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熹子学思想的特征、地位和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13
颗粒名称: 二、朱熹子学思想的特征、地位和影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17-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子学思想具有批评和肯定并存的特点,但总体上偏向于贬斥其他学派。他以儒学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站在儒家立场批判其他学派的不足。朱熹的子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为了维护儒学的权威地位,对其他学说进行批评。尽管朱熹的子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朱熹 子学思想 批评与肯定

内容

(一)朱熹子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朱熹对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价来看,虽然朱熹的子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评价的语句较为零散,但也并非没有内在理路可循,朱熹的子学思想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既有批评,也有肯定,但总体来说,以贬斥为主。朱熹对诸子学说的态度既不同于荀子对其他学派的大加批判,也不同于以吕不韦为首的杂家对各家思想的只赞不贬,而是力求客观,多半从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着手,很少有一面倒的情况出现。对于一些不但在当时是显学,到了朱熹的时代依然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说,如道家、法家等,朱熹的态度就比较认真,他不但深入研究了它们,而且也从他的立场、思想出发,尽量客观地评价,对其有害之处更是精心分析,以免后人误入歧途。仔细看他的语句就会发现,尽管朱熹已极力保持中立,但毕竟立场有别,学术思想有所抵触,朱熹对这些诸子之学的贬低要多于他所给予的肯定。而朱熹所站的立场,就是他子学思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二,站在儒家的立场,以儒学的价值观作为其对诸子学评判的标准。朱熹对各家思想有肯定、有吸取,但批评的语句更多,而他所批判的方面,都是其与儒学思想相抵触的方面。儒家思想要求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施行仁政,重义轻利,也强调纲常礼法,上下有别。以这些儒学基本原则为出发点,朱熹批评道家的消极避世、乱世中只求保全自身;指责法家刻薄寡恩、知刑而不知德;认为阴阳家诳妄谈天,不值一提;批评墨家“兼爱”是学“义”之偏,有违伦理纲常;指出法家、杂家和纵横家都有功利主义倾向,重利轻义。可见无论朱熹如何客观,他心中这条儒学基本原则的底线是不能冲破的,也正是这条底线,使得朱熹的子学思想呈现出与杂家截然不同的特征。
  第三,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朱熹子学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质。朱熹论诸子学说,有些不一定完全从其学术角度考虑,现实社会环境也会对朱熹的态度和倾向造成一定的影响。朱熹理学产生的针对性在于佛、道二教由于有着精致的思辨性和对普通百姓希望长生不死或拥有美好来世的愿望具有一定的诱惑性和吸引力而一时大盛,甚至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说为了确保儒学的权威和正统地位,儒家学者们在完善自己学说的同时,也须削弱佛、道二教的影响,而要想让理学真正成为显学,王安石新学也是必须要排斥、针对的对象。朱熹子学的这一特征在他评价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学说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斥责庄子对神异思想的宣扬“若曰‘旁月日,扶宇宙,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者,是乃庄生之荒唐”;并对阴阳家神秘诳妄之学大加贬低,皆因这两方面是道教学说最初的来源之一。而佛教思想能够顺利地完成本土化并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也与道家思想脱不了关系。其视法家为浅陋刻薄的批判态度,则多少是因为王安石新学被视为多有得于包括法家和名家在内的刑名度数之学。对墨子之学先认为其源自儒学,而后又否认的态度上的改变也是出于能够更好的辟佛老的需要。故而朱熹对这几家学说的态度不仅是出于学术上的考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二)子学思想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他的子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朱熹的子学思想并不像他的理学或经学等思想那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缜密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而是通过一些较为零散的语句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尊经抑子的传统观念影响。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诸子之学视为经术的支流与畸变,“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58]这种视诸子学为道术分裂的产物的思想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学者,导致自汉以来子学的地位始终被置于经学之下的结果。所以以朱熹理学大家和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地位,其重大的研究价值虽然使得多年来国内外对其思想的研究者众多,但大多数学者多是从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经学、教育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伦理、中西比较及文献考据等角度来对朱熹思想进行研究,从子学的角度来对其思想进行研究的却很少,至今尚未有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朱熹的子学思想虽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代表其不重要。首先,朱熹之所以能够最终建立起一个庞大、缜密、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除了有对儒家思想精华的吸取和完善外,也离不开他对诸子思想的融合和吸收。他吸取了道家哲学的道本论思想,把道与天理相结合,从而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寻找到形而上的本体论哲学依据,使儒学具有了思辨性;他将法家“辟以止辟”和法无等级的理念与儒家的德政、人治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套以正君心、严吏治、举贤才、公平慎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体系,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在对道、心、性、阴阳、太极、器、物、体用、本末、动静、已发未发、情、欲、知行、形神、变化等众多中国哲学范畴的内涵及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理论和独到的见解,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思辨水平,多少也是受到了道家、玄学及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余像墨家和名家名辨等思想他也多少有所借鉴和采纳。所以全祖望会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序录》中认为朱熹是“遍求诸家,以收去短集长之益。若墨守而屏弃一切焉,则非朱子之学也。”正是由于朱熹这种不拘于门户之见,广泛吸取各派学说包括诸子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学术态度,他才能最终成为继孔孟之后中国儒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代宗师。另外,朱熹的子学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自宋末以后,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思想,他所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等更是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所有要通过科举晋身仕途的学子都必须熟读精研朱熹著作,而子学思想作为朱熹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朱熹的子学思想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思维,使他们对先秦诸子的评价和判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朱熹的影响而有所倾向。所以说朱熹的子学思想虽说不是最被重视,但也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对朱熹子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对朱熹思想的全面研究和完善,使其更加体系化和整体化。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方鹿
责任者
解茗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