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而上下两种动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18
颗粒名称: 二、形而上下两种动静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23-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根据分析哲学语言分层理论启发,朱子的动静概念可以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次。形下动静指物体的动静,形上动静指理的动静。朱子严格区分了这两个层次的动静,并强调形上动静是本体性的、永恒的、价值性的。他认为,理具有动的本体性力量,能够实现于外部世界并成为世界的规范。这种形上性使得理不仅是抽象的概念,也不仅停留于思维层面,而是具有实际影响力的。
关键词: 朱子哲学 动静问题 形上

内容

受分析哲学语言分层理论的启发,笔者认为,朱子“动”、“静”概念的内涵,亦可分为形而上、形而下两个层次。换言之,其动静概念之使用可同时指涉形上、形下两个层次。前者为理或太极的动静,可谓本体意义的动静;后者为气的动静,可谓现象意义之动静。动静之分为两个层次,在朱子哲学中是十分明显的。周子《通书》谓:“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朱子解释说: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此言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者,则不能通,故方其动时,则无了那静;方其静时,则无了那动。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就人言之,语则不默,默则不语;以物言之,飞则不植,植则不飞是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此言形而上之理也。理则神而莫测,方其动时,未尝不静,故曰:“无动”;方其静时,未尝不动,故曰“无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能动,动而能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错综无穷是也。端蒙。[10]
  此段中,朱子主张理与物各有动静;物之动与静相互隔离不通,理之动与静则相互贯通,可见其动静说是分为两个层次的。所以,辨别动静的两个层次是我们理解朱子理之动静问题的关键。在朱子那里,理无动静是说理无形而下的动静,非谓其无形而上的动静;太极有动静,是谓其有形而上的动静,非谓其有形而下的动静。如他说:“太极理也,理如何有动静?有形,则有动静。太极无形,恐不可以动静言。南轩言‘太极不能无动静’。未达其意。”[11]又,“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12]此两段中之动静,显然为形下意义的动静。朱子又云:“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13]此处描述理的第一个“动”,显然是形而下的动,第二个则是形而上的。朱子没有把两个层次的动静分别开来陈述,而是形而上下混说,其理之动静问题研究中出现之分歧,多与此种言说方式有关。明乎此,则分析朱子的理之动静思想,须辨别其所指究竟是形上抑或形下,庶几可以避免误解。
  朱子严形而上下之别,故两种动静的差异在他那里是十分明显的。此差异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显与微的区别。形下之动静是显,处于可感知的经验世界;形上之动静则是微,处于不可感知的抽象世界。其二为偏滞与兼通的区别。形下之动静各偏于一方,不能贯通;形上之动静则是兼通的,动静一如的。从现代哲学来看,朱子之所以区别两种动静,意在表明形上之动静是本体性的、永恒的、价值性的,是理实现于外部世界和规范事物样态的本体性力量。理若无价值性,则混同于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物,从而不具有规范意义;理若无永恒性,则沦为生灭不定之具体物,从而不足以具有规范性。此两者均可使人类社会因失据陷入无序、使自然世界因失律而陷入混沌。所以,理必须具有价值性、永恒性,此两种性质则来自理的本体性、超越性,一言以蔽之,即形上性。此种形上性使得理一定会实现于外部世界,成为世界之规范,这就是理的动,也是它的本体性力量的表现。这意味着理既不是“但理”,也不是“纯概念”。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乔清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