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文化古城建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24
颗粒名称: 踏访文化古城建瓯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5
页码: 310-314
摘要: 本文描述了踏访建瓯文化古城的经历和感受。介绍了建瓯古城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并详细描述了古城内的名胜古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美食等。通过踏访古城,深入了解了建瓯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关键词: 文化古城 建瓯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文化特色

内容

我们有幸应建瓯杨氏宗亲邀请,三次到闽北古城建瓯考察,参加杨荣文化节活动,并浏览了古城的山山水水,踏访了那里的名山古刹;聆听那里的文化人讲叙古城建瓯文明历史和杰出的历史文化人物,完全被它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历史人物所吸引。
  打开建瓯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烟尘。通过我们多次的走访才知道原来建瓯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它始建于建安元年(196),与南平建县在同一年,距今已有1823年历史。
  在建瓯杨氏宗亲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三人首先瞻仰了有1400多年历史的光孝寺。该寺始建于公元558年,比历史古城泉州的开元寺还早100多年,是福建最大最古老的古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佛门圣地,也是各地僧人授戒、授号、洗礼向往的圣寺。光孝寺占地约90多亩,该寺纵长242.3米,横宽161.2米。全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组建筑群及连接东西两侧的回廊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寺两旁还建有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寮堂、客堂,两边的长廊将它们巧妙地连成一体,可谓设施齐备,相得益彰。特别是大雄宝殿建筑工艺堪称一流,全国罕见。它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配上架梁式屋架,天花板为明袱切上明造,顶高15米,阔5间,深6间,建筑面积有1千平方米,内檐柱网布局,采用当时最先进最独特的元式减柱造法,柱直径达0.6米,柱础为清鼓镜式石奠;殿宇均用楠木架造结构,坚实而不易腐朽,是我国古代工匠的精美杰作。
  从光孝寺出来,我们驱车来到白鹤山,慕名踏访建瓯东岳庙。据说该寺庙始建于西晋,距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年代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群之一。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及文物价值堪称本省仅有,全国罕见。
  我们下车后,远远就望见耸立在白鹤山下、松溪河畔的“东岳庙”。庙门前的花岗岩石碑显得分外醒目庄重。入庙就能看到十殿阎王;十殿阎王与圣帝殿之间是戏台。平时戏台中部的木板就收起成为通道,演戏时再重新铺上。
  圣帝殿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为了适应闽北山区雨水多气候潮湿的特点,又要保证采光通风好,雨水排泄尽的功能,该庙采用了外檐屋面泄水急促,倾斜坡度达30°,四侧翼角高翘挺拔险峻,独具匠心。
  东岳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过去的东岳庙布局上建有奈何桥、孟婆亭、圣帝殿、奶娘庙、戒台等,现在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他留在建瓯人心中的东岳大帝仍然至高至圣。每年农历3月28日,东岳大帝生日,建瓯四乡八邻的善男信女都会自动到此相聚,敬神献香。
  从东岳庙回到芝城中心,我们怀着对孔子圣人的敬仰之情,膜拜建瓯孔庙。这是福建最大孔庙之一,与泉州的孔庙规模相当。据史料记载,该孔庙始建于宋宝元元年(1038),原址在建瓯南城门边,距今900多年。宋建炎元年(1127)毁于战乱。于宋绍兴二年(1132)重建时,多次遭水灾损毁;明永乐三年(1405),重建时迁到现址。建筑布局仍然仿造曲阜孔庙。我们从棂星门进入,跨过门后泮池、穿过朝门,进入大成殿内,殿堂正中上挂着两幅大牌匾,分别书有“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下面立着孔夫子的高大彩塑,左右两旁分列其弟子颜回、子思、曾参、孟轲等彩塑像。大成殿右后方,是一座明代黄严符刻的唐代画师巨匠吴道子亲笔画的孔子像碑,令人肃然起敬,敬虔之心油然而生。
  在大成殿内我们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发现殿里每根楠木柱子都是歪歪扭扭的,不由我担心之情油然而生,问及为何,建瓯随行专家回答:请放心吧,这是根据古建筑上“柱歪力不歪”的原理构建的。它正好验证了孔子的“歪才正用”、“有教无类”的思想哲理。我们也从中领悟出建瓯古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浏览和敬拜建瓯孔庙时,我们不得不提起继孔子之后中国之大儒朱子。在建瓯文化历史中留下的深深印迹。他每次到建瓯必然亲临孔庙,祭拜孔子;并在县学上引经据典,讲学授教,建宁府的文化繁荣、朱子功不可没!且不说朱子早年到建瓯参加乡试中举之事,成名后的朱子更是多次亲临建瓯讲学,尽管岁月的风尘会吹走许多历史的印迹,毁掉许多弥足珍贵的古迹遗址,然而却冲淡不掉人们对朱子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建瓯市博物馆至今还珍藏有一块明代“朱熹对镜自画像”碑,该碑高93厘米,厚3.5厘米。碑的左下侧方刻有隶书的“家庙遗碑,数次经历兵火毁损后重镌,皆失其旧,此乃朱文公61岁时对镜写真的。威仪整肃,体备中和,谨依原本,钩摹重镌,俾海内民宿景仰尊崇,俨然见先贤丰年之气象云。十六代孙玉石拜镌石”的真迹。此碑刻固然弥足珍贵,然而更可贵的是验证了朱子与建瓯不解之缘,也是朱子文化重要遗存物之一。除此碑外当然还有环溪精舍,建安书院,画卦亭、朱文公家祠、五经博士府等;虽然这些大都随着岁月流逝而毁坏淹没,现仅留一口古井,然而朱子对建瓯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却长留在建瓯人民心中,留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诗中,永不磨灭!
