成果,处在了一个各自孤立的状况之下。
  因此,为了打破这样的研究状况,有必要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朝鲜儒教研究者凝聚在一起,拓展研究空间,加强学术对话,客观冷静地展开朝鲜儒教的研究。与此同时,为了阐明朝鲜儒教的特征,就要突破儒教的局限,将它置于一个包容了佛教、道教、神道教、国学等的东亚思想史研究之中来加以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以日本大学为据点,不仅召集日本国内外的朝鲜儒教研究者,还积极招徕跨学科领域的学者加入进来,力图以本研究为朝鲜儒教研究的新起点,引导学术间的对话,开创广阔的研究空间。
  日本国内研究者:
  井上厚史(朝鲜儒教、日本思想)
  权纯哲(朝鲜儒教、日本近代思想)
  中纯夫(朝鲜儒教、中国哲学)
  边英浩(朝鲜儒教、政治思想)
  刑东风(中国佛教、日本佛教)
  李晓东(日本政治思想、中国近代思
  想)
  木村纯二(日本思想、伦理学)
  吉田真树(日本思想、伦理学)
  海外研究者:
  李明辉(台湾“中央研究院”)
  林月惠(台湾“中央研究院”)
  陈来(清华大学)
  黄敏浩(香港科技大学)
  崔在穆(韩国岭南大学)
  高熙卓(韩国延世大学)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相互介绍迄今为止各国或者各地域的朝鲜儒教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点,通过反复的答疑与批判性的讨论,加深相互理解,致力于形成共同的分析视点。其次,充分利用五年的研究时间,邀请该研究领域或其他领域的专家,举行专题讨论会,反复推动学术讨论,不断累积讨论重点。
  基于这样的推进模式,本研究来尝试树立朝鲜儒教在东亚的位置:
  (1)“朝鲜性理学”可谓是朝鲜儒教的代名词。本研究以代表性儒学家李退溪的《天命图说》、《圣学十图》、《朱子书节要》、《自省录》,李栗谷的《击蒙要诀》、《圣学辑要》等著作的文本分析为中心来研究“朝鲜性理学”,并进一步将涉及岭南学派、畿湖学派的一批儒学家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之内。与此同时,借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宋明理学研究者的比较研究,来综合阐明朝鲜“性理学”的基本特征。
  (2)“朝鲜实学”代表了朝鲜后期儒教的基本特征,本研究以李星湖的《星湖僿説》,丁若镛的《论语古今注》、《牧民心书》、《经世意表》等的文本分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思想的阐释,并借之与黄宗羲的经世济民思想、太宰春台为代表的日本“政治家”的儒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来阐明朝鲜实学的基本特征。
  (3)以郑齐斗为首的“朝鲜阳明学”研究。本研究以江华阳明学派的儒学家的文本分析为中心,通过与中国阳明学、日本阳明学之间的比较研究,来阐明朝鲜阳明学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并进一步验证19世纪东亚“阳明学”的普及对东亚各国的近代化所带来的影响。
  (4)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朝鲜初期的儒教曾受到佛教禅宗的巨大影响,且保持了贯彻重视真德秀的《心经(附注)》的传统。在此,通过与中国佛教禅宗、道教,日本的古学派儒学、神道、国学的比较研究,来确立“东亚思想史”上的朝鲜儒教的地位。
  三、本研究的学术特色与预期意义
  本研究以研究资源的共有化和问题意识的尖锐化为平台,力图为东亚各国孤立状态下的朝鲜儒教研究提供一个汇聚各国前沿学者,积极展开自由讨论的空间。迄今为止,尽管我们曾采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过了这样的综合性的尝试,但是皆只是匆匆结束,未及深入。如今,韩国与中国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迅速发展,但是日本、台湾、香港研究者极少加入,更不曾出现一个众多学者展开共同研究,形成学术共识的迹象。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朝鲜儒教研究的高涨,并试图改变各自为阵、缺乏对话的困境。迄今为止的研究之中,几乎完全是站在朱子学(性理学)的立场来把握朝鲜儒教的整体形象,几乎没有将“实学”和“阳明学”纳入到研究的大视野之中,几乎没有将之与中国禅教、日本国学来展开比较性的研究,因此,发掘朝鲜儒教内涵的可能性,寻找东亚思想史的共同点,也就成为了过去研究的缺陷之所在。
