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17
颗粒名称: 一、问题的提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朱子哲学中的太极动静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冯友兰认为,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和静之理,但理本身既不动也不静。牟宗三主张朱子之理只是存有而不活动。然而,贺麟、成中英等学者认为朱子之理是能够动的。这些不同观点反映了朱子哲学中太极动静问题的复杂性。
关键词: 朱子哲学 太极 动静问题

内容

太极或理的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历来争议较大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是在哲学范式下进行朱子哲学研究的首创者,他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亦有静之理,但理不动亦不静。他说:“太极亦无动静。”[1]又说:
  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故气得本此理以有动静之实例。其动者便为阳,其静者便为阴。阴阳亦形而下者。至于形而上之动静之理,则无动无静,所谓“不可以动静言”也。[2]
  冯先生晚年仍然坚持此观点,并批评“理可以动、可以生气”之说。他说:
  一般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有情意,有计度,有造作的是特殊。情意之理并没有情意,计度之理并没有计度,造作之理也不会造作。举一个例说,动之理并不动,静之理也并不静。只有具体的动的东西才动,只有具体的静的东西才静。[3]
  理“不动说”的又一著名代表是牟宗三先生,其为学界所耳熟能详的观点是朱子之理“是但理,只存有而不活动”。[4]他说:
  (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于《中庸》、《易传》所讲之道体性体只收缩提练而为一本体论的存有,即“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于孔子之仁亦只视为理,于孟子之本心则转为实然的心气之心,因此,于工夫特重后天之涵养(“涵养须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认知的横摄“进学则在致知”,总之是“心静理明”,工夫的落实处全在格物致知,此大体是“顺取之路”。[5]
  冯友兰言朱子之理不动亦不静,是为了强调朱子之理的先验性与形上性,以揭示中国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质,或曰“哲学”性质,以与西方哲学颉颃媲美,从而使中国哲学研究同时亦成为引进与建立“哲学”的思维方式之渠道。此实为冯友兰那一代学者的中国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牟宗三的中国哲学研究亦属于“哲学”范式,他认为朱子之理“只存有而不活动”,此点实同于冯友兰。然其意图则在于批评朱子之理不能创生万物,由此判定朱子哲学非儒家正宗,乃“别子为宗”。在主张“不动说”之学者序列中,还可以加上陈来、刘述先、李明辉诸位先生[6]。在学术方法与旨趣上,大体陈来承冯友兰,刘述先、李明辉承牟宗三。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与以上诸论截然不同的观点。贺麟、成中英等先生主张,在朱子哲学中,理是能动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贺麟、张荫麟、冯友兰之间曾发生过关于理的动静问题的争论。据贺麟1938年6月15日日记记载:“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已提出太极之动静与有限事物之动静不同的观点,但因被张荫麟质问‘太极是理,如何能动’后,遂声明太极动静说不通,且以周子的太极为形而下之气。”[7]贺麟于20世纪50年代又指出:“朱熹把太极说成理,无声无臭是无极,至高无上是太极,理有动有静。朱熹发现理是能动的,这是一绝大的贡献,可以与黑格尔媲美。”[8]成中英先生认为:“朱子所谓理气,亦如太极之阴阳相互为用,并非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分为二橛。更有进者,朱子一方面说理‘无作为’,另一又说‘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语类》)。可见朱子对理的了解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意涵,而不可简化为一单向面的静止之理。”[9]
  上述观点分歧表明了太极动静问题在朱子哲学中的复杂性,可见,非充分地占有材料、深入地进行分析,不能穷究朱子之意也。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乔清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