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对道家的评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07
颗粒名称: (一)朱熹对道家的评判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12-114
摘要: 本文以朱熹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和批评为主线,详细分析了朱熹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评价,并对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朱熹认为道家注解《老子》和《庄子》的人多是为了自己的臆说而歪曲了经典的本义。他肯定了老子和庄子在政治教化、治国治民方面的价值,但也提出了对老庄思想的严厉批评。
关键词: 朱熹 道家 评判

内容

朱熹对道家的思想比较熟悉,他曾批评历代那些注解《老子》和《庄子》的人,认为他们的注解多是为就己意而对老、庄经典进行“臆说”,歪曲了老、庄的本义。他说:“《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1]由此可见,朱熹不但对老、庄之学比较熟悉,且自认是明白老、庄本义的。朱熹身为儒家,却并没有拘泥于门户之见对道家之学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站在一种较为客观的立场对道家思想进行中肯的分析。
  对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朱熹有这样的评价:“老子之术,自有退后一著。事也不搀前去做,说也不曾说将出,但任你做得狼狈了,自家徐出以应之。如人当纷争之际,自去僻静处坐,任其如何。彼之利害长短,一一都冷看破了,从旁下一著,定是的当。……因举老子语:‘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幻可见朱熹认为老子的柔弱不争不仅是其主要思想,同时也是其处事的谋略和手段,是一种“术”,这种退让不完全是消极避世,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认为老子“取天下便是用此道”[3]。老子思想在汉初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让经历多年战乱、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的西汉社会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朱熹对此评价道:“其言易入,其教易行。当汉之初,时君世主皆信其说,而民亦化之。虽以萧何、曹参、汲黯、太史谈辈亦皆主之,以为真足以先于六经,治世者不可以莫之尚也。”[4]肯定了老子思想在政治教化、治国治民方面有可取之处。“其学也要出来治天下,清虚无为,所谓‘因者君之纲’,事事只是因而为之。如汉文帝、曹参,便是用老氏之效,然又只用得老子皮肤,凡事只是包容因循将去。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枝梧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皆老氏之学。”[5]认为老子之学看似清虚无为、卑弱不争,实则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朱熹更曾多次直接表达他对老子的欣赏之意:“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说话,人如何不爱!”[6]“老子说他一个道理甚缜密。”[7]朱熹更明确指出二程理学受到了老子的影响,“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说也。”[8]既然二程学说从老子思想中有所取,作为二程后学的朱熹实际上等于间接承认了他也受到了老学的影响。朱熹虽对老子之学多有肯定和赞赏,但二人毕竟分属不同的学派,思想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因此朱熹不可避免地也对老子的一些思想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儒家最重伦理,而老子却认为道与仁义不并存,因此对孝慈礼仪废弃不讲,朱熹由此批评老子“害伦理”:“老子是出人理之外,不好声,不好色,又不做官,然害伦理。”[9]朱熹对道家一派于乱世中为保全自身而厌世避祸、崇尚空寂的思想提出批评:“儒教自开辟以来,二帝三王述天理,顺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礼之道,后世圣贤遂著书立言,以示后世。及世之衰乱,方外之士厌一世之纷拏,畏一身之祸害,耽空寂以求全身于乱世而已。及老子倡其端,而列御寇、庄周、杨朱之徒和之。孟子尝辟之以为无父无君,比之禽兽。”[10]同时朱熹也对老子的价值观加以针砭:“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11]从朱熹对老子的这些批评,可见儒、道两家思想存在的差异。
  对于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朱熹也同样是肯定与批判兼而有之。朱熹认为庄子才高识远,“其才高,如《庄子·天下》篇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若见不分晓,焉敢如此道!”[12]并指出庄子与佛教有区别,佛与儒对立,而庄子的思想可以和儒家互相沟通。“或问:‘《中庸》说道之费隐,如是其大且妙,后面却只归在‘造端乎夫妇’上,此中庸之道所以异于佛老之谓道也。’曰:‘须更看所谓‘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圣人之道,弥满充塞,无少空阙处。若于此有一毫之差,便于道体有亏欠也。若佛则只说道无不在,无适而非道;政使于礼仪有差错处,亦不妨,故它于此都理会不得。庄子却理会得,又不肯去做。如《天下》篇首一段皆是说孔子,恰似快刀利剑斫将去,更无些子窒碍,又且句句有著落。如所谓‘《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可煞说得好。’”[13]正因为此,朱熹对庄子思想的评价较高:“盖自孟子之后,荀卿诸公皆不能及。”[14]“庄子比康节亦仿佛相似。然庄子见较高,气较豪。”[15]将儒家先贤和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置于庄子之后,可见其对庄子评价之高。朱熹还把庄子与老子进行对比,认为《庄子》的文风豪放跌荡,说理方式独具风格,“将许多道理掀翻说,不拘绳墨”[16],肯定庄子说理“较开阔,较高远”[17]。虽说朱熹对庄子思想多有肯定,但站在理学家的立场,朱熹也对其作了批评。例如说庄子在入世方面比老子更加消极,“老子犹要做事在,庄子都不要做了,又却说道他会做,只是不肯做。”[18]对于庄子宣扬的一些神异思想,朱熹也进行了斥责:“若曰‘旁月日,扶宇宙,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者,是乃庄生之荒唐。”[19]对庄子等人于乱世中追求全身养生的道家思想朱熹亦加以批评,甚至指斥庄子专计利害,更将晋室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清谈老庄:“庄子之意则不论义理专计利害,又非子莫之比矣。盖迹其本心,实无以异乎世俗乡原之所见,而其揣摩精巧,校计深切,则又非世俗乡原之所及。是乃贼徳之尤者。所以清谈盛而晋俗衰,盖其势有所必至。而王通犹以为非老庄之罪,则吾不能识其何说也。”[20]认为正是由于清谈老庄,才引得纲纪大坏,法度无存,而导致天下大乱。朱熹这种评价显然是对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魏晋玄学的批评。
  朱熹口中的道家有时并不全指先秦的老庄之学,他把道教也称为道家。然而虽然称呼相同,但先秦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朱熹心里是明白的。朱熹指出,从老子道家到道教,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老氏初只是清净无为。清净无为,却带得长生不死。后来却只说得长生不死一项。如今恰成个巫祝,专只理会厌禳祈祷。这自经两节变了。”[21]认为道教已然偏离了老子的原意,由世俗文化派别转变为讲巫祝祈祷的宗教。他认为道教后来衰落与虚妄,佛教思想却日益精妙高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道、佛二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互相错位的现象。佛教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吸取融会了老庄之学的优长,而道教徒们在发展自己的教义时,却不重视道家固有之书,反而吸取了释氏的糟粕:“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甕破釜。”[22]讥讽道教拾取了释氏的破甕破釜,却被释氏盗走了自己的珍宝。因此,朱熹一方面不遗余力的批评道教,另一方面又对正宗的老庄道家之学加以一定程度的肯定和称赞,将其与道教区分开来。朱熹更明确地告诉其弟子,老庄“言有可取”[23],其书是值得读的,不可随意否定。而读老庄的关键是要弄清老庄思想与儒家圣人学说的区别之处,以便能够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朱熹正是在深入研究了道家思想后,吸取道家哲学的道本论等思想,以天理论道,把道与天理结合起来。由于朱熹不拘于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最终建立起一个中国哲学史上最为完备、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方鹿
责任者
解茗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