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7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43-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周礼三德说》中,讨论了至德、敏德和孝德三种德行的重要性。朱子对三德、三行的哲学解说是强调德行的内心修养和行为实践的统一性。他认为,正心诚意是根本的德行,敏德是一般德行,孝德是特殊德行。三德互相补充、互相需要,不可偏专其中之一。朱子还强调德行是根本属性,行为是从德行中发出的表现。
关键词: 至德 敏德 孝德

内容

《文集》卷六七有《周礼三德说》,该文虽然不是讨论四德之说,但其中讨论周礼三德说涉及的对德、行的理解也值得注意。文之开首云:
  或问:师氏之官,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何也?曰:至德云者,诚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则天人性命之理、事物当然之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也。敏德云者,强志力行、畜德广业之事;“行”则理之所当为,日可见之迹也。孝德云者,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恶,则以得于己者笃实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恶,而自不忍为者也。(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孝德以知逆恶,则赵无愧、徐仲车之徒是已。)凡此三者,虽曰各以其材品之高下、资质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专务其一而可以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见其相须为用而不可偏废之意。盖不知至德,则敏德者散漫无统,固不免乎笃学力行而不知道之讥。然不务敏德而一于至,则又无以广业,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德,则孝德者仅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于神明。然不务孝德而一于敏,则又无以立本,而有悖德之累。是以兼陈备举而无所遗,此先王之教所以本末相资、精粗两尽而不倚于一偏也。[13]
  “三德”、“三行”之说出于《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14]这是古代德行论的早期表达。
  朱子对三德、三行作了明确的哲学的、伦理学的解说。在朱子看来,以三种德行教国子,至德是指心而言,是关于正心诚意的内心修养。所谓至德以为道本,是说至德是掌握性命之理、践行当然之则、实行治国平天下之术的根本与基础,突出了德性对哲学理解、道德实践、政治施行的根本意义,强调心徳是道术的根本基础。强志力行,即《礼记·儒行》第一条所说的强学力行;一切行为都是由心志而发,人能强化心志,力行理所当为,使心志在行为事迹上表现出来,这是敏德。所谓敏德以为行本,是指由心志落实到行为是德行的一般特性。照朱子的这个说法,从德行论来看,可以说正心诚意是根本的德行,称为至德;强志力行是一般意义的德行,称为敏德;尊祖爱亲是专指孝的特殊德行,称为孝德。三徳可以说区别了根本德行、一般德行、特殊德行。
  以三德教国子,说明这是一种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成人。但把国子培养为成人,必须使他们同时培养三德,不可偏专其中之一。朱子认为三德互相补充、互相需要,“未有专务其一而可以为成人者也”,也就是说三德具有统一性。没有至德,敏德只能笃行,而没有方向,不能知“道”;没有敏德,至德就会流于空洞,无法具体落实,也无法拓宽事业;不落实到孝德,敏德就失去基础。至德是方向,敏德是分殊,孝德是基础。
  其又曰: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何也?曰:德也者,得于心而无所勉者也;行则其所行之法而已。盖不本之以其德,则无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修;不实之以其行,则无所持循,而德不能以自进。是以既教之以三德,而必以三行继之,则虽其至末至粗亦无不尽,而德之修也不自觉矣。然是三者,似皆孝德之行而已,至于至德、敏德,则无与焉。盖二者之行,本无常师,必协于一,然后有以独见而自得之,固非教者所得而预言也。唯孝德则其事为可指,故又推其类而兼为友顺之目以详教之,以为学者虽或未得于心,而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而得于心焉,则进乎德而无待于勉矣。况其又能即是而充之,以周于事而溯其原,则孰谓至德、敏德之不可至哉!或曰:三德之教,大学之学也;三行之教,小学之学也,乡三物之为教也亦然,而已详。[15]
  三德之教和三行之教,涉及对德与行的分别。在对教三行的解释上,朱子解释了什么是德、行,他说“德也者,得于心而无所勉者也;行则其所行之法而已”。这是说,“德”是得于心的状态或性质,“行”是对规范的实行。朱子认为,德和行互相支持、互相连接,不以内心之德为本,就达不到自得,行为也不能自修;心之德不落实在行为表现出来,心难以持循,心德也不能进步。朱子也指出,人有时未得于心,但能勉而行之,在这种状态下不能说德在心中。但如此勉而行之,久而久之,合乎道德的行为的不断实行便可使人达到“得于心”,即促使德在心中形成,这时的行为便是从心中之德出发,不待勉强了。这是朱子对德性形成的一种看法。
  朱子还说过:
  耳之德聪,目之德明,心之德仁,且将这意去思量体认。泳。[16]
  聪、明是耳目的根本属性,仁是心的根本属性,德即指根本属性而言。
  百行皆仁义礼智中出。节。[17]
  百行是行为,仁义礼智是本性,这是强调一切行为都是发自于内在的本性,也体现了朱子德性论强调性理的特色。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