  出了孔庙,我们来到了鼓楼街一座跨街保存完好的建瓯五凤楼。远远望去楼宇高耸、檐角飞翘、画栋雕窗、坐南朝北,气势宏伟。然而登楼眺望,更令人感叹!只见南北中轴线笔直,楼下三个门,二小一大,中大的门洞,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仿佛感受到建州府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在1000多年前,王延政(闽越王王审知之子)称帝时所修建的,固取名“五凤楼”。时光穿越千年,虽然几经烽烟战火损毁,但至今依然巍然耸立在建瓯城中心,可谓千古奇观!这得源于建瓯人民不懈努力,毁了重建,建好又毁,毁了再建。难道这不是一代又一代建瓯人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到建瓯你们一定别忘了到房道镇际村瞻仰辅佐明朝五代皇帝的重臣杨荣故居和其祖父杨达卿精心培植的万木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用堪称楷模的杨氏家风和家教培养出他杰出的孙子杨荣。一代名臣杨荣,29岁考举名列全省第一名;官至内阁首辅、太子少博,留下“三杨辅政”的光辉典范,流芳千古。杨荣之所以能从政40多年,历经了明朝五位皇帝而能善终,这完全得益于他始终把程朱理学贯穿于他的理政辅佐、为人处世的全过程。可以说杨时的“中庸之道”,他学的入情入理,融汇贯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三杨辅政”中的杨士奇、杨溥最终都难保性命,而杨荣却能奇迹般地活下来,这与他低调做人,方圆处世分不开;即使是宦官王桭专权之时,还能获得告老还乡殊荣实属不易;不幸的是他病死在回乡的路上。但他死后还被明朝廷追封为太师,谥号文敏。在封建专制帝制下,经历五朝帝王,还能获得善终,实属万幸啊!当然也与他能处处以国事为重的忠心,时时处处以谦恭待人有关;还与他廉洁自律、勤政爱民的高尚品德分不开。
  我们踏访了建瓯的古寺名刹;瞻仰了历史名臣杨荣故乡际村,对杨荣这位建瓯著名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后,千万别忘了去房道镇,游览被誉为“古森林博物馆的万木林。”
  建瓯的万木林是解放后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面积约10.72公顷,森林覆盖量约4万多立方米,林内拥有1200多植物种,荣获“亚热带植物博物馆”之美誉。林中生长着稀有樟木、楠木,有一棵樟树直径达181多公分,树高34米多高;林中还棂息猕猴、隐角鹿,黑狗熊等珍稀动物。望着万木林的参天大树和茂密林海,不由得我们想到万木林创始者杨荣祖父杨达卿先辈。正是这位可敬的著名乡绅的努力执着和际村杨氏后裔乡亲的600多年的共同努力和精心保护,才有今天万木林的奇观异景。才会受到历代官方的明令保护。解放后又被国家林业部指定划为“森林禁伐区”,是我国首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并被誉称为“古森林博物馆”。
  建瓯的“万木林”的树木品种繁多,挺拔壮观的参天古树,以及栖息在万绿丛中的稀有动物隐角鹿、黑狗熊,猕猴等,从而还获得亚热带动植物博物馆的美誉而名扬天下。
  参观了万木林后,还可去登攀距建瓯城北15公里风景名胜“归宗岩”。面积虽然不算大,只有4平方公里,然而名气颇大。山上小溪流水潺潺,山峦叠嶂起伏,古树藤盘,岩石洞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千年古刹崇仁禅寺依山建造,山上的岩石上雕刻着许多名人题词、诗赋、宛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琳琅满目。在一处峭壁之上,题刻的梵文清晰可见;在寺庙两边,落差2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颇为壮观,令游客陶醉忘返,留下古今文人不少诗词赞语。
  北宋建州文人游酢留下:“奇冠南闽此最奇”的岩壁雕刻格外醒目。明代著名诗人陈珪的“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何羡武夷君。”更是把建瓯的归宗岩比作人间仙境与武夷齐名。
  建瓯古迹遗址比比皆是,不仅有四大城门(通仙门,通济们,登江门,威武门)和二个广场(练氏夫人广场,闽源文化广场);还有练氏夫人祠、刘屏山祠、郑氏养蒙书院,以及前面提及的朱熹五经博士府、杨荣故居。南宋著名文人袁枢诞生地小桥镇的阳泽村更是存留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值得人们去探访。如果有时间的话,千万别错过去建瓯黄华山山麓的太保庙观赏世界一绝的乌木马祖塑像。塑像座落在太保庙内的天后宫内。该神像是由整体巨大树根雕刻而成的,堪称一绝。这塑像的问世还有一个真实的神话般的故事。1998年,建瓯发生百年一遇的洪灾,位于城东南海拔1000多米的筹岭村头山岗上一声巨响,电闪雷鸣,顿时山崩地裂,一股强大的泥石流汹涌而下,先将一块重达千吨的巨石推出50米,后又将一个小山丘推出百米外,眼看泥石流将冲进村庄的千钧一发时刻,却戛然而止,原来一根巨大的树根横卧在前面,挡住了这股强劲的泥石流,避免了筹岭村房毁人亡的灾难。这根光溜无支深埋地里的乌木横空出世,被世人发现,建瓯请来福州的人工巧匠雕刻,经过三个多月努力,手执如意的妈祖神像就摆放在天后宫的正堂。瞻仰了乌木妈祖后还可以顺便浏览一下太保庙的独特建筑——观音阁和关帝殿,亲身感受到儒释道和谐共处之妙哉。
  建瓯的山水美景,古迹遗址,历史名流真可谓枚不胜举,作为“八闽首郡”,不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可以写尽叙完。建瓯的历史人文,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挖掘和弘扬。本文只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建瓯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杰出的历史名流进行深入挖掘和讴歌出一份微薄之力。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思浩
责任者