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涉及朱子成学进程及朱陆异同论辨之课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59
颗粒名称: (二)涉及朱子成学进程及朱陆异同论辨之课题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73-174
摘要: 这篇论文综述了陈逢源、杜保瑞和蔡龙九三位学者关于朱熹与阳明之间的关系和朱陆异同的研究成果。陈逢源认为朱熹的学术发展经历了多次转折,最终确立了他的“中和新说”。杜保瑞则认为朱熹和阳明的差异可以通过问题意识来解释,他指出两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儒家传统下的不同观点。而蔡龙九则通过介绍夏炘的观点,认为朱陆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之处。从三篇论文来看,对于朱熹与阳明的关系和朱陆异同的研究仍存在不同的观点,需要进一步的解读和讨论。
关键词: 朱熹 阳明 朱陆异同

内容

关于这方面的课题有陈逢源《道南与湖湘——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义理进程分析》、杜保瑞《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理论反省》、蔡龙九《论<述朱质疑>对“朱陆异同”的评析效力》三篇论文。
  陈逢源指出朱熹成学之路多有转折,分别而论无法得见义理全体,统合而观无法见其思想历程;朱熹如何回应北宋儒学议题,由掺杂佛道而归于纯粹,开出自身系统,仍有待发覆。《四书章句集注》保留了朱熹不同阶段的心得,由此切入,可以了解朱熹汇聚众流的情形,窥见南宋儒学发展形态。朱熹先是从学李侗,弃佛从儒,进而溯及罗从彦、杨时,又问道张栻,了解察识之功,进而上达胡氏父子与谢良佐。这时的南宋学术,道南一系,杨时气柔,湖湘一系,谢良佐气刚,各走一端。朱熹从道南到湖湘,从静入敬,又以敬摄静,由本体见功夫,又由功夫以见本体。在往复之间,确立其“中和新说”,融贯北宋二程所传“静”与“敬”法门,朱熹一生的学术宗旨,遂由此确立。[4]
  哲学史上朱子学与阳明学之别深入人心,学界多重其异,少论其同。但是阳明的一生正是在朱熹的话语系统中,形成自己不同的看法,其实受到朱熹影响很深,两人的差距并非一分为二那么极端。杜保瑞的论文指出,从文本诠释角度言,两人的差异实可消解,因为其所异者并非同一事,关键在于问题意识不同。杜文以朱熹、阳明的问题意识出发,指出阳明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功夫论进路,“析心与理为二”的批评,是以“心即理”的本体功夫,对上朱熹“先知后行、格致穷理”的功夫次第论;阳明“仁义内在”的本体功夫论,对上朱熹“一物有一物的道理”的存有论普遍原理,亦是如此;阳明批评朱熹分尊德性、道问学为二,但朱熹其实是在反省修养实践在哪一方面做得不足,在理论层次仍然将两件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杜保瑞指出,这些皆属哲学基本问题的错置,文不对题,失去批评的准确度,两人虽有差别,但却无对立,都在儒门的脉络下。[5]
  相较于杜文从文本诠释观点论朱陆二者并无对立,蔡龙九的论文则介绍及分析一位清代学者夏炘《述朱质疑》的作品,认为朱陆二者有其根本不可调和之说。夏炘对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等主“朱陆同”甚至“朱王同”的观点予以批评。他在“朱陆异”的主张上,又更进一步,认为朱子早年与晚年的思想一致,反对陈建、陆陇其“朱子早年同于象山之禅”的说法。该说认为“朱陆早同晚异”,早年皆有禅学一面。崇朱立场的夏炘对此深觉不妥,认为朱子“出入二氏之时,亦不过格物致知无所不究”,指出朱子早年已有圣学非仅有佛老,正式归向儒门的时间点也早于《朱子年谱》的记载。夏炘也反对李绂,李绂认为朱陆两人中年屡相见,“朱子与陆子之学”到晚年已是若合符节,唯两人互论之处冰炭不相入,因为两人晚年不及相见,无极太极之辩未及调和,已经被门人各守师说。夏炘则认为朱熹教学中偶有近于陆学的观点,只是因材施教的权宜而已,不是朱子之全论。[6]以上杜文从现代哲学的学术观点指出“朱陆无对立”,与清代夏炘从传统义理分析得出“朱陆无可调和”,二者论点之所以歧出,应也是杜文所说两人的“问题意识”不同所致。看来朱陆异同的学术论辨议题,仍待方家诠解。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易澄
责任者
张崑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