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之动静的指涉概念:兼、有、涵、该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19
颗粒名称: 三、理之动静的指涉概念:兼、有、涵、该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4-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朱子的哲学中,太极或理与动静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朱子反对将太极与动静合二为一的说法,而是认为太极既有动又有静。他强调太极流行于已发之际,敛藏于未发之时。朱子认为动静属于形而下的心理活动,而太极则超越了形而下的动静,不可以被动静所完全指涉。朱子还提出太极含动静、实理该贯动静等说法,强调太极既包含又贯穿动静。然而,朱子也警示不能将动静分体用,以免将太极具体化、有限化。
关键词: 朱子 太极 动静

内容

朱子关于太极或理与动静的指涉关系,有“兼”、“有”、“涵”、“该贯”等说法。众所周知,在古代哲学家中,朱子可谓思维缜密、用词审慎的一位,故其关于理之动静的不同说法,值得深入分析。“太极兼动静”乃其门人梁文叔提出,朱子反对此说法,云:
  不是兼动静,太极有动静。喜怒哀乐未发,也有个太极;喜怒哀乐已发,也有个太极。只是一个太极,流行于已发之际,敛藏于未发之时。”[14]
  此处之动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与已发,是心理活动,可见是形而下的。若证之以下二条,则此义愈加明显。
  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若以未发时言之,未发却只是静。动静阴阳,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但动静非太极耳。[15]
  此段明言动静为形而下者,动静之主体非太极。故朱子所谓太极不兼动静,实为太极无形而下之动静。“兼”为形而下地具有。按朱子哲学之思想,若太极有形而下之动静,则其沦为普通经验之物,失去其超越性、永恒性与价值性。太极若无价值性,则朱子之哲学、甚而言之理学已不能建立,人类亦不必存在矣,因其可沦为与动植物一类。此盖为朱子不以经验之动静指涉太极之深意所在。朱子强调太极流行于已发,敛藏于未发,其意为流行时有个太极在,非流行为太极也;敛藏时亦有个太极在,非敛藏为太极也。流行和敛藏皆形而下之动静。
  “太极之有动静”是朱子的主张。《通书解》谓: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16]
  此段含有形而上下两种动静。“物之终始”、“万物之所资始”、“万物之所成性”,显系形而下之动静。外部世界之动静乃各种现象的交替不已之运动,乃是天命之流行的表现。朱子在此是把形下之动静与“诚”、“太极”相关联而言。“太极之有动静”,乃是强调太极诚固不可以形下之动静指涉,因其为形上也;然亦不可离形下之动静而言。否则,太极、理、形上即沦为孤绝之死理,经验世界即沦为无理之气运世界,上下割断,体用殊绝,非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之义矣。此断非朱子哲学之义。在朱子哲学中,形上世界之孤存或可勉强言之,因其有理之逻辑在先之义,而其所谓经验世界则断然为理气统一之过程世界。故此处之“太极之有动静”,系合形而上下而统言之,言太极既为理,亦表现于气之运动,两者统一。故天命流行亦可谓太极之动静,此即太极之“有”动静。朱子之天命之流行,大抵同于“与道为体”。
  太极含动静,在《朱子语类》中又作“函”、“涵”,三者义同。
  盖谓太极含动静则可。(朱子自注: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朱子自注:以流行而言也。)17]
  以此处朱子之表述来看,所谓“含”,指本体而言,故当为含动静之理。朱子亦明言“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18]。如前所述,“有”是一个包含形而下的过程,不纯是本体。
  朱子还有一个说法是“实理该贯动静”。周子《通书》有“诚无为,几善恶”一条。朱子释云:
  诚,实理也;无为,犹“寂然不动”也。实理该贯动静,而其本体则无为也。“几善恶。”“几者,动之微”,动则有为,而善恶形矣。“诚无为”,则善而已。动而有为,则有善有恶。”[19]
  “该”是包含、包括,“贯”是贯穿、统摄。“实理该贯动静”即理包含、统摄并表现于动静。朱子云“无极之真是包动静而言”[20],即是此义;而理之本体却是“无为”的,即“无造作”,无形而下的动静。理既超乎形而下的动静,故其为形上之静、本体之静。“静者为主。植。”[21]此即所谓“静”为太极之本的思想。此段到“几”之后,进入形而下之动静世界,故有善恶产生。在朱子哲学中,本体之静,可对应形而下的动静。图示如下:
  但是,既然太极是动而能静、静而能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则其动静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动静一如,相互贯通,故言本体为静亦可、为动亦可。
  太极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盖静即太极之体也,动即太极之用也。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这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22]
  若言太极或理为静,则易于与形而下之静相混淆,以形下之静为太极之体、形上之动为太极之用。这样就把太极有限化、具体化了,此是朱子所反对的。此段“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的动静,乃是形而下的动静,不能为太极之体、用。所谓“静即太极之体”之静,乃是本体的静,是理之本然的存在状态;而“动”则为理在现实世界的发用、实现,表现为形而下的动。此处须注意者,朱子之表述本体之静,是与形下之动相对而言出的,故易被误解为形下之静。所以,朱子后来废除了太极为体、动静为用的说法,提出“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23],明确地把太极和形而下的动静分开。此意还见于朱子与杨子直第一书。但是,这并不代表朱子彻底否认太极具有动静的意味。
  直卿云:“兼两意言之,方备。言理之动静,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其体也;静而能动,动而能静,其用也。言物之动静,则动者无静,静者无动,其体也;动者则不能静,静者则不能动,其用也。端蒙。”[24]
  黄榦此说,以理之动静互涵为理之体,以理之动而能静和静而能动为理之用,可谓朱子的“未动而能动者理也”之说的一个深化,是符合朱子思想的。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乔清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