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阴阳变化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52
颗粒名称: 朱熹的阴阳变化观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形式之一,旨在阐述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朱熹强调了阴阳的普遍性,并将其与张载和程颢的思想相结合,对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挥。朱熹认为阴阳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包括天地、人体等,并详细解释了阴阳的各种表现方式。他还强调了“对”的概念,认为一切存在着内外、上下、前后等方面的相对关系。朱熹的思想对于阐发阴阳学说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阴阳学说 朱熹 普遍性

内容

一、两端相对
  阴阳的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辩证思维的主要理论形式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气本论思想家作了许多深入的阐发,理本论哲学家也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朱熹十分强调阴阳的普遍性。他指出:“阴阳无处无之,横看竖看皆可见。横看则左阳而右阴,竖看则上阳而下阴。仰手为阳,覆手则为阴。向明处则为阳,背面处则为阴。《正蒙》云:‘阴阳之气’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蕴相糅,相兼相制,欲一之不能。盖谓是也。”[1]朱熹继承了张载“阴阳两端”和二程“无独有对”的思想,并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作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在朱熹讲学的语录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他对阴阳的普遍性的强调。他说:“无一物不有阴阳乾坤,至于至微至细,草木禽兽,亦存牝牡阴阳。”[2]“只就身上体看,才开眼,不是阴,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着得别物事。不是仁,便是义;不是刚,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阳,才收退,便是阴,意思才动便是阳,才静便是阴。未消别看,只是一动一静便是阴阳。”[3]“天地之间无往而作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4]“一物上又自各有阴阳,如人之男女,阴阳也。逐人身上,又各有这血气,血阴而气阳也。如昼夜之间,昼阳而夜阴也。而昼自午后又属阴,夜阴自子后又属阳。”[5]这些论述通俗易懂,无须作进一步的解释。他还指出:“天地之化,包括无外,运行无穷,然其所以为实,不越乎一阴一阳两端而已。其动静屈伸、往来阖辟、升降浮沉之性,虽未尝一日不相反,然亦不可一日而相无也。”[6]阳代表一切前进、上升、运动、刚健、光明、流动的方面,阴代表一切后退、下降、静止、柔顺、晦暗、凝固的方面,一切事物,大至天地,小至草木,无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宇宙及万物的本性。朱熹关于对立面及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思想显然接受了张载的许多影响。
  朱熹也发展了二程关于“对”的讨论。他说:“一便对二,形而上便对形而下。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二又各自为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且如棋盘路两两相对,末梢中间只空一路,若似无对,然此一路对了三百六十路,所谓一对万,道对器也。”[7]这是强调,“对”不只是指两个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对立,每一个统一体自身中都有对立面,所以说一中自有对,独中自有对。根据这个思想,事物的矛盾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对立,也是一种内在的对立统一,这个思想显然把阴阳对立思想推进了一步。
  朱熹指出:“……东之与西,上之与下,以至于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也,天地间物未尝无相对者。”[8]相反相对既然是宇宙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表明相反相对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他指出:“有高必有下,有大必有小,皆是理必当如此,如天之生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能独阳,必有阴,皆是对。这对处,不是理对。其所以有对者,是理合当恁地。”[9]在朱熹论阴阳对立的字里行间,常常充溢着一种由于体认到宇宙真理的兴奋,正如程颢所表达的那种同样的心情:“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阴阳交变
  朱熹对于阴阳对立学说的发展还表现在他提出了“交易”和“变易”的观念。朱熹提出,“某以为‘易’字有二义:有变易,有交易。”[10]“变易”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对立面不断更替的循环过程,“交易”是指事物的构成都是对立面的交合及相互作用。朱熹说:“阴阳有个流行底,有个定位底。‘一动—静,互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来是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11]根据这个思想,宇宙间的对立统一,从纵的过程来说,正像昼夜更替,寒暑往来。从这个方面看,阴阳二气只是一气,气的运动如磁场的变化,它的过程是一个阴阳交替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阳气运行到极点就会转化为阴气,阴气运行到极点又转化为阳气。
