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57
颗粒名称: 一、前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他在注释群书方面尤为深入,对于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注释尤其用心。他先从《集义》开始,然后逐渐发展到《集注》,最后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这部著作。这部注释集包括了各家学派的观点,附带了朱熹自己的理解,还有其他学者的参考,以探索圣人的心思。特别是对前代儒学发展的反思,对于经典注释的体例有深刻的思考,尝试了一种化解体例局限的方法,将《集注》与《或问》相结合,阐述了“去取之意”的含义,即是化解注释体例限制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前言

内容

朱熹遍注群书,于四书用力尤深,从“集义”到“集注”[1],又从“集注”到“章句”,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内容胪列诸家,间附己意,更有诸多个人参酌咀嚼,揣摩圣人气象心得,尤其反省前代儒学发展,对于经注体例饶富反省,以《集注》与《或问》相参,说明“去取之意”[2],即是化解体例局限的一种尝试。然而朱熹最后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依归[3],云:“《集注》尽撮其要,已说尽了,不须更去注脚外又添一段说话。只把这个熟看,自然晓得,莫枉费心去外面思量。”[4]由繁归简,已有定见,按核《朱子语类》云:
  《集注》乃《集义》之精髓。
  ……诸朋友若先看《集义》,恐未易分别得,又费工夫。不如看《集注》,又恐太易了。这事难说。不奈何,且须看《集注》教熟了,可更看《集义》。《集义》多有好处,某却不编出者,这处却好商量,却好子细看所以去取之意如何。须是看得《集义》,方始无疑。某旧日只恐《集义》中有未晓得义理,费尽心力,看来看去,近日方始都无疑了。
  ……且说《精义》是许多言语,而《集注》能有几何言语!一字是一字。其间有一字当百十字底,公都把做等闲看了。
  ……因论《集义论语》,曰:“于学者难说。看众人所说七纵八横,如相战之类,于其中分别得甚妙。然精神短者,又难教如此。只教看《集注》,又皆平易了,兴起人不得。”[5]
  朱熹兼纳并蓄,融铸调和,已具方向,只是反复锤炼,朱熹希望给予最精准的内容,却又恐读者轻忽而过,所谓“太易了”、“兴起人不得”、“等闲看了”,繁简之间,诠释为难。笔者从“章句”与“集注”两种既同又异的形式中,分出《四书章句集注》有“文字音读”、“校正文字”、“出处典故”、“名物说解”、“字义训诂”、“说解语义”、“引据印证”、“间附己见”、“综整旨趣”、“标示章旨脉络”等十项诠释层次[6],了解朱熹注解细节,从而发现朱熹说解经文语意,掺有义理方面的阐发,间附己见之中,又有附入章旨脉络的看法,形式上兼有注疏之体,内容融铸训诂与义理,兼摄既广,思考细腻。比对前人说解,以往执着文字本义,并未切合语意者,经由朱熹斟酌调整,文字更为通畅合宜;以往诠释冗杂拗曲之处,经由朱熹梳理简化,阅读更为方便,藉由体例分析,得见朱熹关注之深,以及诠释之密。只是以往论述所及,集中于朱熹辑录前贤语录,如何参酌“义理”,建构体系,留意注解与引据关联。然而回归《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于注解之中,突破体例之局限,以叮咛语气,提醒后世读者注意方向,细心之处,反映朱熹作为经典“读者”的心得,期许后世“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尤其屡屡可见“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学者宜尽心焉”、“学者所当深戒”、“学者宜详味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的话语,提醒读者用心,饶富情感,或者慨叹经文义理无穷,申明“其味深长,当熟玩之”、“其味深长,最宜潜玩”、“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殷殷叮嘱,深有期许,甚至部分未标示提醒,却超乎诠释分际,抒发心得所在,特殊论述方式,推究渊源,乃是朱熹承袭义理讲论模式,化为经注文字的尝试[7]。在经典与个人、个人与读者之间,朱熹扮演解人角色,于注解体例之外,展现与经典深刻“对话”内容。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丰润的注解样态,乃是突破体例限囿的结果,将注解视同文本(text),关注视角改变,转向读者思考[8],也就可以察觉朱熹深有经典与后世读者间中介角色的自觉。相对于注解对于经典的解读,引据对于前贤意见的融摄消化,朱熹有时会从注者化身为读者,甚至成为指引后世读者的引导者,以超乎注解语气的诠释文字,间杂于注解与引据之间,抒发个人心得,并且从中安排阅读的“符码”,召唤后世有以继起的情怀,藉以透露出对“预期读者”(intended reader)的深深期待[9]。可见《四书章句集注》应有多层次的阅读,诚如朱熹所云:“某那《集注》都详备,只是要人看无一字闲。那个无紧要闲底字,越要看。自家意里说是闲字,那个正是紧要字。”[10]笔者以往梳理朱熹的注解,考查引据来源,主要留心诠释者与经典间“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关系11],从而证成四书价值。但分析注解之余,往往得见朱熹饶富情感的指引文字,提示重点,反复申明,于读者生发指示与影响[12]。只是前人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经注符应的考察,或是理学话语的梳理,成果丰硕,固不殆言,但对于朱熹对于后人充满提醒的话语,似乎尚未有整理的成果,为求明晰,以“叮咛”话语作为探究方向,全面梳理《四书章句集注》内容,摘录分析,从类型之中,得见朱熹化解歧出的努力,响应经典结构之观察,以及回归圣人思考的结果,期许深入于“闲字”当中,还原朱熹思考,了解用心所在。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逢源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