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朱子后学者考察朱子学在历史世界中的开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60
颗粒名称: (三)从朱子后学者考察朱子学在历史世界中的开展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几位后学者对朱子学的诠释,以及这些诠释在历史世界中的开展。许华峰的文章指出,两种《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残本是最早刊行的语录之一,保留了朱熹诸弟子较原始的记录形式,有助于研究朱子师生互动的概况。郑丞良的文章则讨论了黄榦所写的《朱子行状》的书写与朱熹历史形象的形塑,强调了道统问题的政治性。李庆辉的论文以黄震的理学思想为中心,讨论了“躬行”实践如何影响黄震的理学思想,并指出黄震对于理学道统之“传道”、“传心”有不同的诠释,松动了道统人物的概念。李蕙如的论文则以元代最重要的朱子学者许衡为中心,讨论了元代理学在历史中的开展,指出许衡在学术和制度上对于朱子学的推动,以及他在元代国学教育制度中的贡献。
关键词: 朱子学 语录 道统

内容

关于这方面的课题有许华峰《两种<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残本对朱子学研究的价值》、郑丞良《百年论定——试论黄榦<朱子行状>的书写与朱熹历史形象的形塑》两篇论文,以及李庆辉的硕士论文《道、道统与躬行——黄震理学思想研究》、李蕙如的博士论文《许衡对朱子学的传承与发展》等,系从朱子的几位后学者对朱学的诠释,考察朱学在历史世界中的开展。
  朱熹一生讲学,众多弟子曾留下许多笔记,并在其身后汇编流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南宋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语类》。但是此书采分类编排,为求体例上的一致,对原语录文字往往予以改动,并非原始面目。许华峰一文针对考察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两种《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残本,指出这是语录中最早刊行的一种,保留了朱熹诸弟子较原始的记录形式,现存约二千二百七十五条,总数占黎本的16%,十四家的语录中,有十三家依时序编排,提供了许多线索,包括更详细的记录时间地点、大量依时间顺序编排的语录、语录的异文等。透过这些数据,不但可以了解黎本《语类》的编纂原则,补正其删略、遗漏与错误,同时更提供了相关语录条文系年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研究朱子师生互动的概况。[7]
  近年来,对于理学的研究,不限于思想的哲学辨析,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朱子与其后学透过种种竞争、争论,在思想领域确立其正统地位。《朱子行状》自南宋黄榦(1152—1221)撰成后,一直被视为了解朱熹生平、思想的重要文本。不同于哲学思辨取径的道统问题,郑丞良在《百年论定——试论黄榦<朱子行状>的书写与朱熹历史形象的形塑》一文中试图讨论《行状》成型的过程与其背后的现实历史脉络。《行状》草成后便受到师门同志的质疑,认为应着重于学术成就与圣贤气象,而非纷扰的政治纠葛。黄榦则以为朱熹的道、理,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具体展现在他的政治议论与进退出处上。于是《行状》前半以关心民瘼、反对近习、批评时宰为主要书写脉络,最终则归结汇聚于朱熹晚年的庆元党禁。黄榦采“卫道必严”之书写态度,不仅依朱熹议论树立判定错综复杂政局之价值标准,亦梳理曾为同党却识道不明的宰执与异议之徒。借此,他所撰写,乃是理解朱学与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的关系,在嘉定更化的政治氛围中,形塑朱学较其他学派更具政治正当性的依据,在“百年论定”的寄托下,最终形塑出以朱熹为道体展现的当朝史观。[8]
  李庆辉的硕士论文《道、道统与躬行——黄震理学思想研究》以朱子学者黄震(1212—1280)为中心,讨论“躬行”实践如何影响黄震的理学思想。南宋末年,理学逐渐确立其中心地位,但也产生了学说僵化、混淆的危机。从理学道论的认识出发,黄震提出“躬行”作为解决之道,他认为理论与实践是“道”的一体两面,当时在流弊冲击,理论与实践处于失衡状态。这样的观点,进一步体现在他对“道”与“道统”的理解上。在“躬行”实践下,他对于理学道统之“传道”、“传心”有不同的诠释,松动了道统人物的概念,虽然并未全然脱离理学之束缚,但是在安排理学人物与非理学人物已有吸收、融合的趋向。在实践活动上,李文从性论、圣人作为讨论的焦点,考察其实践的价值预设,指出他的实践概念,并不仅是心性功夫之修养,更接近于回到北宋学术的样态,以“诵书读书”、“隆师尚友”作为根据。透过黄震,可以看到理学成形之后,新一代的后学者如何在学术与现实之间进行新的转化与思考。[9]
  宋明理学各有思想上精彩的开展,元代理学在这方面虽有所不及,但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李蕙如的博士论文《许衡对朱子学的传承与发展》便以元代最重要的朱子学者许衡为中心,讨论这段时期的理学与其历史定位。许衡认为元代治国的困难,在于伦理纲常秩序遭到破坏,蒙古贵族嗜杀好利的文化也成为推动汉法的障碍。因而许衡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历史的脉动下,以经世的热忱,致力于理学的推动,为理学做了宽泛的解释。许衡相当程度做到了“内圣外王”的事业。在学术上,他不及稍后的吴澄,然而他的理学历史位置不在理论上的贡献,而在传播与制度的建立。本篇论文指出,许衡的历史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易简的学术诉求、务实的经世态度,获得元帝的认可,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紧密结合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总结出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必行“汉法”的规律,影响了元初的政治走向;二是开元朝国学之先河,奠定了元朝国学的教育制度,为日后朱子学成为科举之正典建立了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上,包括保存收集杭州的官版书籍、推动国子监的书院化、兴建各地书院、理学家从祀孔庙等。经由许衡的努力,朱熹的思想被复制、简化为实用的观念与实际的行动,成为经世主张,进入社会生活。尽管因此削弱了思想的深度,但也在众多思想、信仰竞逐的元代政局中,确立了此后朱子学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10]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易澄
责任者
张崑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