  宇宙的对立统一,从横的方面看,一切事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从这个方面看,有东便有西,有南便有北,有男便有女。这种阴阳对立称之为定位底,表明这种对立面有相对的固定性,然而这种对立面又是相互交合,相互作用的。
  阴阳的变易又称为流行、推行、循环;阴阳的交易又称为对待、相对、定位。朱熹认为,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同时理解阴阳的学说,才能全面地把握宇宙的辩证法。
  朱熹的语录中记载:“或问一故神,曰:一是一个道理,却有两端,用处不同。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1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指阴阳的交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指阴阳的变易。正是阴阳的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造成了宇宙神妙无穷的变化和运动。对立面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相互转化的。从而定位的对待不是僵死的固定的;流行的循环在不断地否定中运动。朱熹对阴阳显然有着辩证的理解。
  三、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和二程一样,朱熹也是重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的。在他看来,凡是具体的东西总是形而下的,抽象的原理、本质、规律才是形而上的。朱熹说:“形以上底虚,浑是道理。形以下底实,便是器。”[13]虚表示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曾提出“两种实体”的理论,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一般性的东西是第二实体。在朱熹哲学中则认为前者是形下之器,后者是形上之理,他还认为,在两者之间有体用之分,不能认为形上形下都是体或本体。如他说:“至于形而上下,却有分别,须分得此是体,彼是用,方说得一源。分得此是象,彼是理,方说得无间。”[14]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用的范畴有多种意义。朱熹也说:“见在底便是体,后来生底便是用。此身是体,动作处便是用。天是体,‘万物资始’处便是用。地是体,‘万物资生’处便是用。就阳言,则阳是体,阴是用;就阴言,则阴是体,阳是用。”[15]就是说,体用可以用来区分本原的和派生的,实体和作用。体用作为用以把握世界的范畴,也有相对性。然而,和其他理学家一样,朱熹哲学中的“体”主要指事物内隐不可见的形而之理,“用”则是指见诸事物的、理的各种表现。
  关于“体用”的规定朱熹进一步提出了一些补充前人的原则,这主要是:
  “体一而用殊”[16],体既然是事物深微的本质、原理,它就是一般的、普遍的,而用作为理的外在表现则然是个别的、万殊的、具体的。
  “体用”无先后,朱熹说:“有体则有用,有用则有体,不可分先后说。”[17]体用有则同有,无则皆无,两者没有发生学上的关系,没有时间上的先后,朱熹曾举例说,好像耳和听,两者没有先后。
  “体用”二而一,朱熹常说,体用是二,是两物,这是说体与用不是一个对象有两个名称,体和用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两个不同方面。“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18]体用如果本来是同一的,也就谈不上“一源”和“无间”了。另一方面,体用又是统一的,“体用亦非判然各为一事”[19],在这个意义上,体用又是一物,是一物的不同方面。
  体用不相离,朱熹指出:“体用之所以名,政以其对待而不相离也。”[20]体用作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互为存在的前提,互为存在的条件,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的体和用是不可想象的,也就不成其为体或用了。
  朱熹极为推崇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名言。他进一发挥说:“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原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21]这是用体中有用、用中有体来发展程颐的思想,虽然朱熹的思想是从其理本论出发,但体现出他对体用的一些辩证的理解。
  此外,朱熹还主张体用是有层次的,他说:“大抵体用无尽时,只管恁地移将去。如自南而视北,则北为北,南为南。移向北立,则北中又自有南北。体用无定,这处体用在这里,那处体用在那里,这道理尽无穷。……分明一层了又一层。”[22]这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体或用,每一方面都可以进一步自身区分中体用,这几乎是一个无穷的一分为二的层次体系。
  以上这些思想,充分表现出朱子在宇宙观、方法论上的辩证思维,这些思想既是对北宋道学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发展,也对后世理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学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来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