  本研究最后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日本在东亚的朝鲜儒教研究之中处在了最为落后的地位。在过去的阿部吉雄和高桥进的研究之后,日本的朝鲜儒教研究陷入了停滞。在此期间,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的朝鲜儒教研究发展了起来,且接连出版专著,极为活跃。日本的朝鲜儒教研究处于了落后地位,且极可能引起日本研究者在东亚思想史研究之中陷入孤立的重大事态。即便是为了提升日本国内的研究水平,本研究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四、实施状况
  2011年夏,井上厚史主持岛根县立大学的全体会议,通过彼此介绍与自由对话,就今后如何展开研究而交换意见,确认:(1)以朝鲜儒教先驱性研究的前辈学人为邀请对象,举行纪念演讲活动,围绕迄今为止的朝鲜儒教研究与方法展开讨论;(2)为了把握朝鲜儒教的特征,探讨朝鲜王朝建立之际,朱子学是在什么样的体制之下传入朝鲜,以期加深理解。与此同时,展开朝鲜儒教与中国明王朝的朱子学、日本江户幕府的朱子学的比较研究,来进行综合性的考察;(3)日本的儒学研究注重“理气论”的理论性考察。为了把握朝鲜儒教的特征,有必要理解《朱子家礼》的接受过程。
  基于这一方针,2012年夏,在弘前大学以“朝鲜前期的儒教思想”(其一)为主题,邀请山内弘一先生(上智大学)举行了以“日本的儒教研究成果分析及展望”为题的纪念演讲,并追加了一系列的研究发表和学术讨论:(1)夫南哲(韩国·灵山大学)“朝鲜建国期间的儒教和政治”;(2)木村拓(东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部)“朝鲜王朝的对明事大主义——以繁荣的侯国而自居”;(3)吉原裕一(国士馆大学)“江户幕府的建国神话”;(4)伊东贵之(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清朝的儒教与自我正当化的逻辑——清朝的王权理论和明清交替的影响”;(5)李元泽(韩国·延世大学)“十七世纪朝鲜的服制礼颂及其内涵”;(6)张东宇(韩国·延世大学)“朝鲜儒学家的《朱子家礼》研究”。
  在这之后,为了进行学术交流,本研究在厦门大学举行专题讨论会(work shop),邀请了一批学者进行了学术讨论:(1)高令印:李退溪儒学研究;(2)朱人求:朱子学研究;(3)张品端:朱子与武夷山;(4)吴光辉: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专题讨论会之后,经张品端陪同,本课题组访问了武夷山的武夷学院,参观了朱子遗迹,万分激动。
  2012年冬,本研究于爱媛大学举行了以“朝鲜前期的儒教思想”(其二)为主题的研究会。首先,由李明辉先生做了以“比较视野下的韩国儒学研究——脉络化和去脉络化”为题的纪念演讲,之后进行了研究发表和自由讨论:(1)田世民(台湾·淡江大学)“近世日本的‘礼’的接受”;(2)板东洋介(东京女子大学·客座)“近世日本的‘敬’学说的接受和展开——前期”;(3)刑东风(爱媛大学)“禅宗对于《太极图说》的影响”;(4)高熙卓(韩国·延世大学)“日本视野下的朝鲜朱子学”;(5)边英浩(都留文科大学)“李退溪和李栗谷——站在共同(公共福祉)的视点”;(6)朱人求(中国·厦门大学)“真德秀《心经》与韩国儒学”;(7)井上厚史“李退溪的敬说的特征——朱子后学的敬说的系谱学”;(8)高令印(中国·厦门大学名誉教授)“退溪学在朱子学的文化价值”;(9)张品端(中国·武夷学院)“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
   通过迄今为止的研究会和专题讨论会,本研究渐渐刻画出了东亚儒学之中的朝鲜儒学的基本特征。接下来的一年(2013年),计划将以“朝鲜实学的特征”为主题开展两次研究会、专题研究会、知名学者的纪念演讲会。
  井上厚史:
  【主要著作】
   (共著)《高校倫理からの哲学3正義とは》,岩波书店,2012
  (共著)《西周と日本の近代》,ペりかん社,2005
  (共著)《歴史の中の“在日”》,藤原书店,2005
  【译著】 河宇凤《朝鮮実学者の見た近世日本》,ペりかん社,2001
  【代表性治文】 《李退渓の“誠”と王陽明の“誠’’ー二人の思想の異同をめぐって一》(島根県立大学北東アジア地域研究センター《北東アジア研究》第21号、pp.1~21,2011年3月)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李退渓研究の系譜学ー阿部吉雄・高橋進の学説の研討を中心に一》(島根県立大学総合政策学会《総合政策論叢》第18号、pp.61~83,2010年3月)
  (作者単位:日本岛根县立大学)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