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对杂家的评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09
颗粒名称: (三)朱熹对杂家的评判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于杂家学说持贬低轻视的态度,他认为杂家过于驳杂,缺乏次序和约束,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此外,朱熹认为杂家偏重权谋功利,少讲仁义,与儒家的价值观相抵触。然而,朱熹并不完全否定杂家,他认为在杂家学说中仍有可取之处。
关键词: 朱熹 杂家学说 吕氏春秋

内容

朱熹对于杂家,总体来说评价不高。诸葛诚之对《吕氏春秋》十分推崇,曾盛赞其煞有道理,甚有好处。朱熹对此有这样的评价:“尝见他(诸葛诚之)执得一部吕不韦《吕览》到,道里面煞有道理,不知他见得是如何。”[39]“诚之常袖吕不韦《春秋》,云其中甚有好处。及举起,皆小小术数耳。”[40]前一句“不知他见得是如何”表达出朱熹对于诸葛诚之对杂家学说的推崇态度不以为然;而后一句更是直接批评杂家之学不过是不值一提的术数之学。由此可见朱熹对于杂家学说抱有贬低轻视之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为杂家之学过于驳杂。朱熹为学虽讲求博学,但他强调,“博学,亦非谓欲求异闻杂学方谓之博”[41],而应是指“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42]可见朱熹所指的“博”应是掌握“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的广博道理,而且在学习时还要有一定的次序,不能杂而无序。博学的目的是为了穷理,所以在博的基础上,还必须返约。博而不能返于约,就无法穷理,只会流于杂。“学之博者似杂,其约者似陋。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而不掩于陋也。”[43]在朱熹看来,杂家既没有在博的环节掌握好轻重缓急、先后次序,又缺失了约的环节,以致流于驳杂,难登大雅之堂。
  其二,认为杂家少讲仁义,而多说权谋功利。杂家学说虽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并非没有侧重。在《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里,明显是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尊。在提及各学派时,《吕氏春秋》一般都按照老、孔、墨……的顺序排列,将老子置于最前;在涉及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吕氏春秋》较多吸取了儒、墨两家以及管仲的内容;在哲学思想领域,则对老子大加推崇,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而且《吕氏春秋》作为一部以为现实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编写目的的著作,其整体风格难免倾向于实用性及功利性,与儒家圣人之道的价值观有所抵触。对于这一点,朱熹并未直接批评吕不韦或《吕氏春秋》,而是通过对贾谊、司马迁以及苏辙等人的批评表达了他的态度。“贾谊、司马迁皆驳杂,大意是说权谋功利。说得深了,觉见不是,又说一两句仁义,然权谋已多了,救不转。苏子由《古史》前数卷好,后亦合杂权谋了。”[44]朱熹虽对杂家多有批评,但并未认为杂家一无是处。在《别本韩文考异》的《读仪礼》中载有这样一句话:“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耶。”从“百氏杂家尚有可取”一句可以看出,朱熹并不完全否定杂家,而是承认其亦有可取之处。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方鹿
责任者
解茗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